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特大洪水,到2020年的鄱阳,洞庭湖的汛情,抗洪救灾,刻不容缓,我们运用现代化技术可以准确有效将洪水控制住,在古代,我们面对肆虐的洪水,就有不少治水的成功的案列。
在赣州有个福寿沟,这是北宋的著名水利专家刘彝发明制造的排水系统。福寿沟利用地形的天然优势形成水势高低的落差,与城内大小池塘连通,有蓄水,灌溉,养殖以及污水处理的循环系统,大暴雨水量激增的时候他就引流让水向下走,平常时间或者缺水时候,就又成为一个天然的蓄水池。这个建造千年的地下排水循化系统,现在都在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明朝的水利专家发现黄河水的特性,泥沙含量高,容易堵塞河道,使河床淤积大量淤泥而使洪水泛滥,认为不能光堵住就行,要遵循它的水流进行“束水归槽”,就是在他流经的河道二三里外筑一道堤叫“遥堤”与大堤之间再修筑横堤,大堤之内在重要地段在加固一道堤称“月堤”,因为它的形状是弯月形,这四道堤的作用依次是,大堤是主堤,遥堤是屏障,洪水漫过大堤了还有遥堤可以抵御,中间的横堤则是缓冲和分流水势的作用。
在治理水患的人物中,最出名的就是建造都江堰的李冰了。当时他任职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要解决困扰百姓的“恶水--岷江”带来的各种水患。从公元256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开始到完工用了八年时间,期间李冰疏通了治水的关键一战--玉垒山,使得岷江水流可以顺畅无阻,后为了解决河床淤积堵塞的问题又建立金刚堤,使岷江水分流,金刚堤也就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嘴的造型。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李冰硬是把“恶水”治理成了哺育川西平原的“母亲河”。
堵和疏。古代水利措施是修建大坝和开挖河渠,双管齐下,还能灌溉和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