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两败俱伤 秦赵长平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

两败俱伤 秦赵长平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994 更新时间:2023/12/12 23:50:49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史学家往往把长平之战称为战国时代的分水岭,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全国的时间表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倒计时。而史学家在描述长平之战的时候常常记述“赵国因长平之战而一蹶不振”。

要知道,长平之战的确让赵国损失惨重,赵国近40万的青壮年一日同死,这对人口只有500多万的赵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但是长平之战中赵括最后的临死一扑也让秦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太史公在《史记》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秦军的伤亡人数,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推断秦军的伤亡至少高达到25万人。

本人亦赞同这个数值,这所以这样说,详细分析如下:

1、长平之战后,赵国所有的精锐几乎一夜全失,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可是从秦国传来的却是退兵的命令。原来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话,以秦兵暴师日久,应当让士卒休整为由,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赵国危机关头终于也开始使用离间计了,秦王调回了大军,赵国因长平之战所引发的亡国危机就此解除,本人觉的秦昭王之所以要调回军队,除了范雎离间白起以外,个中原因除了秦赵对峙三年引发秦国国内粮食紧张以外,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秦国兵力损失十分严重,虽然眼下可以灭赵,但是随之而来是抑制不了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军事威胁。这从后面邯郸之战爆发后白起和秦昭王的谈话中就可以看出——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伤亡者过半,记的长平之战秦国发兵约65万,伤亡过半则表示至少有30万人以上伤亡。

2、长平之战后爆发的邯郸保卫战更是让秦国伤筯动骨,几乎将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所得的利益全部吐出来,邯郸之战中秦国明显轻视赵国,刚开始只派王陵率领20万大军前去攻打,结果打不下,损失惨重,随后秦国增兵十万,仍然不下,昭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再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攻下邯郸,从中可以看出秦国邯郸之战一共出兵40万,这里又是伤亡过半,而后范睢于是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5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估且认为在郑安平5万大军到达邯郸城下时,秦军40万伤亡过半,但至少仍然有20万大军,再加上郑安平的5万,秦军此时应该有25万左右的兵力,这时便有一个问题,既然同是灭赵之战为什么秦国一开始不压上大军猛攻,非要来个添油战术?原因很简单:秦国国内已无兵能调。由于在长平之战损失惨重,此时出兵45万已经是秦国的上限了,否则秦军绝对不会用添油战术的。邯郸之战中虽然王龁后来在多国联军的包围下率残部突围,但是秦军仍然损失惨重,先期的损失加上后期被多国联军消灭的,损失至少高达30万人。

从中也看可以看出,虽然赵于长平之战损失近50万的精锐,但是秦于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二处的损失加起来也差不多60万,如果不比其它,只比较兵力的话只能说是打了一个平手,无奈呼,秦赵之势业已改变。正如吕先生在书中所说的:秦国可以万败,但只要一胜即可,而赵可以万胜,却输不起一败。赵国的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标签: 秦国赵国长平之战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的百万雄师为何会在三年内彻底消失?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国,秦始皇

    导读:秦国自商殃变法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秦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秦国统治者运用严酷无情的法家思想以赏贰二柄,彻底的动员了倾国之力,投入到战国时代规模宏大而惨烈的兼并战争中。自秦孝公起至秦统一天下的一百五

  • 南北朝时期的元嘉北伐:为何文臣主战武将反对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南北朝,古代战争,北魏

    南北朝时期元嘉北伐(又称瓜步之战):公元450年,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暴露了拓跋氏祖先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受到株连的还有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汉族豪门以及众多汉人官吏。北魏的民族矛盾变得尖锐起来,政局也变得动荡不安。这让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看到了收复中原的希望。

  • 中国远征军简介 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的真实历史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远征军,抗日

    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是一个悲壮而伟大的历史名字,也是中华儿女用热血染红的光荣称谓。她与中国抗战历史关联,也与缅甸抗击外族侵略的历史相关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缅甸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0万余中国远征军将士先后入缅对日作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建立了一座座可赞可叹的丰碑

  • 雁门之战的交战双方 雁门之战是怎么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雁门之战,古代战争

    雁门之战交战双方: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后,御驾亲征,先灭了建都太原的北汉,然后继续挥师北上,欲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事与愿违,赵光义被辽军大败于高梁河,他乘一辆驴车逃回了开封。此役给宋朝以巨大的打击,而此后,辽军便开始不断袭击侵扰宋朝的边境……“杨家将”的奠基者、北宋名将杨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场了。

  • 宋辽世纪之战 雁门大胜后北宋为何仍会失败?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雁门之战,宋朝,战争

    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宋太宗灭北汉之后,欲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地,于六月顺道从镇州(今河北正定)北上击辽,结果未能如愿,大败而归。当时的宋辽两国边界线,东段在今河北境内,西段在今山西境内。今山西境内是沿今恒山、雁门山、云中山、芦芽山一线为界,其北部即为辽国统治。辽国常常派兵南下袭扰,今太

  • 夷陵之战的意义? 蜀汉国走向衰亡的关键因素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意义

    夷陵之战结果: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是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那么这场战争的成败给吴蜀两国带来了什么命运呢?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

  • 战役分析之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会先胜后败?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刘备在成都称帝后,短短几个月时间,集结五万大军伐吴,其中一万左右是少数民族。蜀军攻入吴境前期一路过关斩将打的很顺利,但是

  • 阪泉之战是谁与谁的战争:阪泉之战交战双方是?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阪泉之战,古代战争

    阪泉之战,据传发生在夏部落和神农氏部落通婚的时候。那时候通婚,不光是出嫁女的,也“出嫁”男的。夏部落和神农氏部落通过议婚,双方同意各嫁出男女青年十名。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两个部落的主婚人,各带十名男女青年去举行成婚仪式。女的头戴编织的花环,脖子上挂着骨珠项链,腰围染色麻布,格外好看。男的腰围兽皮

  • 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十大兵法奇书:中国十大奇书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古代书籍,兵书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指的是哪几本书?兵书,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指的是《孙子

  • 昆阳之战为什么新朝会战败?王莽败在哪里?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昆阳之战,王莽

    昆阳之战为什么新朝会战败?决定新莽政权和汉命运的昆阳战略大决战,以汉军的大获全胜,新莽军队的惨败而告终。新莽军队以42万之众,何以败在汉军1万多人的手下,而且莽军又几乎全军覆没,这其中的教训是很发人深省的。一、莽军决战战场的选择失当战略决战的双方往往都是倾其全力以赴,即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因而通常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