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伊阙之战结果:秦国以12万兵力胜三国24万兵力

伊阙之战结果:秦国以12万兵力胜三国24万兵力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044 更新时间:2024/1/10 12:08:35

白起和伊阙之战有着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如果没有伊阙之战,他或许可能就因此沉寂,不在有那么显赫的名声。白起在伊阙之战可以说是打出风头,是他的成名之战。在伊阙之战后,白起因为战功卓著升为国尉。

武安君白起

白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和军事家。他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嫡子公子白,但是因为在秦武公去世后公子白并没有继承秦武公的基业,反被弟弟德公将君位夺走,德公将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便以白为姓。白起出生的时候秦国已经非常的强大,在秦昭王继位后,他贯彻了商鞅变法的国策,开始提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就在其中脱颖而出。白起原先是担任左庶长,有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他一举成名是因为伊阙之战。

伊阙之战中他消灭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还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至此一战成名。之后,更是升职为大良造,起兵伐魏,夺取我国城池六十一座,这一战况为秦国东出崤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再后来,因为楚国日益衰微,秦国就对楚国展开攻势,准备削弱楚国。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带兵讨伐楚国,楚国割地求和。次年再次伐楚,白起夺取了楚国鄢、邓等五座城池。因为秦国一连串的打击,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白起也因此被封为武安君,自此开始白起名震天下。

伊阙之战背景

要是说起伊阙之战有些人也有了解,但是要是说起伊阙之战背景想必知之甚少吧。伊阙之战其实就是当时秦国为了打开所谓的中原通道的一场战斗,伊阙之战是由白起在伊阙的迎战韩国、魏国、东周的一场战斗。

秦国的大致领土范围

现在就来看看伊阙之战背景。秦国原先只是一个简单的诸侯国,原本并不强大,直到秦穆公的时候,秦国才开始参与到诸侯争霸中去。在战国初期时,韩、赵、魏三国被周天子所承认,于是成为了当时的新兴国家。当时的魏国是最强大的,因为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魏国是最早实行社会改革的国家,所以国力强盛。到了战国中期,则是另一番面貌,这时候可以说秦、齐、楚、赵、魏、韩、燕这七个国家争雄的局面已经有了雏形,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和齐国的邹忌变法让秦国和齐国都逐渐强大起来,而魏国衰弱,所以他的霸主地位被秦、齐两国取代。在秦惠文王称王后,各诸侯打偶先后称王,自此各个国家之间交战不断,外交也更加频繁,有出现“合纵连横”的斗争。

秦昭王继位后,秦国就开始加快吞并六国的步伐,在秦国进攻韩国的时候,还和韩国、魏国、齐国一起攻打楚国。面对四国大军,楚国做了多项部署,他一面抵抗秦国,另一面派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但是垂沙之战楚军大败。在这大战后,秦国想进一步攻占韩国和魏国的土地,但是担心齐国会出兵,就将计划暂时搁置下来。后来因为齐国的孟尝君逃到了魏国,还党人魏国的相国并且还进攻齐国,这时秦国知道机会来了,于是秦国开始交好齐国,由此秦国东侵有了非常好的时机。这就是伊阙之战背景。

伊阙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在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不胜数,以多打少不是本事,以少胜多才是最妙的,那么就有人问“伊阙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秦军十二万对阵韩、魏、东周联军二十四万,并且战而胜之,当然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

白起

在兵力悬殊的伊阙之战中,白起能率领秦军打败韩、魏联军,全歼联军二十四万人,并且进一步扩大战果杀死敌军主将犀武,俘虏魏军的主帅公孙喜,最后更是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这一战况或许是对“伊阙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原本秦军和韩、魏联军是处于两军对峙状态。当时韩、魏、东周联军约有二十四万人,而且以魏国将领公孙喜为联军的主帅,而秦军在兵力方面则是远远不及韩、魏等联军,据说只有十二万余人,造成两军对峙的局面还是因为伊阙地势险要,而且韩国和魏国两军主帅不合造成的,如果秦军没有改变,那么伊阙之战将会是以韩、魏、东周联军获胜收尾。

不过秦昭王能任用平民出身的人才,于是便采纳了丞相魏冉的建议,把主帅向寿替换成了原是平民出身的白起。白起知道两军主帅不和,而且两军位置又有着不小的距离,于是便采取了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从而大破韩、魏、东周联军。之后他全歼了联军二十四万人,杀了主将犀武,俘虏了魏军主帅公孙喜。白起还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的时候,起兵度过黄河,还夺取了自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伊阙之战结果

伊阙之战的时候秦国能以一国之力对抗韩、魏、东周联军,可以看出秦国是非常强大的,由此可见伊阙之战结果肯定是秦国胜利了。不过有人好奇为什么伊阙之战结果会是秦国而不是三国的联军呢?

