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宋辽世纪之战 雁门大胜后北宋为何仍会失败?

宋辽世纪之战 雁门大胜后北宋为何仍会失败?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736 更新时间:2024/1/11 4:45:51

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宋太宗灭北汉之后,欲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地,于六月顺道从镇州(今河北正定)北上击辽,结果未能如愿,大败而归。

当时的宋辽两国边界线,东段在今河北境内,西段在今山西境内。今山西境内是沿今恒山、雁门山、云中山、芦芽山一线为界,其北部即为辽国统治。辽国常常派兵南下袭扰,今太原及其以北的忻州、代县等地,首当其冲。为阻御辽军,宋太宗又授杨业知代州(治今代县)。杨业在辽军可能出入的要道修建边寨,到年底,建成阳武寨(今原平市西南)、崞寨(今原平市崞阳镇)、西陉寨(今原平市西北)、茹越寨(今繁峙南)、胡谷寨(今代县东北)、大石寨(今应县南)等6寨,加强了防御阵地。

980年(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辽国皇帝景宗耶律贤,亲率骑兵10万余人进犯雁门。当时杨业所部军队,仅有代州一州的厢军(地方军)和数千禁军(屯驻的中央军)。面对10倍以上的敌人,杨业沉着冷静,充分依托有利地形,给进犯之敌以沉重打击。雁门山峡谷险峻狭窄,两侧为悬崖峭壁,在长达几十里的山谷中,10余万骑兵驰进困难。

据此,杨业命部将董思源等率兵阻断峡谷南口,自己亲率数百精骑,自西陉(雁门关峡谷西侧,傍西陉山)绕出雁门关北口,向在峡谷中行进的辽军后军发起突袭。辽军根本没有料到宋军会在这里出现,顿时惊乱,首尾不能相顾,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而逃。此役,杨业“出奇制胜”,取得“以少胜众”的巨大胜利,给辽军以沉重打击。之后,杨业又在要地增修楼板寨(今原平市西南)、土墱寨(今原平市北)、石趺寨(今原平市西)等,边防更为巩固。

982年(太平兴国七年)五月,辽又分兵东、西、中3路入侵,其东、西两路分别在今河北、陕西境内,中路仍在雁门。入侵雁门的辽军又被杨业率所部打败,杨业屡败辽军,智勇双全,被誉为“杨无敌”。

986年(北宋雍熙三年)正月,宋太宗采纳大臣意见,乘辽国圣宗帝年仅12岁即位不久,太后萧氏专国政之机,出兵北伐,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地,宋军分为东、中、西3路,先后出动,向北进击。其中西路命潘美为云(今大同市)、应(今应县)、朔(今朔州市)、代等州都部署,杨业为副,王侁为都监,刘文裕为护军,兵力数万人。于二月出雁门关,宋军连续攻克寰、朔、应、云诸州后,各派兵防守,杨业率部还屯代州(今代县),潘美率部东进,准备与中路宋军会师。

东路由于宋军被辽军大败,死伤数万人。宋太宗急诏潘美和杨业迁云、应、朔、寰4州居民及吐浑部族南下,分置河东(今太原)、京西(今河南郑州)等地。潘美、杨业正组织居民南迁未已。辽军占领寰州,兵锋正盛。杨业据此情况,认为不可与辽军死战硬拼,但潘美、王侁等却主张大张旗鼓与辽兵对抗,攻打寰州,掩护四州居民内迁,反对杨业的意见,并斥责杨业怯懦畏敌,诬其阴怀异志。在被威逼诬责之下,杨业不得不率兵北上攻打寰州。

杨业深知此行必败无疑,仍想尽量减少损失,求侥幸于万一,出战之前特别约定潘美、王侁等在陈家谷口(今宁武阳方口陈家沟)两侧布置步兵强驽,待杨业转战到此地时,以两侧步兵夹击辽军,加以援救接应。杨业孤军从代州出雁门,北攻寰州。在途中与耶律斜轸所领辽兵相遇。辽军四面攻击,杨业奋力杀敌,其八子延玉战死,淄州刺史王贵和岳州刺史贺怀浦亦战死。杨业突出重围,退至狼牙村(今朔州市南),又被辽军追至。杨业苦战终日,于黄昏时仅与百余战士退至陈家谷口。

