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陈桥兵变 一场改变国家民族性格的军事政变

陈桥兵变 一场改变国家民族性格的军事政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648 更新时间:2023/12/27 9:32:04

改变民族性格的陈桥兵变: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旧历正月初一,农历的新年使得后周宫廷中处处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小皇帝和大臣们准备欢度这一个传统佳节的到来。然而,就在这时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两州的边关来报,说北汉和契丹联合入侵,后周的两位宰相范质王溥闻听后慌了手脚,急忙命当时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大军前往抵御。

赵匡胤立即率领大军前往御敌。这时的北周君臣才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慢慢的恢复了先前的平静。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一个比契丹和北汉联合入侵更加可拍的阴谋这时正在开封城郊40里的陈桥驿一步步得以实现。

大军行至开封城郊的陈桥驿,已是夜晚,便驻扎下来。将士们劳累了一天都在安心休息,而这时的中军大帐中,这支虎狼之师的统帅赵匡胤正在和他的弟弟赵光义以及那个被后世称赞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按照预先的部署,进行着紧张的兵变准备。他们派人到将士中去鼓动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军中的将士很快开始议论,当今皇帝年幼,不能理政,就算我们打了胜仗,也未必能够得到皇帝的嘉奖,这样出生入死太不值得。索性不如拥立点检为皇帝,改朝换代,也好做的功臣。

声势起来了,于是,赵匡胤又派人回到开封城中,和驻守京师的石守信王审琦秘密约定,作为内应迎接赵匡胤进城。等到一切都做的天衣无缝后,赵光义和赵普连同几员大将进入中军帐将赵匡胤从“睡梦中”推醒,披上皇袍,拥立为帝。回到开封城里,赵匡胤连同他的爱将们,逼着小皇帝禅位于己,因为自己曾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故该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以汴京作为都城,彻底改朝换代,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北宋王朝。

唐代藩镇割据的结果和陈桥兵变导致了宋王朝政策的变化,而宋王朝政策的变化却使得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唐代以前的中国,无论是汉民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在面对外来敌人入侵的时候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是毫无保留的,他们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无论是民族间的战争还是国家间的征伐,到处显现出战斗中呐喊的气势和顽强的民族精神。但是,这种精神,在宋代政策变化之后,有意无意的从人们的眼帘里黯然消失了。

曾经一种或许无意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战斗的精神就在国家利益收到威胁时也显出一种世故,原本激昂的民族战争变得毫无生机,战争变成了护卫一个赵姓或是朱姓或是爱新觉罗姓家族的产物,家天下的思想变得尤其浓重,就像慈禧太后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似乎,只要是保得住家族的手段,国家的脸面或是民族的尊严就算得到前所未有的践踏也不会有任何的激愤。

我们并不是一个好战者,只是在盘点华夏民族抵御外侮的战争时不免产生一种失落感,从宋代以后,任何的战争其内涵无非就是为一个家族而进行,国家利益、国家观念再也没有受过丝毫的重视。如果要加以史料的映证,南宋一次次战胜后给金代的岁贡,不是想为了百姓的安宁;明代为了不使领地受到损害,不惜禁止让渔民出海打鱼,以免和倭寇发生冲突,损害到自己家族的地盘(毕竟,古时的一切都是皇帝的)和积累了很多年的财富。

这应该是那种胸怀的体现,之所以题目中提到“陈桥兵变”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性格,是因为这次兵变使得从上古时期积累至唐王朝的开阔而博大的胸怀即包容四海,尊重私人公共空间的意识全方位萎缩,变成了对文人的包容,以至于宋太祖对其子孙立下盟誓:“不杀士大夫,士大夫不因言获罪。”这样固然使“文字狱”为历代最少,文化高度繁荣,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宋代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的的确确是衰退了,民族性格趋于衰弱。而越衰弱对外界的反映越加敏感,再加上历来的本民族主义观念,不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本能”,原本一个伟岸的中国民族变得缩水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不利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的确,很难把这样的衰落说成是陈桥兵变的直接结果,但是,我们能够想象以及分析,没有这一次兵变,没有这一次轻而易举的改朝换代,如果宋太祖是经历了腥风血雨换来和平,那么会不会中华民族的上升期还会持续呢?历史有时候需要大胆的怀疑和推测。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陈桥兵变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宋代政策变化的诱因,虽然远远不能作为决定因素,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政变,竟然也变成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难以抹去的一笔。

