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宋的崖山之,次片,中日甲午,些比出名一些
南宋末年,元军和宋军的崖山海上船战,清朝康熙时期,清军和郑军的收复台湾海战,清朝道光时期,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海战,第二次鸦片战争海战,清朝光绪时期,中国和日本甲午战争黄海海战
甲午中日海战、中印南海海战,1974年中越海上冲突“泗川之战”朝明联军大胜倭寇1598年“露梁海战”日本以失败告终中日两国战争史上首次海上交锋:白江口战役,日军惨败
历史上中国和日本发生过多少次战争
总结上面的:第一次,唐高宗时期,朝鲜半岛上的百济联络倭人共击与唐交好的新罗,唐军增援,在白江口一战大败日本水师,日军战船全军覆没,从此倭人对唐俯首,不断派遣遣唐使来学习。这是历史上第一战第二次,忽必烈的三征日本,曾经攻入日本本土,但终因海暴和日军抵抗而失败。“神风”由此而来第四次,明后期的抗倭运动,虽然也是大败倭人,但中国本土已受蹂躏,难比前时威风第五次,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丧权辱国
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两次战争
只有两次吗?1。第一次:宛城之战1建安二年(公元197年)1月。《资治通鉴》载:“春,正月,曹操讨张绣,军于水,绣举众降。操纳张济之妻,绣恨之;又以金与绣骁将胡车儿,绣闻而疑惧,袭击操军,杀操长子昂。操中流矢,败走,校尉典韦与绣力战,左右死伤略尽,韦被数十创。绣兵前搏之,韦双挟两人击杀之,目大骂而死。操收散兵,还住舞阴。绣率骑来追,操击破之,绣走还穰,复与刘表合。”这就是有名的“典韦死战救曹操”。宛城在许都西南面,距离许都并不远(约170多公里)。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9月将天子移到许都,次年春天就讨伐屯扎在宛的张绣,可见宛是许昌的肘腋之地。稍于此前,刘备讨伐袁术时,被吕布占据了徐州,投奔曹操,曹操收容了他并将他安排在小沛,让他作为图谋吕布的前哨。有了刘备放哨,来自徐州的压力要稍稍减轻一些。袁术正在为称帝做准备,一时间也不会卒起兵革,所以,曹操选择在这个时候讨伐张绣,也算是时机正好。第一次宛城之战,没有打,张绣就投降了。双方的实力对比没有记录在史料上,但是对于张绣一方来说,肯定是处于劣势的。《三国志刘表传》载:张济在荆州境内被射死后,刘表“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也就是说,张济的部卒在其战死后,有许多归降了刘表,只有一部分被张绣接管统领。所以,张绣的实力并不足以与已经实现“挟天子”的曹操相抗衡。《三国演义》说张绣投降,是贾诩出谋划策的。史无记载,但是也不能说绝无可能。从贾诩以后一系列的言论和举动来说,他是看出曹操与其他诸侯的不同之处的。对于曹操终究能够成就霸业是看得很清楚的(在“官渡之战”前就能看出这一点的,除了曹操手下的谋士,就数贾诩了)。所以,此时贾诩也很有可能劝张绣投降。张绣投降后,不可一世的曹操纳了张济的妻子,也就是张绣的婶婶。张绣很不高兴,认为侮辱了自己。曹操听后,想杀了张绣。张绣手下有猛将胡车儿,曹操花重金收买他,被张绣发觉,所以反叛了。这次反叛,让曹操损失很大,“二子没”[1]、典韦死、曹操也险些丧命。《吴书》中记载了贾诩在这次反叛中,为张绣出谋划策过。其中载:“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太祖信绣,皆听之。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这里记录了贾诩为张绣划策,认为应该张绣应该找理由屯扎在曹操的要害部位,以防万一。果然曹操待张绣不好时,张绣反叛得以成功。“太祖信绣”说明,张绣移屯中军,是在曹张矛盾还未出现的时候就发生的事情,贾诩能在这个时候就献计移屯,其预事能力可谓超群,对张绣而言可谓金石之策。2。第二次:宛城之战2建安二年(公元197年)11月。曹操宛城战败,退回许昌。派遣钟繇镇守长安,韩遂、马腾“各遣子入侍”表示臣服[2]。袁术在寿春称帝,遭到一片反对声。于是袁术希望获得在徐州的吕布的支援,为自己的儿子向吕布求亲。吕布差点答应。多亏此时陈、陈登父子从中周旋,才使此事告吹。吕布收回女儿,与袁术断交,并向许昌方面示好。曹操趁机讨伐袁术,袁术大败,逃窜淮南。曹操此时授予吕布官爵,与吕布关系缓和,袁术又被打败,所以,其年12月,曹操又将战麾指向宛城。《三国志武帝(曹操)纪》载:“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三国志张绣传》载:“太祖比年攻之(连年征讨),不克。”说明自第一次宛城之战失败后,南阳、章陵诸县有反叛为张绣所有。此间,曹洪出兵讨伐,没有打胜。11月,曹操亲征,到达了宛城。