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纣王拥有70万军队,为何被周武王的5万起义军击灭?

纣王拥有70万军队,为何被周武王的5万起义军击灭?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019 更新时间:2024/1/22 19:59:25

这里从纯军事角度分析牧野之战。

首先,纣有多少兵力?

《史记》给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七十万人。

以我的看法,这个数字很有水分。

在纣王之前,通过卜辞所查到的资料,在武丁大帝时代,我们看到一次征集的军队最多也就是一万人。在当时,一万人就算得上是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纣王孤注一掷,把能上战场的人都征入队伍,数量可能远不止一万人,但也不可能比武丁时代要多出七十倍。再说了,就算临时征召七十万人,哪来那么多武器配给呢?难不成赤手空拳上阵么?因此,我猜想纣王所称的七十万人,只是虚张声势,能有二十万人就算很了不起了。

其次,周武王的联军有多少兵力?

周自身的军队,有战车三百辆,虎贲之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共计四万八千人。以《史记》载,参加牧野之战的联军战车总数量是四千辆,也就是说,其他诸侯提供了三千七百辆战车。这说明姬发手中的战车数量不够,他必须从诸侯那里调来更多的战车。

按照后来周的定制,每车应该配置七十五名战士,四千辆战车应该有三十万部队。不过当时尚未有定制,每车配置多少人,是未知数。我想,周军作为主力,至少占联军的一半兵力,如果没占到这个比例,指挥系统会出现问题。倘若以此来推算,联军的数量,大约在八万人到十万人之间。

其三,联军的优势在哪?

从数量上来说,诸侯联军不及纣王的军队,但是武器上占有绝对优势,四千辆战车几乎是当时所能动用的极限。中国战车发展的巅峰期是春秋时代,晋文公称霸之时,也只有战车七百辆。到了春秋晚期,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晋国与楚国,所拥有的战车,也不过是四千辆。

联军的优势,在于使用战车集群投入战斗。这种军事思想的变革,正是由姜太公来完成的。在《六韬》中,可以看出姜太公对战车的重视程度:“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北走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在姜太公看来,战车足以摧毁敌人坚固的阵地,是以少胜多的利器。十辆战车可以打败一千名敌人,而百辆战车可以打败一万名敌人。正是凭借优势的战车集群,联军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击溃商军,赢得伟大的胜利。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商代的朝廷是如何统治地方的?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年代太早,史料太少。就算是《史记》里也就只有区区一篇殷本纪,且还是史实和神话并存。只能根据考古发现及相近时代的典制进行大胆猜测了:首先,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根本不可能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往前走夏初大禹曾经搞过会稽会盟,说明至少禹、启时代的统治模型应该还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展开的,从防风氏敢公然迟到

  • 怎样评论周武王讨伐商纣?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武王伐纣,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看。周武王在孟津之盟时,天下诸侯号称赴会的多达800位。可是周武王伐纣之时,却只带上了庸(今湖北竹山)、蜀(今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及岷江上游)、羌(古民族,活动于今甘肃、青海、四川、陕西一带)、(音毛,古国名,地望说法不一)、微(古国名,地望说法不一)、卢(古国名,约在今湖

  • 下列成语不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A.秦晋之好 B.完璧归赵 C.助纣为虐 D.退避三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C试题分析:秦晋之好意思是: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现泛指两家联姻。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助纣为虐”这个成语说的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据说他宠爱一个名叫妲己的妃子,妲己不仅狐媚,

  • 用一个成语形容历史朝代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三皇五帝,南辕北辙,朝秦暮楚,楚河汉界,三国鼎立,草木皆兵,出将入相,大兴土木,离合悲欢,功盖天下,普渡众生,中西合璧,以上皆是。

  • 迁都殷原的商朝是如何防御西北戎狄的?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参考殷商对地方的制度,殷商分封侯、伯(以地方势力臣服于殷商中央的联盟)在殷商强大的前提下联合地方势力武力进攻,参考妇好对羌方的反击战,殷商对鬼方的征讨。采取原始、直接、而又血腥的方式进攻周围蛮族,史书记载女战神妇好“斩白首万余”是殷商对周边蛮族的真实态度和战绩。另外楼主所指的民族应该是周朝时期

  • 问鼎中原成语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问鼎中原[wèndǐngzhōngyuán]基本释义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出处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典故】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

  • 秦与赵,西周王朝抵御戎狄的急先锋,曾走过怎样艰难崛起的历史?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一)秦丶赵渊源秦与赵是东周时期重要的两个诸侯,两国君原本同宗,在西周时期,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发展成两大家族。舜帝时期,一名叫大费的臣子,为舜帝驯养鸟兽有功,舜帝赐姓他为赢氏。大费的后代费昌投奔商汤,因伐夏桀有功,其后代成为殷商的诸侯;商纣王时期,其后代为飞廉,生有两子:恶来丶季胜;恶来之后,即秦嬴

  • 决定各朝代生死存亡的战争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商汤伐桀于鸣条,武王伐纣于牧野,长平之战定胜负,破釜沉舟显示气势,白登山高祖遇险,汉武穷兵黩武败文景财富,桓灵二帝成就王莽共产主义理想,昆阳之战光武帝以少胜多,官渡一战定曹魏地位,赤壁定三分,伐蜀幽刘禅,王浚楼船下健康孙浩俯首,八王永嘉之乱五胡逞威,衣冠南渡王谢庾桓门阀主政,肥水之战北府以少胜多出风

  • 商汤和商纣分别叫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商汤,商朝开国之王。阏伯的13世孙,子姓。又名履、天乙,卜辞作唐、大乙、高祖乙,灭夏后又称成汤、武王、成唐或武汤。为夏末商国首领,都于毫(今商丘)。商纣亦名受,或称商王帝辛,受辛;(纣,受古音同,实为一字。)帝辛其庙号也,乃商朝第三十位王帝乙之子。

  • 周朝和商朝为何前赴后继灭绝东夷?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看一下东夷为地理位置,这是非常关键的。位于华夏(就是当时商周时期)的东部地区,黄河、长江的下游,地处平原,土地肥沃,非常适合人类生存发展。商周建国之后,就那么大地盘,随着国家和人口的发展,向外扩张是必然趋势,最合适的就是东夷地区。再者,从上图就可以看出来,另外三方的势力相对较大,并且后方都还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