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争相对而言不算多了,欧洲那种碎片化的才是三天两头打仗;2、王朝变更速度其实真不算快,长久的王朝200-300年变更一次,算是很正常;3、我国古代有一句话叫“积重难返”,其实用在朝代上也适用,朝代建立初期原本有效的制度也是服务于起自身利益集团的,而利益集团的持续碰上成为古代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最终问题集中爆发形成改朝换代;4、国力世界前列的原因是因为战争少,而且很多都在边境线附近或者以外,能够有大量的时间休养生息,自然国力就强了,而像欧洲中东那种领主隔三差五掐架的很难有发展环境;5、农民起义的本质,是打破原本板结的社会层级结构,而彻底改变社会制度,它的根本目的就是打破原本的社会层级垄断,改变农民起义领导者所在利益集团自身的所属层级。
中东为什么战争不断?
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民族关系复杂,整个地区又处在欧亚非三块大陆的交界处,各种文明,各种文化在这里冲突。每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都想占领其他国家,而每个国家都不想被吞并,只能不停的战斗。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
(一)水患说。过去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殷人为了躲避水灾的成胁,才不得不多次迁都。如《蔡传》中说:“自祖乙都耿,圯于河水,盘庚欲迁于殷”。《书序》中也说:“迁乙圯于耿。”那么,什么是“圯”呢?《尚书正义》中解释说:“圯,殷也;河水所毁曰圯”。这里明确地指出,水灾迫使殷人迂都。
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持这种说法。他在《观堂集林说耿》中,进一步把“耿”解释为邢丘。他说:“共地正滨大河,故祖乙圯于此。”很多同志认为: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为了躲避水灾的威胁,殷人才不得不多次迂都。
(二)去奢行俭说。早在东汉时,郑玄就指出:“祖已居耿,后奢侈逾礼,土地迫近,山川尝圯焉,至阳甲之,盘庚为之臣,乃谋徙居汤旧都”。(引孔颖达《尚书正义》)在这里,郑玄把避免奢侈腐化作为迁都的原因。杜笃在他的《论都赋》中也说:“昔盘庚去奢行俭于毫。”(《后汉书文苑传》)
(三)游牧说。郭沫若认为:殷氏族在盘庚以前还是迁徙无定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没有固定的都邑,不断地进行迁徙。(《卜辞中的古代社会》)。
丁山认为:由于“部落时代之生活,农业尚在萌芽,大部分生居基础仍为游牧,游牧者因水草而转徙,部落之领袖因某族类而亦转能不定;于是政治中心之所在,即无所谓都邑,更无固定可言”。(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1935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五)
(四)游农说。傅筑夫不同意以上两种说法而提出了游农说。
关于水患说,傅筑夫认为:当时河患并不太严重,而成汤以前的八迁地点那是离河甚远的高地,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水患,不存在水灾的威胁。即使盘庚以后的两迁,也不避河患,往返于大河南北。再则,殷人迁徙反而是“有目的的向滨河一带移动,并且还是尽可能地要在距河不远的适宜地点定居”。《中网经济史论丛》上)从而否定了水患说。
关于游牧说,傅筑夫认为:“殷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其经济发展早已超过渔猎和游牧阶段。”(《中国经济史论丛》上)据此,他也否定了商朝人因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而频繁迁都的观点。
傅筑夫认为:商代停滞在原始的游农阶段,当一个地方的地力耗尽之后,便需要改换耕地,因此要经常迁徙,不能过定居生活,即“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去改换耕地,实行游农”。这种迁徙是“初期农业社会的一个共有现象”。也是殷都屡迁的原因。
(五)战争说。考古学家邹衡认为:殷都屡迁是为了战争,因为“当时选择五都的地点,不能不考虑到作战的方便,就是说,不能不从军事的角度上考虑迁都的问题。成汤居毫显然是为了对付北方和西方强大的敌人。”《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六)王位纷争说。黎虎认为:“张衡在《西京赋》中说:“商人屡迁,前八后五”。所谓“前八”,是指成汤建国前的八次迁都,乃是商族处于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阶段的氏族部落的游动迁徙,与商朝建立后的五次迁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为什么商朝建立后,还会发生频繁的迁都现象呢?黎虎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从仲丁以后,商朝统治阶级的内部发生了比世九乱,诸弟子争相代立,长期王位纷争。这种连绵不断的政治动乱,大大地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于是‘诸侯莫朝’,商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中。商王朝为了摆脱困境,便以不断迁都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殷都屡迁原因试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七)阶级斗争说。李民主张:贵族与平民的斗争是导致殷都屡迁的原因。(《尚书与古史研究》)。
(八)青铜说。美藉华人学者张光直独辟新径,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他认为,寻找青铜矿能是殷都屡迁的主要原因,因为青铜器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斗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储量稀少的铜、锡矿多集中在以豫北、晋南为中心的华北平原边缘的山地,而王室对青铜的需要量又特别巨大,从而促使着人们要不断地迁徙,不断地寻找新的矿源,才能满足需要。而“那时在寻找新矿,保护矿源,以及保护矿石或提炼出来的铜锡的安全运输上,都城很可能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商代的都城是“沿山东、河南山地边缘逡巡迁徙,从采矿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便于采矿,亦便于为采矿而从事的争战”。(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55年第2期)
关于殷都屡迁的原因,虽然古今学者提出了许多论点,但都没有作出圆满的论证,并且有的观点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要真正弄清殷都屡迁的原因,还有待了广大史学工作者全面,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