标签: 陈桥兵变赵匡胤宋代

更多文章

  • 西汉骑兵的起源和作用:一场惨败引发的军事变革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汉,骑兵,作用,起源

    西汉骑兵起源和作用:骑兵,是古代最重要的兵种之一。这一点不但马克思恩格斯都做过专门论述,并且也为古代世界的战争所证明。中国最早的建制骑兵,出现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在汉初时骑兵崭露头角,但其第一个全面兴盛的时代是在西汉武帝时期。在汉匈之间长期激烈的战争中,汉朝正是凭借着空前强大的骑兵部队,扭转了一直以来

  • 秦朝短命原因:导致秦帝国灭亡的最大祸首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秦朝,秦始皇

    秦帝国突然灭亡,有两个最为重大的原因:其一,是突发政变所导致的中央政权突然变形;其二,是战国传统所形成的巨大社会惯性,导致整个社会迅速地全面动荡。公元前207年秦亡。秦帝国的骤然灭亡,是中国文明史上最大的黑洞。秦以排山倒海之势一统天下,以变法图强之志大规模重建华夏文明;使当时的中国,一举整合了春秋战

  •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何要供奉元世祖忽必烈?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

    朱元璋为何要供奉祭祀元世祖忽必烈?这可能是明太祖朱元璋心中矛盾的由来,他在1368年推翻元朝,以后提及“胡元制主”的时候,深带着汉人民族主义的情绪,可是却又将元世祖忽必烈的牌位,供奉在列代帝王庙内,与汉唐宋创业之主并列,一同祭祀。帝制结束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去世。不到24小时,慈禧太

  • 揭秘:辛亥第一功臣沦为叛徒 打响第一枪属偶然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辛亥革命,第一功臣,叛徒

    谁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前夕,起义消息泄密,多名革命志士相继遇害。危难时刻,程正瀛挺身而出,冒险犯难,对着清廷的忠实爪牙、工程营二排排长陶启胜举枪一射,打响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首义第一枪。吊诡的是,这位在推翻清廷的历史关键时刻立下重大功劳的程正瀛,后来竟沦为了可耻的革命叛徒。程正瀛,字定国,湖

  • 揭秘:二战时苏军运用孙子兵法 虚实之道战胜德军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二战,苏军,孙子兵法,德军

    二战苏军的孙子兵法:二战中,苏军将《孙子兵法》列为军事学术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在卫国战争中得到应用。以第聂伯河会战为例,苏军虚实结合、避实就虚、隐蔽行军,以假乱真,把孙子的虚实之道演绎的炉火纯青。此次战役,以苏军发动进攻开始,目的是解放左岸乌克兰、顿巴斯、基辅,并在第聂伯河右岸夺取登陆场,夺取第

  • 美军飞行员轰炸东京后迫降中国:杜立特轰炸东京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美日,日军

    东京上空的30秒轰炸,造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段传奇故事。在纪念杜立特轰炸东京70周年之际,美国杜立特轰炸者协会邀请当年浙江籍救援者的家属、分别来自江山和绍兴的廖明发、贺绍英等参加纪念活动,共同回忆那段令人难忘的传奇经历。在美国华盛顿波托马克河边的阿灵顿国家公墓,詹姆斯·杜立特的墓前摆满鲜花和卡片。每

  • 文件翻译错误或让日本挨了美国两颗原子弹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原子弹,广岛,美国,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签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且给予日本投降和结束战争的某些承诺。7月27日,日本内阁举行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内阁有主战和主降两派,会议没有结论。由于苏联没有签署《波茨坦公告》,日本要求苏联斡旋,想与盟军进行和谈。之后,日方便等待苏联的答复

  • 揭秘库尔斯克会战:世界战争史上最大坦克战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库尔斯克会战,战争史,坦克战

    库尔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从战役规模而言,这场战役是以前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坦克战,参战装甲部队坦克超过5000辆,空军部队参战飞机也超过了2000架,和阿登反击战共同被

  • 欧洲最后投降的德军:被忘在孤岛依然坚守岗位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投降,德军,欧洲

    欧洲最后投降的德军:在苏军和盟军从东西两线摧枯拉朽般的夹击之下,法西斯德国被迫于1945年5月8日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这也标志着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远离柏林2000英里外的北极地带的一个第三帝国前哨,还留有11名被遗忘的纳粹士兵。他们靠吃罐头食品为生,顽强而愚忠地坚守

  • 盘点:决定历史的走向的三国著名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战役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这些决定历史走向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