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长平之战中赵王真的很傻吗?犯了哪些错?

长平之战中赵王真的很傻吗?犯了哪些错?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738 更新时间:2023/12/24 8:15:46

众所周知赵国是战国后期的一个东方强国,那么赵王真的很傻吗?在长平之战中犯了哪些错?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长平之战爆发

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分别为廉颇李牧白起王翦,秦赵两国各拥其二,由此双方的军事实力,只在伯仲之间。

赵孝成王接受建议,接受了上党郡的投降,这也成了他在长平之战中犯的第一个错误,如此一来,武安君白起的进攻,必定将在不远之后到来。

秦历来素有虎狼之军的恶名,赵国军队虽然也丝毫不弱,但依旧感到十分头痛。平原君赵胜提出,武安君白起无敌于天下,野战天下无敌,但是廉颇将军勇猛善战,虽然野战稍弱,但是防守是强项,定可以抵挡秦国的进攻。

廉颇是当时的一员老将,临危受命,立马整顿军队赶赴战场。不久之后,秦国发起进攻,一路摧枯拉朽,秦国将领很快全面攻占了上党郡,上党的百姓逃到赵国境内。

长平地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廉颇就把军队驻扎在此接应上党的百姓。双方军队列阵对战,初期交手的两个月,廉颇深感秦国军队的强大,最终决定高筑墙、广积粮、不出战,以逸待劳,迎击疲惫的秦军。

秦军见状,发起过几次强攻,但最终都没有什么战略意义,双方渐渐变得对峙起来。

如果按照这个事态继续发展,那么,秦国将在不久之后退兵,只可惜,赵孝成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直接改变了长平之战的命运,也断送了赵国的前途,这个错误就是他信了秦国的反间计。

长平之战结局

秦国派遣间谍,在赵国境内施加流言蜚语,那个时代信息本就不通畅,一时间,赵国上下人心惶惶,赵孝成王见状,虽然没有怀疑廉颇,但是依旧觉得,廉颇不出战是怯懦的表现。

廉颇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基本原则,无视了赵王的命令,稳定战局,但坏就坏在城中的流言蜚语已经动摇了赵王对他的信任,更是开始筛选新的将领。

此时,赵王也即将犯下第三个重大错误。秦国毕竟是当时的第一大国,国内实力部队军力,毕竟在赵国之上,为了避战保存实力,赵孝成王决定派遣使者求和。

秦国实力已经凌驾于其他六国之上,但是强悍的战力必然树敌于众,事实上,在这之前,东方各国已经有数次合纵攻秦,只不过每次都被秦国一一化解。

为了防止各国再次合纵,同时也给自己争取时间,以便扭转战场态势,于是,秦国利用这次机会,放出秦赵和解的风声,各国见状自然不会派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变得孤立起来。

赵孝成王本就对廉颇军队屡战屡败还坚决不出心存不满,见状坚定了换将的想法,而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进入他的眼中。

其实,赵括并非历史上描述的那般无能,他熟读兵书,腹有诗书,这是大家都熟知不争的事实,而他在军事上也是比较有实力的。

公元前280年,赵括的父亲赵奢曾经兵临齐国城下,但是此时战局逐渐向着不利扭转,无可奈何之际,赵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按照赵括的想法,城内的虚实被打探清楚,并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用最小的损失攻下城池。他们派遣士兵不断地往城中丢粮食,城中早已断粮多日,一时间民乱四起。

另一方面,赵军将城池团团围住,整个城池已经是瓮中之鳖。城内最终激起兵变,守城将士被斩杀,打开城门迎赵军入城。

由此可见,赵括还是有一定的带兵能力,但是坏就坏在赵括从来没有大兵团的指挥经验,如果出奇兵,赵括会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指挥官。

当指挥大兵团作战时,沉浸于兵书的他,反而会让兵书捆住了手脚,而这一点,也在长平之战中体现得清清楚楚。

赵国临阵换将,秦国也偷偷把将领换成白起,与赵括相比,白起是兵丁起家,没有读过兵书的他,用兵天马行空,自然不会受到兵书的束缚。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句,十则围之,由此,赵括从来没有考虑过被围歼,不曾想,白起却开了等量围歼的先河。赵国主力45万大军全军覆没,一举沦为了二流国家,东方各国再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

