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假设问题。按照《罗马建城以来史》的作者李维的观点:“即使面对的是亚历山大这个敌手,最后赢的应该还是罗马”。但是实际情况却未必。
骑马的亚历山大大帝像
亚历山大的确兵不多,大多数时间基本维持在45000至50000人的规模。但同时期的罗马也远没有后期的嚣张跋扈,亚历山大东征是在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这时期罗马正在进行萨莫奈战争。好吧,大帝不欺负人,假设当时罗马没有战争,和平时期罗马共和国的常备军团是4个,由两位执政官各率领2个,再加上1:1比例配置的同盟军团,一共8个,加强的罗马军团大约5000人,那么一共40000人,再考虑到部分地区有守备兵团,那么至少在兵力上二者没有太大差距。
战斗中的马其顿方阵
如果单单考虑现有兵力,罗马人可能是要吃大亏的。虽然说罗马的重步兵方阵的确是训练有素而且坚韧强悍,但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长枪方阵在这方面比罗马军队毫不逊色。而且同时代又处于同一个文明区,基本上我们可以不考虑技术差距。如果是齐装满员的马其顿方阵包括伙伴骑兵,在亚历山大的调配下要打败相同数量的罗马军团简直是毫无压力。因为罗马人的骑兵一直是短板,这点可以从100多年后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汉尼拔的战绩中得出结论。而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是当时最有杀伤力的重装骑兵。
战斗中的罗马军团兵
那么再看二者整体力量的差距,或者说是综合国力,罗马处于绝对劣势。此时的意大利大约仅仅占据着拉提姆地区,大约是以罗马为中心,亚平宁山脉西侧一片区域,而后世的伊持鲁里亚人,萨莫奈人以及南部沿海的希腊人都还不在罗马统治之下。
马其顿伙伴骑兵像
而亚历山大,如果不考虑占领的波斯领土,仅仅是色雷斯、马其顿、巴尔干半岛南部的诸结盟城邦,还有埃及的资源就足以对罗马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尤其是如果亚历山大与罗马开战,那么意大利半岛南方沿海各希腊城邦大概率是要唯亚历山大马首是瞻的。就整体实力来对比来看,罗马居于绝对的劣势。
罗马共和国早期控制区域拉提姆的大体位置
当然李维还提到,在军队指挥层面,亚历山大仅有一个亚历山大,但罗马军团却有十数位将军。这个,其实很难说是优势,同样以第二次布匿战争为例,拥有十余数将军的罗马军团并没在只拥有一位汉尼拔的迦太基军手中讨得便宜,反而屡屡被打得威风扫地满地找不着牙。反而,军队中多个声音的争执偏偏成为了罗马军队屡屡败绩的重要原因。
汉尼拔最终的失败其实是在整体实力与国家战略层面的原因。亚历山大完美的补齐了汉尼拔的这两个短板。马其顿王国的整体实力绝对压倒罗马共和国。而以王国最高统治者发起的征服罗马战争当然也不会受到政治斗争等原因的掣肘。
东征结束时马其顿控制区域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果亚历山大没有病逝于巴比伦,而是顺利的按照计划发动了对罗马的战争,罗马恐怕很难撑太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