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奉帝舜的命令。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
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治水
传说古代洪水肆虐,(禹)奉帝舜的命令继鲧治理洪水,以疏导方法平水治士,发展农业,在外十三年终于成功。
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为夏,分封丹朱(尧的儿子)于唐国,分封商均(舜的儿子)于虞国。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的故事
禹是中华大地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黄帝的玄孙,是颛顼帝的孙子。夏禹的父亲是鲧。
在尧帝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山岭,淹没高地,老百姓都非常地忧愁。尧帝寻求能够治理水患的人,群臣和四岳的诸侯都说鲧可以。于是尧帝听从了四岳的意见,任用鲧去治理水患。
九年过去了,洪水仍泛滥不止,治水没有成功。于是尧只好再寻访一人,便找到了舜。舜被任用,代行天子的政令,巡行各地。舜发现鲧治水没有成效,就把鲧放逐到羽山而后杀死。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对的,于是舜举荐鲧的儿子夏禹,让他继续完成鲧治水的事业。
禹于是与益、后稷一起尊奉帝舜的旨意,命令诸侯百官发动民夫动土治水。他们翻山越岭,立下木椿作标记,测定高山大川的情况。禹为父亲鲧治水未能成功受到惩罚而伤心,于是劳顿奔走,苦心思虑,在外面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都不敢进去看看。他节衣缩食,尽力敬奉鬼神。他住在简陋的矮房子里,省下钱财,都用于治水。
他坐着车子在陆地上奔波,乘着船在水上来往,他坐着橇往返于泥沼之地,穿着有铁齿的鞋子爬山越岭。他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身上带着测量四时的仪器,终于开辟了九州的土地,疏通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的堤岸,凿通了九座大山。
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于是九州同一,远近四方之地都可以居住了,九州之山已治理完毕,九州之川已水源通畅,九州之湖已筑起了堤岸,四海统一。
禹让益发给百姓稻种,可以在低湿的地方种植,让后稷发给百姓急需的粮食。缺少粮食的地方,就从粮食多的地方调配供给,使各诸侯管辖地区达到均衡。这样就使得舜帝的声威教化遍及四海,于是舜帝赐给禹黑色玉圭,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
由于禹的巨大功劳,舜帝向上天推荐禹,立他为继承人。十七年后,帝舜逝世,禹于是登上天子位,国号称夏后,这就是中华大地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