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60万伐楚大军出征2年不缺粮 秦国后勤有多强

60万伐楚大军出征2年不缺粮 秦国后勤有多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741 更新时间:2024/1/13 14:51:00

公元前224年,60万秦军在老将王翦的统帅下,由陕西西安出发,长途奔袭800多公里,发动了第二次伐楚战争。秦楚两国的这次大决战前后持续约两年时间,双方动用兵力计百万之众。那么,在远离秦国本土的地方供养60万人两年之久,秦国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了直观的知道供养60万军队的困难程度,我们可以对比下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动用的总兵力也是60万人,那么供养这么多人需要动用多少后勤呢?543万人!共有543

万群众用小推车和耕牛为解放军输送粮食和弹药。要知道,淮海战役前后持续时间两个月,而秦军作战时间是两年。解放军的背后是上亿的人口基数,而秦国直至统一,全国人口也不过几千万。2000多年前的秦国,究竟是怎么做到供养60万大军远离本土征战两年而不断粮的呢?

网络配图

王翦伐楚动用60万秦军这个数字载于《史记·王翦列传》,起因是王翦与李信争论伐楚究竟应该动用多少兵力。如果60万这个数字只是为了吓唬敌人而故意夸大,显然没有必要放在军事作战会议上作为争论焦点,动用20万兵力一样可以号称60万。那有没有可能这60万人已经包含了后勤保障人员呢?我们以5人供养1人的比例计算,60万人中最多只有10万人是作战部队。战国后期的楚国虽已衰落,但所辖地界仍有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多省。以10万军队攻伐,如果仅仅是争霸战争是合理的,但作为统一战争,10万兵力占领如此广袤的地区,显然捉襟见肘。秦昭王时,白起仅以数万秦军即可攻破郢都,但却无法灭亡楚国就是这个道理。可见,60万兵力应当是王翦做出的合理估算,而非夸大之词。

长平之战时,赵军被围,秦昭王为了彻底击败赵军,曾就近在河内(河南焦作地区)征兵征粮,河内是新占领区,秦昭王以赐爵一级的方式迅速征调起一支军队支援前线。那么在伐楚战争中,秦军会不会有类似举动,以奖赏等方式就近征调后勤支援呢?可能性很低。首先,王翦伐楚并未急于攻城略地,而是坚壁不出,与项燕的楚军对峙了整整一年之久;其次,楚人会不会配合秦军攻伐母国还有待商榷,毕竟秦昭王伐赵时,所征调的河内援兵原属魏国,并非“以赵人攻赵城”。那么就只剩最后一条途径,由秦国本土负担这60万军队的后勤。

网络配图

孙子兵法》中讲到: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而据《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重时,每天食米3升(大约是今天的1斤);《宋书》记载,南北朝时,平均每个士兵的口粮是6到7升(大约是今天的2斤多)。由此我们可以推算,秦军单兵口粮也应当在2斤左右才能维持基本的体力,60万秦军仅粮食这一项,一天就需要供应将近120万斤,需要一万辆以上的运输车队往来穿梭。这还没有算上运输途中的消耗。据《十一家注孙子校理》载,秦攻打匈奴时运粮效率是1/192,汉武帝征伐西南时运粮效率大约是1/90,如果我们按照1/20这个最低的损耗比例计算,秦国后勤每天需要供应大约2400万斤到2.3亿斤粮食到前线。这么庞大的供应量,秦国究竟怎么怎么做到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窥见一二。

修粮仓。秦自商鞅变法后,规定全国的农户都要用最先进的方法进行耕种,《田律》更是将保护耕牛列入了法令。与此同时,

每攻占一处地方,秦国都将其经营为粮仓,并“赦罪人迁之”。咸阳、栎阳、霸上、汉中、巴蜀都是当时秦国的几大重要粮仓。由于秦国的粮食储备非常充足,直到秦亡后,霸上的粮仓依然屯有大批军粮,供养着刘邦的十万大军。

多造车。为了加快粮草的陆路运输速度,秦国在全国范围内铸造了大量的四轮车,并以严格标准确保车辆的质量。1993年在甘肃出土的秦人车辆模型,历经2000多年依然能够自由行驶,可见一斑。与此同时,秦人还有着先进的驾驶方式。秦人驾车时,皮带拴在马的肩胛和胸肌处,而西方人在一千多年后,依然还在采用将皮带拴在马的喉部这种落后的驾驶方式,这种驾驶方式在高速行进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马的窒息。

网络配图

广筑路。为了保证军粮的运输,秦国修筑了四通八达的水陆运输网络。同时,在各县、地方均备有公用的马、牛以供驱使。在渭河和黄河则备有大舶船万艘,一次运输军粮可达六百万石。秦人李冰在四川开凿的运河,直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

可见,秦军攻到哪里,后勤运输就可以送到哪里,使得秦军从无给养匮乏之忧。史书中所记载的秦“民以股盛,国以富强”并非虚言。正是凭借着这般雄厚的国力,秦国才在统一战争中动辄出动数十万大军,最终横扫六合,造就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帝国。

