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大家好!为什么曹操打西凉时孙刘为什么不偷袭曹操呢?
赤壁战后,孙权曾经攻打合肥,曹军在外援没有赶到的情况下,以五千人的兵力抵挡住了孙权数万大军。曹操打汉中之时,孙权再次集结十万大军攻打合肥,结果无法攻下,在撤退时还被张辽打了反击,孙权遇险,张辽威震逍遥津。古代战争,城池起到的防御功能非常强大,一旦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无法攻下,那么部队就无法前进,曹操出征西凉,在重要的地点都布置了精兵来做防御,所以不是孙刘不偷袭,而是曹操没有出现破绽,攻击没有效果。刘备当时正忙于入川,根本没有兵力打曹操,后来孙刘翻脸,关羽在荆州的行动有顾忌,虽然也有关羽打文聘,打乐进的记载,但是人数并不多,效果也不明显。
“陕西”起于何时?陕西为什么被称为“秦”或“三秦”?
“陕西”之名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
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歧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秦岭古栈道的修建受哪些因素影响
《史记》载:“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古代没有盾构机,在山上挖隧道是极难的,所以穿越秦岭的古道中隧道极少。像著名的石门古隧道(褒斜道褒河岸壁),只有16米左右就修了3年多。很多栈道是顺河谷、山谷而修,凿石壁孔支撑起木质栈道。遇到战事紧,可以烧毁栈道以御敌军。所以除了身地势艰险的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军事作用。秦岭古道联系关中和陕南至巴蜀,穿越秦岭一两天是不行的,途中会有驿站以供休息。像著名的子午道,在没有公路前,从陕南到西安行商的挑夫,边走边歇,通常要走六天,把陕南的特产运到关中,再把关中好的东西销回陕南,促进了经济发展。
1945年5月13日第一枪
肯定有战事了,国共之间的小战事自1927年以来一直没有结束过.在中原解放区打响,电影中原突围;就是讲解放战争的爆发的.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约30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中原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为了保存力量,争取主动,除以一部分武装分散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转移外,主力在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等军区领导的率领下,于6月底分两路向西突围。右路突围部队为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第359旅、干部旅及中原军区机关共1.5万余人,在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的率领下,于6月29日晚越过平汉路,7月下旬进入陕南,同陕南游击队会合,8月3日组成豫陕鄂军区(其中第359旅于8月31日突围返回陕甘宁解放区)。左路突围部队为第1纵队(欠一个旅)、第2纵队第15旅(欠一个团)共1万余人,在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的率领下,于7月1日越过平汉路向西突进,25日到达鄂西北房县地区,8月27日组成鄂西北军区。担任掩护主力突围的第1纵队第1旅7千余人,为吸引敌人,向东突围,于7月下旬进入苏皖解放区,后编入华东野战军序列,成为华中野战军第13旅。中原军区部队的成功突围,打破国民党军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封锁和包围,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这一行动不仅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中原军区部队的企图,而且牵制了国民党军30多个旅的兵力,并将其大部调往豫西、陕南,从战略上有利地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