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从纯军事角度分析牧野之战。
首先,纣王有多少兵力?
《史记》给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七十万人。
以我的看法,这个数字很有水分。
在纣王之前,通过卜辞所查到的资料,在武丁大帝时代,我们看到一次征集的军队最多也就是一万人。在当时,一万人就算得上是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纣王孤注一掷,把能上战场的人都征入队伍,数量可能远不止一万人,但也不可能比武丁时代要多出七十倍。再说了,就算临时征召七十万人,哪来那么多武器配给呢?难不成赤手空拳上阵么?因此,我猜想纣王所称的七十万人,只是虚张声势,能有二十万人就算很了不起了。
其次,周武王的联军有多少兵力?
周自身的军队,有战车三百辆,虎贲之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共计四万八千人。以《史记》载,参加牧野之战的联军战车总数量是四千辆,也就是说,其他诸侯提供了三千七百辆战车。这说明姬发手中的战车数量不够,他必须从诸侯那里调来更多的战车。
按照后来周的定制,每车应该配置七十五名战士,四千辆战车应该有三十万部队。不过当时尚未有定制,每车配置多少人,是未知数。我想,周军作为主力,至少占联军的一半兵力,如果没占到这个比例,指挥系统会出现问题。倘若以此来推算,联军的数量,大约在八万人到十万人之间。
其三,联军的优势在哪?
从数量上来说,诸侯联军不及纣王的军队,但是武器上占有绝对优势,四千辆战车几乎是当时所能动用的极限。中国战车发展的巅峰期是春秋时代,晋文公称霸之时,也只有战车七百辆。到了春秋晚期,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晋国与楚国,所拥有的战车,也不过是四千辆。
联军的优势,在于使用战车集群投入战斗。这种军事思想的变革,正是由姜太公来完成的。在《六韬》中,可以看出姜太公对战车的重视程度:“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北走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在姜太公看来,战车足以摧毁敌人坚固的阵地,是以少胜多的利器。十辆战车可以打败一千名敌人,而百辆战车可以打败一万名敌人。正是凭借优势的战车集群,联军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击溃商军,赢得伟大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