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请问中国近代经历了哪几场战争

请问中国近代经历了哪几场战争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362 更新时间:2024/2/23 20:03:33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在泓水发生了一场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意义却很大的战争。这场宋、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史称“泓水之战”,宋襄公也因这场战争而成了名人。十一月初一,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时宋军已布列好阵势。宋大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宋两军众寡悬殊,但宋军已占有先机之利的情况,建议乘楚军渡河过半时予以打击,宋襄公断然拒绝。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战争的结果是人所尽知的,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严重的箭伤,连其禁卫军(门官)也悉数被楚军所歼灭。而这场战争的意义不在于表明宋襄公指挥有错误,或他本人智力有缺陷。因为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所作所为,其实并非他本人心血来潮、视战争如儿戏,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严的举动,恪守战争当受道德规则约束的选择。这场战争的标志作用是,自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家所奉行“仁义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被“不讲信义”且又实力强大的楚军彻底击碎了。周王朝建立之后,充满诡道权谋思想的“太公阴符”,并没有成为军事的主导思想,而是“治兵以礼”。同时代的《司马法》与其说是兵书不如说是礼书,其中强调的“军礼”是,用兵应该“正而不诈”,即必须做到“成列而鼓,不相诈”,“逐奔不远,纵绥不及”,战争的程度与范围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不允许无节制地使用暴力。宋襄公所坚持强调的,“君子不重伤”(不再伤害受伤的敌人);“不禽二毛”(不捕捉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都是对《司马法》作战原则的坚持。如果在中国破坏了有限战争规则的是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楚国,那么在欧洲破坏有限战争规则的就是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在泓水之战后中国诞生了一位举世公认的战略家,他就是提倡“兵者诡道”,主张“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孙武。在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战争已经不允许有任何温情,只要能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战争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正当途径,“堕其城,毁其国”是应有做法,“掠于饶野”、“掠乡分众”是可行举措。虽然兵不血刃是任何一个军事统帅的希望,而在孙武的时代“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能是遥远的理想。在战国时代的将领都将“兵不厌诈”奉行为指导作战的最高原则,其客观效果,往往是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同时,也促使战争手段变得越来越残酷,战争破坏程度越来越骇人。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秦将白起在长平一战后坑杀赵国降卒40万,就是战争已经变成了只求目的不讲手段的例证。在欧洲,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一代战略学大师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以拿破仑战争为经验,写出了著名的传世之作《战争论》。这部和《孙子兵法》一样诞生于战乱背景下的军事著作,同样把战争暴力推进到最大限度,并以战胜和消灭敌人的军队作为核心目标。这种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原则的作战思想,一直到20世纪的上半叶都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世纪初的两次大战中把屠杀演义到了极致。在中国,到了结束战乱统一后的汉朝。军事思想家再次对战争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了反思,这一点在两汉时期惟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完整兵学著作《三略》中有集中的反映。在战争目的论方面,所强调的是“诛暴讨不义”;在对待“战胜”与“国安”关系上,它既重视如何争取“胜可全”,更重视如何实现“天下宁”;思想上又回到了崇尚“仁义”和“礼乐”,提倡施“仁义”之泽于万民:“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同时《淮南子》中也有这样的感叹:“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五年级下册草原第一段的联想句子并指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联想的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事物))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联想)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事物)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联想)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事物)好象回味着

  • 军事-C4I具体由什么构成?(详细资料)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C4I系统是指指挥、控制、通讯、电脑和情报的集成,以前一直被运用在军事领域,它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对军队和武器进行指挥与控制。C4I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的英文缩写(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computer,intelligence)。

  • 简述楚汉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约于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楚汉战争持续4年。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1、刘邦胜利的原因:运用正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一)发展历程1.东汉末年至三国

  • 商朝主要地方 诸侯国及其主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1579年,夏所属部落首领成汤灭夏,定都河南商丘,建国号商。商君武丁扩土四方,占领湖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区,面积扩大到一百万平方公里。商朝的末代君王是纣王。纣王扰民太甚,天下人反。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商所属部落首领姬发灭商,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周,史称西周。姬发大封诸侯。周朝初

  • 殷墟是哪个朝代的都城遗址?它之所以成为都城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殷墟是商朝的都城遗址,它之所以成抄为都城与盘庚迁殷有关。介绍:商朝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前后经历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盘庚是商朝第二十位君王。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恫吓

  • 中国近代史发生了那五次大规模对外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一、中国近代史发生了那五次大规模对外战争:1、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3、中法战争4、中日甲午战争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19年后为现代史,故到上面为止。二、近、现代史划分: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

  • 商朝前期盘庚为何频繁迁都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水灾”说试图从自然灾祸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但它举不出一条过硬的材料来证明水灾逼迫商人迁都。相反,从汤至中丁,传六代十一王,至少都亳一百五十军,难道这么长一段时间河水就役有闹灾吗?而且从武丁到纣卜辞多次记载洹水泛滥为害殷都,但殷人并未因此迁都。为何盘度之后水灾不能逼人迁都,而盘庚之前水灾却能逼

  • 汉高祖与匈奴大战被困七天的那场战争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是:白登之围自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打败匈奴以后,北方平静了十几年。到秦灭亡之后,中原发生了楚汉相争,匈奴就趁机一步一步向南打过来。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音mòAdúchánAyú,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王)带领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的封地马邑(今山西朔县)。韩王

  • 刘邦和项羽在什么朝代发生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以后,刘邦和项羽继续领导农民反抗秦朝统治。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大败秦军主力。同时,刘邦带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自公元前206年开始,项羽和刘邦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4年的战争,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