白起

原本战局是处于僵持的,如果秦国当时没有采取行动的话,最后伊阙之战结果可能会被改写,秦国将不会胜利。在两军僵持许久后,秦昭王接受了丞相魏冉的推荐,让白起接替了向寿担任主将的位置。由于两军兵力悬殊,秦国的兵力不足韩、魏、东周联军的一半,但是凭借这伊阙地势险要,所以两军仍在僵持。白起担任主帅后,眺望韩魏两军,并且发现两军位置驻扎的并不紧密,后听情报兵消息说韩魏两军主帅并不和睦,想各自保存实力。于是白起想到了避实就虚、各个击破的策略。

在战斗开始的时候,白起使用疑兵之计,只布置了少量的士兵同韩国军队对阵,还摆出想要进攻韩军的架势,让敌人误以为这是秦军主力的进军方向,借此牵制韩军。而真正的主力却被白起绕道带往韩魏等联军的后方,然后攻其不备,魏军因为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一会儿魏国就遭受惨败。韩军知道梦盟友被击溃也就迅速准备撤离,不想同秦军交战。没想到的是秦军乘胜追击,想要扩大战果,秦国将韩国军对杀的是片甲不留、尸横无数,还俘虏了魏军的主将公孙喜。

标签: 伊阙之战

更多文章

  • 南北战争中交战双方分别使用了什么武器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南北战争

    提到南北战争的时间,还要从战争爆发的背景开始说起。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场内战,参战双方都是美国军队,因为各自所追求的利益是不同的,在矛盾达到顶峰后,便在1861年爆发了此次战争。南北战争图片南北战争时间之所以在1861年,可以从两个方面的背景来考虑,对于参战的北方军队而言,在当时他们跟上了工业革

  • 后周南唐之战的意义:加快了后周统一的步伐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后周南唐之战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背景是五代十国的后期,当时已经到了五代中最后一个朝代后周,后周的柴世宗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准备统一整个国家。后周的策略是先南后北,准备先讨伐蜀国和南唐,再北伐契丹。后周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南唐是南方的大国,后周想要统一南方,就要先讨伐南唐。南唐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就联合后周周

  • 北宋与西夏战争中宋朝的老兵用脑袋打了个赌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争

    自西夏建立,与宋之间,八十余年,打打和和,和和打打,直到北宋被金所灭,赵宋王朝退往南方,两国之间没了边界,才消停了。今日要说的,却是宋夏数十年战争中的一段小插曲,体现出战争年代,当兵很多年的老油子,是如何使计安定“军心”的。主要人物,振武军节度使、延州知州范雍。《宋史范雍传》中有记此战,说李元昊派人

  • 白起的伊阙之战:战国战场上杀人最多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伊阙之战

    伊阙,位于今天洛阳龙门,号称天子门户,中原要道,对于这个地方,中国历史上每个想要攻克洛阳,进逼关中的君主都不会陌生,两千多年前,这里也爆发了一次大战,战争双方是已经势不可挡的秦国和韩,魏,东周三国联军,而这次战争还有一个可以记入史册的是,一代名将,号称“人屠”的杀神白起终于走上前台,步入自己的辉煌时

  • 滏口之战评价:因出色的战术安排流传于世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滏口之战

    滏口之战是尔朱荣以少胜多的战役,滏口之战经过也因它出色的战术安排流传于世。在滏口战争之前,尔朱荣便派出自己手下一员大将游说敌军,并成功获得了一万人的投诚。这成功的反间计谋为滏口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尔朱荣图片反间计的成功也是尔朱荣行动的信号。在滏口之战经过中,为了抢夺作战先机,尔朱荣没有将行动

  •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起因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起因于波兰王位空悬。在第二次北方战争的初期,国王查理十二世将波兰贵族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立为国王,不过不久后被废黜。原来,在他上位后,发生在波尔塔瓦的战争使得瑞典战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任命不作数,原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复辟。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画像在奥古斯特二世在位时试图将王位的继承方式

  • 泰拉蒙战役的历史背景 泰拉蒙战役的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泰拉蒙战役

    公元前二百二十五年在古罗马征服南部高卢地区之时曾经发动过一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泰拉蒙战役。关于泰拉蒙战役的简介历史上的记载并不是非常详尽。众所周知,古代文明时期总是充满战争和杀戮,此时的罗马也不例外。泰拉蒙战役画像下面是泰拉蒙战役的简介:据记载在公元前二百二十五年波伊和印苏布莱两个部落种族企图联盟

  • 北周北齐邙山之战 兰陵王邙山之战一战成名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邙山之战

    北周北齐邙山之战发生在564年,战争一共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北周派出的主要将领是宇文护,北齐派去的主要将领是高长恭。北周与北齐之所以会发生这场邙山之战是因为起初北周和少数民族一起攻打了突厥,但此时北周宇文护的家人还在北齐,他害怕家人受到伤害,便和北齐的皇帝说只要把家人放回来就停止攻打,可实际上北周在

  • 官渡之战影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为其主,经过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形成三国鼎立态势。官渡之战既然称它为三国,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其次是孙吴,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而在三国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袁绍,他的实力不容

  • 60万伐楚大军出征2年不缺粮 秦国后勤有多强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伐楚

    公元前224年,60万秦军在老将王翦的统帅下,由陕西西安出发,长途奔袭800多公里,发动了第二次伐楚战争。秦楚两国的这次大决战前后持续约两年时间,双方动用兵力计百万之众。那么,在远离秦国本土的地方供养60万人两年之久,秦国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了直观的知道供养60万军队的困难程度,我们可以对比下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