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司马迁为什么说匈奴是夏朝遗民?

司马迁为什么说匈奴是夏朝遗民?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257 更新时间:2024/2/23 20:34:30

匈奴的族属、文化、语言是一个大大的国际悬案,至今没有多少可靠的研究成果。匈奴被中国早期史料认为是夏人后裔,也并非孤证,其他史料也有零星旁证,但总体上没有可靠的证据。如下:

一、史记所载匈奴《史记匈奴列传》第一句就交代了“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而所谓“夏后氏”,则首次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当指夏朝而言。至于详细说到匈奴为夏后裔的史料,已经晚至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了。司马贞可能看到过一本名为《括地谱》的西汉谶纬书,其中写到“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注意,这里已经不是淳维,而是獯粥。到了南宋,又有专门研究上古史的罗泌在《路史》中引用一本名为《括地图》的书,再次提到匈奴为獯鬻之后。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驴、、、、。《史记索隐》:乐产《括地谱》“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路史后纪十四》注引《括地图》云:“桀放三年死,子獯鬻妻桀之众妾,居北野,谓之匈奴”。《括地谱》和《括地图》到底是不是同一本书?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就算真有这本书,它也是汉代书,说明汉代人可能普遍认为与他们作战的匈奴人,是夏人同宗,大范围上属于同一个族群,这可能反映了汉匈战争在当时人的感受,是一种特别复杂交织的情势。后来晚清近代的学者,据此也认为匈奴为夏人后裔,不论。

二、先秦史料中的匈奴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实际上,除了上面说的《史记》及其索隐,还有其他先秦史料提到了匈奴,主要是《逸周书》、《山海经》。

《山海经》普遍认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期间,其部分记载可能存在一定史料价值。例如,关于匈奴二字,该书也明确提到了:《山海经海内南经》“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更有甚者,该书还提到犬戎是黄帝后裔。令人联想到,匈奴作为黄帝-夏人后裔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因为史记五帝本纪的世系是完整的,夏人属于黄帝的直系后裔。

《山海经海内南经》: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

《山海经大荒北》: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

《逸周书》早先被认为是伪书,但古文字研究者却经常发现该书的行文措辞风格与甲骨文、金文高度一致,其句式、字词都给文字考释带来巨大帮助,其部分篇章的真实性接近西周时代的一手资料。《逸周书王会解》明确提到了“匈奴”二字。那就等于说,匈奴是西周时就已经正式命名的了。

《逸周书王会解》:北方台正东,高夷羊,……犬戎文马,文马赤缟身,目若黄金,名古黄之乘。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匈奴狡犬,狡犬者,巨身四足果。皆北向。……伊尹朝,献商书,……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女〉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良弓为献。

以上两则是先秦时代关于匈奴的明确记载,可以模糊推断:西周时期,匈奴就已经命名,位于北方,其特产是、狡犬;到了战国时期,中原人也知道西北方存在一个匈奴之国。到了汉初,匈奴忽然强大起来,中原人普遍认为他们是黄帝-夏人后裔。

三、其他线索上面的《史记匈奴列传》和《逸周书王会解》提到了匈奴与一种动物有关,即。这个词的发音及其他一些匈奴相关语言词汇的汉文记载,被近代的历史语言学家密切关注,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一书附录了一篇《匈奴语》研究综述,广泛讨论了匈奴文化的一批重点词汇的音韵特征,如“”、“龙”、“(革索)(革)”、“孤涂”、“石/羯”、“单于”、“酪”、“屠耆”、“阏氏”等,表明匈奴语与上古汉语存在深层的交流。

其中最有深远影响的当属于“”与西伯利亚叶尼塞语的对比,蒲立本认为叶尼塞语早期可能存在的“*kuti”形式能够与“”很好对应。同样的,汉文献中有大量的叶尼塞语“-t”或“-s”韵尾对应的匈奴词汇,如“单于姓虚连题”、“落尸逐”、“乌珠留若”、“库提”、“鸢”、“开题”等等。这就引发了后来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人们将匈奴起源地转移到西伯利亚地区。而西伯利亚的叶尼塞语,被少数语言学家认为与上古汉语有着非常近的亲属关系。