邯郸之战

事实上,赵括的指挥也是十分优秀,在军队已经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依旧打出了1比1的交换比,秦国在战场上的伤亡足足达到了30万人,不禁让秦国元气大伤。

而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赵孝成王率领众国联军,在邯郸城外大破秦军,一举抹平了长平之战带来的损失比,秦国主力受到重创,联军趁机反推,秦国20多年的扩张结果,也由此消亡。

所以说赵孝成王并不是真的傻,长平之战中的临阵换将只是无奈之举,长平之战时期气候本就极端,东方各国粮食纷纷减产,唯有秦国后勤保障充足,由此便注定了这场战争失败的结局,而换上赵括,更多的像是困兽犹斗的窘迫。

大厦将倾,又岂是一个年轻人所能扶起的,只可惜这场战争,赵括背了黑锅,承担了千古的骂名,不以成败论英雄,赵括凭借一己之力努力挽救国家,单单这个壮举,就足以令人敬佩了。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魏灭蜀之战:三国后期的吞并战,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史风云

    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263年8月,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

  • 历史上魏灭燕之战的第三次战役的具体经过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史风云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魏灭燕之战的第三次战役的故事。公孙渊于是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派使者拿着符节,借助鲜卑单于的王印,给边疆北方民族加封晋爵,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魏国北方地区。次年正月又向东吴称臣,东吴名臣羊衜认为此次救

  • 宋刘骏讨刘劭之战是怎么回事?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

    453年(宋元嘉三十年)三月至五月,武陵王、江州刺史刘骏率兵攻太子刘劭,史称“宋刘骏讨刘劭之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背景宋太子刘劭因宋文帝欲另立太子,遂于宋元嘉三十年正月率东官兵杀宋文帝及大臣江湛、徐湛之、王僧绰等,自立为帝。时宋文帝第三子刘骏正率军屯五

  • 李广利征讨大宛不战而胜,为何却被称为"庸将"呢?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

    李广利(?~前88),中国西汉时期将领。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是昌邑哀王(刘髆)的舅舅。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李夫人早卒,武帝曾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其兄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征和三年,李广利出征匈奴前与丞相刘屈髦密谋推立刘髆为太子,后事发,刘屈髦被杀,李广利投降匈奴。李广利投降匈奴后,亦被杀。

  • 襄樊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详解襄樊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史风云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一起看看三国时期的襄樊之战吧。刘备取下益州后,又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在汉中击败曹操大军,接着派遣刘封、孟达占据上庸,此时,刘备集团的领地和实力大为增强,达到了顶峰时期。而曹操集团经过内忧外患,进

  • 五丈原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详解五丈原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

    五丈原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交战双方为曹魏及蜀汉,时为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六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在此,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最后,诸葛亮病逝于此。231年(曹魏太和五年

  • 五丈原之战带来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史风云

    五丈原之战带来的历史影响是什么?五丈原之战是晋室夸耀先祖功业的事件之一,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诸葛亮病死,司马懿大获成功,后把持政局,凌驾曹氏后人之上,间接种下后来三国归晋的基础。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伐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位

  • 邲之战中有哪些令人诧异的事?胜者竟帮败者逃跑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

    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任何人道可言。其实,春秋时期的战争,涌现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

  • 探索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陈胜首先起义的结果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史风云

    秦末农民战争,又称秦末农民起义,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过程大泽乡起义起义后,义军首先攻下了蕲县,然后兵分两路分别向东西两面进军:陈胜吴广命令符离(今安徽宿州东北)人葛婴率兵攻

  • 彭城之战刘邦56万大军对战项羽三万人 项羽是怎么以少胜多的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彭城之战:项羽只有3万兵马,为何能击败刘邦的56万大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以少胜多”地战役,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楚汉战争中最轰轰烈烈的彭城之战,当时项羽的兵力只有三万人,在面对刘邦56万汉军的时候,项羽是怎么以少胜多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