潘美、王侁等在杨业出发后,按约定陈兵于陈家谷口,等到近午,尚无杨业战况消息。派人登上托逻台远望,无所见,以为辽军已被杨业打败。王侁想争功受赏,即率其本部擅自脱离大队去抢夺破辽之功。潘美身为主帅,不加约束,随后也带主力撤走。王侁等率军沿交河西南行20余里,得知杨业兵败,惊恐之下,挥军逃走。杨业到陈家谷口,见无兵接应,拊胸大恸!乃与余众竭力奋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死伤殆尽,遂为辽军所俘。杨业受重伤被俘后,不屈绝食,三日而死。宋廷闻知杨业被俘殉国的消息,举朝震动。宋太宗封其子杨延朗等五人官。主帅潘美降三级留用,王侁、刘文裕充军。

宋军北伐以先胜后败而结束。此后,北宋王朝对辽战争完全陷于被动,再也无力收复燕云地区。

标签: 雁门之战宋朝战争

更多文章

  • 夷陵之战的意义? 蜀汉国走向衰亡的关键因素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意义

    夷陵之战结果: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是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那么这场战争的成败给吴蜀两国带来了什么命运呢?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

  • 战役分析之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会先胜后败?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刘备在成都称帝后,短短几个月时间,集结五万大军伐吴,其中一万左右是少数民族。蜀军攻入吴境前期一路过关斩将打的很顺利,但是

  • 阪泉之战是谁与谁的战争:阪泉之战交战双方是?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阪泉之战,古代战争

    阪泉之战,据传发生在夏部落和神农氏部落通婚的时候。那时候通婚,不光是出嫁女的,也“出嫁”男的。夏部落和神农氏部落通过议婚,双方同意各嫁出男女青年十名。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两个部落的主婚人,各带十名男女青年去举行成婚仪式。女的头戴编织的花环,脖子上挂着骨珠项链,腰围染色麻布,格外好看。男的腰围兽皮

  • 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十大兵法奇书:中国十大奇书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古代书籍,兵书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指的是哪几本书?兵书,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指的是《孙子

  • 昆阳之战为什么新朝会战败?王莽败在哪里?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昆阳之战,王莽

    昆阳之战为什么新朝会战败?决定新莽政权和汉命运的昆阳战略大决战,以汉军的大获全胜,新莽军队的惨败而告终。新莽军队以42万之众,何以败在汉军1万多人的手下,而且莽军又几乎全军覆没,这其中的教训是很发人深省的。一、莽军决战战场的选择失当战略决战的双方往往都是倾其全力以赴,即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因而通常是在

  • 怛罗斯之战的背景 怛罗斯之战为什么会爆发?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怛罗斯之战,战争

    怛罗斯之战的背景: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贡献。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高句丽后裔)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

  • 努尔哈赤与萨尔浒之战 决定三百年满清的大战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与萨尔浒之战:明朝末年,祖居辽东的女真部族在其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的领导下逐步走向统一,实力逐渐强大,然而,明朝政府欺凌女真,反对女真各部的统一,要维持女真“各自雄长,不相归一”的分裂局面。后金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天,发军征明。攻下明抚顺、东州、

  • 八王之乱为何爆发?西晋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八王之乱,晋代

    八王之乱为何爆发?八王之乱的“八王”,指的是西晋皇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人,他们先后掌握或觊觎国家大权,又先后被杀或死于非命,并最终酿成了西晋王朝的灭亡,中国也由此进入长达近三百年的、最黑暗的南北朝时期。而导致这

  • 陈桥兵变 一场改变国家民族性格的军事政变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陈桥兵变,赵匡胤,宋代

    改变民族性格的陈桥兵变: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旧历正月初一,农历的新年使得后周宫廷中处处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小皇帝和大臣们准备欢度这一个传统佳节的到来。然而,就在这时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两州的边关来报,说北汉和契丹联合入侵,后周的两位宰相范质和王溥闻听后慌了手脚,急忙命当时的

  • 西汉骑兵的起源和作用:一场惨败引发的军事变革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汉,骑兵,作用,起源

    西汉骑兵起源和作用:骑兵,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种之一。这一点不但马克思恩格斯都做过专门论述,并且也为古代世界的战争所证明。中国最早的建制骑兵,出现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在汉初时骑兵崭露头角,但其第一个全面兴盛的时代是在西汉武帝时期。在汉匈之间长期激烈的战争中,汉朝正是凭借着空前强大的骑兵部队,扭转了一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