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签订的,它晕中国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887年,日本军国政府制定了《征讨清国策》,加紧扩军备战,伺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94年,日本不断向中国军队挑衅,战争一触即发,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力主避战求和的李鸿章将希望寄托在俄、美等国的调停上,然而,西方列强均对日本采取偏袒态度,这使得清政府希望国际调停的幻想最终破灭。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中朝军民奋起抗战,清军将领左宝贵率部在平壤玄武门与日军展开血战,不幸中炮牺牲,清军统帅叶志超畏战逃走,致使全军溃退,日军攻陷平壤。9月17日,北洋舰队遭遇日本海军截击,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随即下令列队迎战,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日军败退,黄海海战结束。
1894年11月21日,日军分三路进攻旅顺,徐邦道、程允等率部奋力抵抗,终因孤军作战而大败,旅顺失陷,日军攻占旅顺后屠城4日,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1895年,日本兵分两路进犯威海卫,2月1日至2日,威海卫港南北炮台相继失守,北洋舰队遭到日军围攻,丁汝昌指挥将士们顽强抵抗,但是伤亡惨重,危在旦夕。部分将领伙同洋员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誓死不从,在2月11日夜晚自杀殉国。清政府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至此全军覆没。3月,日军在澎湖岛东面的里正角登陆,向清军炮台发起进攻,清军主将朱上泮弃职逃回厦门,澎湖岛被日军占领。
1895年3月,清军败局已定,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下,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危机,也进一步膨胀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