《武帝纪》没有直言战果,《张绣传》说“比年”“不克”,可见,这次也没有胜。《贾诩传》中没有这次宛城攻防战中的记录。但是贾诩并不是没有出力献策,相反,贾诩更加提前地知道曹操会“比年攻之”,故而早就做好了准备那就是连结刘表。这也是曹操“比年”“不克”的重要原因,后面还要提及。这次战斗,刘表派遣将领邓济占据湖阳,曹操只是攻下了湖阳和舞阴两县,擒获了邓济,并没有攻下宛城。刘表的援助成为张绣死守宛城的重要助力,也是贾诩初到张绣处就给张绣定下的战略。《贾诩传》载:“张绣遣人迎诩……诩遂往,……说绣与刘表连和。”这足以体现了贾诩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卓识远见。3。第三次:穰城之战建安三年(公元198年)3月曹操不甘心失败,《三国志武帝(曹操)纪》载:“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於穰。”其中“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就是说的第二次宛城之战没有打下宛城,曹操的军队于第二年(即建安三年)春正月返回许都。在修整了一个月左右,曹操又开始攻打张绣。这次两军在穰城交锋。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荀攸随征。《三国志荀攸传》载,战前,荀攸曾劝阻曹操攻打张绣,他说:“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看来,荀攸已经发现张绣与刘表的联合势大难图,所以劝阻。但曹操没有听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3]此次攻伐,仍是“比年”“不克”之中的一回,这趟曹操没有拿下穰城,也就没有到达宛,所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宛城之战。这次战斗,曹军的撤退也值得一提。首先讲讲撤退的原因。《三国志武帝(曹操)纪》载:“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献帝春秋》载:“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乃解绣围。”这里说了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刘表的援军截断了曹军后路;第二个原因是袁绍的叛卒说袁绍将听从田丰的建议袭取许昌,所以曹操返回,应该都是曹操撤军的原因。这就导致曹操必须急速回撤。张绣采取了追击,贾诩劝阻,可张绣不听,果然遭到曹操算计,失败了。后来,贾诩再劝追击,张绣不解但仍然听从,果然大胜。《三国志贾诩传》记载了疑惑不已的张绣与贾诩的对话:(张秀)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这里显示出了贾诩料敌于千里之外的高超谋略,让阿瞒也着了一回道。收尾:1。建安三年曹操从穰城撤退后,吕布和袁术又相互勾结起来,所以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灭吕布和袁术的身上。直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这些事情才基本办完。接着又是刘备的反叛,让曹操忙了一阵子。到建安四年底~建安五年初的时候,袁绍已经灭掉公孙瓒,转过头来要攻打曹操。曹操仍没有把宛城的问题解决好。曹操与袁绍对垒于官渡,趁着战前的空隙,向东灭掉了徐州的刘备,擒获了关羽。紧接着在白马和延津分别击溃了颜良和文丑所部,官渡之战就要进入鏖战期。2。战争进入紧张时期,袁绍和曹操分别四处拉援助,他们都向四方的诸侯伸过手,如:刘表、张绣、刘璋等。张绣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战略位置,分别受到曹操和袁绍的拉拢。贾诩在张绣的归属问题上,做了一个很好的安排。《三国志贾诩传》载:“太祖(曹操)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於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於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雠,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原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贾诩对人性、对局势、对王道的了解入微。他以三条理由说服了张绣,使其投降于曹操,曹操也最终能厚待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