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时期清军参战部队没有63万,扣除几乎纯粹是摆设的八旗和绿营,清军能作战的部队各省练、勇两军人数总计349700人,但是这些部队分布在全国各地,因为交通不便,调动困难,在甲午战争期间大多没有投入实战,实际参战的清军大约在12万人左右。而日军实际参战兵力大约在240616人,实际参战兵力日军超过了清军。在单场战役里,也是日军占兵力优势的多。
从装备上来说,清军里淮军装备较好,按照日方统计,大约有20%的部队装备了新式的连发枪。但是从总体水平上来说,清军的装备并不算好。日军在甲午战争里共计缴获单发、连发步枪10344支,火帽枪、火绳枪、抬枪等7193支,大刀长矛等冷兵器11764件,步枪不过占比35.3%,老式火器24.55%,冷兵器占比40.15%。而日军虽然连发步枪装备率不高,但是已经实现了100%的步枪装备。
火炮方面清军装备的大多是轻便的两磅炮和部分75毫米火炮,而日军则全部是75毫米火炮。只有在炮台、要塞地区,清军才有大口径火炮支援。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日本军队已经完成近代化的改革,建立了参谋体系和后勤体系,统一制定作战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补给。而清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进行指挥和协调,各地部队之间缺乏配合,后勤更是一团糟。作战上也还是国内老一套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术,以密集方阵远距离排枪射击,不懂炮火支援,所以像海城反击战等有限的几次兵力占优势战役,也不能有效发挥战斗力,最后一无所获。
在政治上,日本何时进攻,何时谈判,都有明确的目的。反观清朝,慈禧只想着过六十大寿,李鸿章觉得打不过日本,但是又没有及时撤兵避免战争爆发,而光绪和翁同和觉得小小日本不足挂齿,想借这个机会表现下自己,顺便敲打下李鸿章,可没想到玩砸了,地方督抚也是各自打着小算盘或者喊喊口号,没一个能拿出如何击败日军的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可能指望战胜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