其他还有一些隐约的文化特征,表明匈奴人和上古汉人是存在深层联系的,例如冒顿单于围困刘邦于白登山时,其兵马按照“五方色”布局,等等。这些都说明,司马迁断言匈奴为黄帝-夏人之后裔,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夏商周时期的战争类型主要有哪几种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就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对内和对外。对外,主要是当时周边的少数民族,戎狄蛮夷一类。一是以防守为主,少数民族入侵,这个几千年来就没断过,一般都是输;进攻为辅,多输少赢。二是对内了,主要是三类,一是上伐下,二是下伐上,三是诸侯之间对打。夏商时期的战争都还比较讲套路,周朝尤其是进入春秋战国,就比较勾心斗角了,

  • 夏代的军制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夏代虽已进入奴隶社会,却还保留有氏族社会的某些遗制。氏族制度下是没有军队的,出征的战士由氏族成员临时组成,军事首长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进入军事民主制时代以后,军事首长的权力加大了,他们周围集结起扈从队,这是后来卫队式常备军的雏形。夏代已有了军队。在军事构成上,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平时生产劳动,战时

  • 中国古代的大规模战役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大规模的战役有:1约5000年前,炎黄版泉之战2约5000年前,炎黄联军与蚩尤逐鹿之战3约前1600年,汤灭夏鸣条之战4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牧野之战5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6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7前627年,秦晋崤山之战8前511年,吴伐楚,郢之战9前478年,越王勾践灭吴10前

  • 历史上,有哪些反败为胜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我觉得有必要先说明一下,以少胜多和反败为胜不能混为一谈,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赤壁之战,巨鹿之战都算不上反败为胜,只能说是以少胜多。毕竟这两场战役都是完胜,孙刘联军和诸侯联军并没有先遭受失败。这里就介绍两场场经典的反败为胜的战役。第一场战役是东晋收复蜀地之战,当时主将桓温亲自率领一万精兵轻军速进,直攻

  • 在正史上不被承认的王朝有哪些?简单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其实细数过去,有很多这种不被正史承认的王朝。比如南明政权。在课本上,似乎1644年李自成进了北京之后明朝一下子就消失了,但是实际上明朝宗室在南方还建立有一系列的政权,主要有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在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之后,当时的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接着他便登基为弘光

  • 夏朝人怎么来的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人是原来三代(尧舜禹)时期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禹的儿子建立夏朝,就跟着国家成了夏朝人。最早的中华民族称为华夏族,所以建立的国家叫夏朝,现在中国也还简称华夏。

  • 战国七雄中齐国的王族是如何灭秦复国的?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齐国王族没有灭秦,灭亲的主要是刘邦和项羽。不过他们倒是复国了,而且在原齐国的领土上复了三个国。鸿门宴后,项羽进兵咸阳,杀死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领兵东归,尊楚怀王为楚义帝,分封各路将相:「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

  • 夏朝 货币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文献上无法获知夏朝有无货币;考古学上,即使承认二里头遗址1期到4期都是夏朝文化,也无法从二里头遗址找到确切的使用货币的证据。

  • 楚汉之争打了多少年?刘邦是怎样快速结束战争的?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到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自刎,持续数年的楚汉争霸最终以项羽自尽、刘邦立国告终。那么刘邦为何最终能够成功夺取天下呢?我认为就在于刘邦战略目的的明确和对战略大局的掌控,他很清楚夺取天下的最大障碍就是来自于项羽,故而一直在不顾一切的“偷发育”,在不具备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绝不轻易与项羽交战。趁

  • 古代历史有哪些战争纯粹是因为换将而反败为胜的呢?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可以说是毛主席执掌帅印后首次组织指挥的大兵团作战,当时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后已拥有了三万余人大军,但是军中指挥员尚缺大规模作战的经验,大敌当前军中众说纷纭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关键时刻,已经具备有丰富指挥经验的毛主席力排众议并说服了大家,在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