既然要从武器方面分析,就不得不提周人使用的战车和青铜剑。当年的英法联军打进京城的时候,清廷士兵骑射技术再好,也没能阻止洋枪队的进攻。商军人多,但非主力军队,周联军人少,但均是精锐,商朝最终兵败亡国。
纣王的东征北伐触动力周边方国的利益,周武王集结了反商力量大举伐商。谈起这周武王,他可是个聪明人物,虽然自己联合了大量的方国势力,各路诸侯也齐声相应。但他很清楚地知道,周联军的力量没有商王朝的力量强大。所以他是有备而来,趁虚而入。当时,商王朝的主力军队没有在中原地区,而是正在东征东夷人。东夷人一直是商朝的一大威胁,多次进犯,扰乱殷地。纣王曾多次征讨东夷,把商王朝的势力扩张到淮河流域。不过,商军的主力部队都在东南方向,给了周联军机会。联军大举进入黄河下游地区,会师孟津时,商朝留在朝歌和周边的军队不过两万人,其余的都是战俘和奴隶临时武装起来的。
商朝的军队装备已经有了战车、长戈、长矛、弓箭、头盔、甲胄等。打仗时,一般弓箭手在前,战车位于中心,戈兵在后。只要敌人在射程之内,由弓箭手发起第一轮攻击,然后战车冲入敌阵,步兵跟进收割。甚至传说商王朝还有象军参与过征讨东夷。周军在武器装备上则已经更胜一筹。因为周人地处渭河流域,常年和羌人征战,学习了河西地区羌人的作战方式,战车的装备量远大于商军。而且战车的制作方法效仿游牧民族,奔袭能力更强。马匹方面,周军的马来自西部,更加适合作战马使用,而商军的马则是来自中原农耕地区,不适合长途奔袭,同时也耐力不足。
另外,商军临时武装起来的军队,所持武器主要是长矛和长戈,因为武器数量不足,还有不少使用的是木制武器或农具。最要命的是,商军的战车基本都没有在朝歌附近,而是被主力军队带走了。而周联军不但带了大量的战车,还给冲锋部队装备了青铜剑。青铜剑双面开刃,剑身虽短,但杀伤能力强。长戈一般是由木制戈身,青铜戈刀组成,用绳子绑起来,打仗的时候没有那么坚固,存在近身后无法发挥攻击力、容易折断等缺陷。面对戈兵,周联军的虎贲队只要用盾牌遮挡了商军的第一次攻击,近身后就是青铜剑的屠宰场。但青铜剑的最大缺点就是太贵了。可见周武王这一战压上了所有的家底儿。
牧野的战场上,周军投入战车300乘,虎贲3000名,步兵数万。那个年代的战车就相当于今天陆军坦克,双马拉一辆战车,车上司乘一名用于驾车,主将一名持弓箭、戈兵1名持长戈。所谓虎贲就是装备了青铜剑的猛士组成的精锐部队。加上同盟军,总人数约在5万人左右,胸前皆装备了护甲。进攻时,战车负责冲散敌阵,虎贲猛击对方士气,步兵跟进收割战果。商军没有足够的战车冲击周联军,即使有战车,商军的打法还没有上升到战车和步兵协同作战的程度,更不用说马匹、车辆装备、护甲都不如周军了。所以,战斗一开始,十几万多数由战俘和奴隶组成的商军就被冲得七零八散,本来就是被逼上战场的,干脆倒戈相向,和周军一起打进了朝歌。纣王卒。
虽然武器装备有所差异,但是商周两军的武器其实没有明显的代差,只不过周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而这精锐的装备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两军士气明显不同的情况下,牧誓祭天,群雄协力,周武王打下了这千秋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