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用兵之法 无恃其不来孙子兵法哪一篇

用兵之法 无恃其不来孙子兵法哪一篇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084 更新时间:2024/2/3 5:38:34

《九变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译文: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袭我,而要依靠自己随时应付敌来的充分准备;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依靠自己有着使敌人不敢攻我的强大实力.

三十六计之孙子兵法故事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注释】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沾血。②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按语】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随之,故蹑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解析】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死挣扎,己方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马,不等于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决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在地盘上,次次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便,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探源】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沪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故事】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种观点,孙子兵法有类似兵法记载吗?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兵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

  • 子兵法是明的?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

  • 元朝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1、蒙古统一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诸部领袖铁木真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帝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2、建立大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

  • 元朝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重大历史事件:1、崖山海战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

  • [孙子兵法]在战争中的实例运用,最好是古代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一、孙子兵法的始计篇的战役实例:如春秋时期的越灭吴之战,春秋时期周元王元年至三年(公元前475年前473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越军于吴城(今江苏苏州)攻灭吴国的作战。二、作战篇实例: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战三、谋攻篇实例: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其中烛之武退秦师是典型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四、军形篇实例

  • 《皇室战争》中有哪些专业术语?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卡组的名字速转猪,速转弩,地震猪,青龙暗夜石,龙骑毒墓,自闭桶,胖子双王…………卡牌的外号黄毛野蛮人铁苍蝇重甲亡灵天狗熔岩猎犬爸爸塔地狱塔煤气龙地狱飞龙火锅烈焰熔炉火豆豆烈焰精灵三个亏费手三枪小闪电击法术大闪(大电)雷电法术蹦迪骷髅召唤还有一些战略词换路(指对方进攻的一个塔保不住或者无法防守,换另一

  • 元朝统一全国战争是怎么回事?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1189年,蒙古部贵族推举铁木真为汗,经过十几年的战争,铁木真消灭了敌对势力,统一了蒙古高原。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建立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后称元太祖。当时的中国分裂为金朝、西夏和南宋,这种分裂的局面,已有一百多年。因此,如何统一全国,是成吉思汗面临的重要任务。成吉思

  • 历史上发生过几场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从古到今,世界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大致有以下几种统计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在进行着的,就有87次之多,

  • 火烧连营是哪两国之间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火烧连营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中。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此战,吴军火烧蜀军连营“八百里”,致使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

  • 问鼎中原,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分别发生在哪一年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1、退避三舍王公元前632年。2、问鼎中原孙满春秋时周大夫。楚庄王八年(前606)。3、卧薪尝胆公元前496年,-482年。详细解释:1、退避三舍的故事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