标签: 伐楚

更多文章

  • 揭秘三国:周瑜赤壁之战后曾妄想割据自立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瑜

    在赤壁之后,周瑜的名声如日中天,在江东甚至隐隐然有凌驾于孙权之上的势头。曹操在退兵之后曾经给孙权写信,说:“赤壁之战,只不过是因为我军流行疾病,我自己烧掉战船撤退,却让周瑜小儿获得战胜的虚名。”曹操郑重表示:我曹某人对赤壁退兵并不感到羞耻!曹操写这封信用心大大的坏,一是告诉孙权,现在天下人都把赤壁之

  • 高丽蒙古战争的结果如何又有怎样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高丽蒙古战争

    高丽蒙古战争发生在高丽王朝与蒙古王朝元朝之间,这场战争可谓是旷日持久,从1231年一直持续到了1273年,蒙元统治者九次派遣军队去征服高丽王朝,战争的目的就是蒙元要求高丽王朝臣服于自己,而高丽王朝总是屡次违背蒙元的意旨,对蒙元的统治进行反抗,战争的最终结果是高丽王朝臣服。下面做一下高丽蒙古战争简介。

  • 最轻松的胜利:三把火打得敌军不战而降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敌军

    也许爱好南北朝历史的人不是很多。但是能名留青史都不是随意的,或者说能留下大名的都是牛人之一。杨侃就是这么一个。杨侃(488一531),是杨播之子,杨播的母亲王氏,是冯太后的外婆,也是。南北朝时北魏人。 杨侃,字士业,颇爱琴书,尤好计画。时播一门,贵满朝廷,子侄早通,而侃独不交游,公卿罕有识者。亲朋劝

  • 赤壁之战:曹操百万大军竟然败在自家谋士手中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赤壁之战

    曹操一方面想做仁君,另一方面却又连小臣刘馥都容忍不了,在横槊赋诗时倚酒将他刺死。(仅因直言诗句不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如此类推,曹操还能听得进程昱、二荀的逆耳忠言吗?幸好三位谋士先知先觉,提前疏远了曹操,不然早已死无葬身之地。再类推,曹操一旦当了皇帝会怎么样呢?所以他的劝

  • 荷兰战役:历时两个月的战争有什么影响呢?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荷兰战役

    荷兰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盟军在法国登录后对德军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以下就是荷兰战役简介。荷兰战役战场图1944年9月,盟军统帅部欲为日后进攻德军鲁尔区创造有利的条件,决定进攻荷兰,扫清占据荷兰的德军守备部队。9月17日,盟军的21集团军群开始向荷兰进攻。21集团军群内,有英国的第2集团军、加

  • 大非川之战:10万大军被吐蕃40万军队围歼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非川之战

    西宁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取“西陲安宁”之意。它“右通海藏,左引甘凉”,扼控边陲,卫屏中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西海锁钥”的称呼。自古以来,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吟咏,也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故而,青海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遗留了众多古战场痕迹。本期,我们去寻访薛仁贵率领十万雄兵在青海的足迹,遥想大顺

  • 齐顷公导演的外交恶作剧招来一场著名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齐顷公

    历史上,凡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总是十分严肃慎重地对待外交事宜。对于主动上门的外国使节,都应以礼相待。但偏偏有一位国君,反其道而行之,他对于四位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节,不仅不能以礼相待,而且还拿对方各自的生理缺陷一起开涮,导演了一场史上最搞笑的宫廷恶作剧。这样行事,自然后果很严重,他招来了一场战争,差

  • 宁远之战,真正打败努尔哈赤的为何不是袁崇焕?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自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以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以及征伐蒙古、明朝的战役中,几乎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创造了一个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话。但是,在他对明的最后一战中,其44年的戎马生涯遭到了最严重的挑战。宁远之役,不仅使金兵伤亡惨重,更使努尔哈赤极端骄傲的心理受到重创,并在不久之

  • 宁远大捷:火炮威力成就袁崇焕生前身后名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宁远大捷

    公元1626年的宁远大战,是明朝对抗后金连续八年失败以来的首次胜利,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最大意义就是证明了火炮在战争中将会扮演主要角色,它和以往的冷兵器战斗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而此战不仅鼓舞了明朝军民的士气和决心,同时也成就了一位杰出的将领,那就是众所周知的袁崇焕。袁崇焕当时43岁,以一介书生文官

  • 蒙古曾有三次西征 这西征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征

    蒙古继承了游牧民族的特征,英勇善战,不畏艰辛。再加之首领杰出的领导,很快就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在蒙古历史中,曾经有三次西征。这西征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网络配图蒙古的西征,带给西亚和东欧地区的是一场空前的人祸,蒙古的铁蹄征服的地区达到了近3000万平方公里,堪称是游牧民族最辉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