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通常是指人类进入商品社会后,因生产和消费平衡被打破,出现大规模生产相对于劳动者有效需求的过剩,从而导致经济体系崩溃的现象。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导致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一战前接连三次爆发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导致欧洲各强国间矛盾激化,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是迄今破坏力最大的经济危机。二战后,随着产业升级换代,经济危机出现周期性不明显的现象,1973年因石油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危机一度被称作“最后的经济危机”。但在“后工业时代”,1971年到1973年间,美元与黄金脱钩,主要发达国家采取了货币浮动汇率制,由此开始了金融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金融危机周期”悄无声息地杀出,美国“黑色星期一”、拉美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之后迅速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股市汇市一路下跌,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萧条。;从2008年美国第4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由于投资失利,在谈判收购失败后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开始算起,世界经济危机和低迷已持续近十年。虽然这十年间某些国家经济有所恢复,最大经济体美国也经历过一段小阳春,但总体上世界经济依然处于危机后续影响之中,远未复苏,更不用说重新进入繁荣轨道。此次经济金融危机是战后以来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因种种原因与外部经济圈隔绝,并未受到上世纪80年代前历次全球性危机明显波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中国虽遇到坎坷波折,但多表现为“内生性”,游离于全球性危机之外。像亚洲金融危机,中国被公认“受影响不大”。后来的“次贷风暴”,中国仅在危机之初受到一定冲击。中国在最近200年多灾多难,也因此从国内外历史中吸取教训。中国政治稳定,内部有强大凝聚力,外部影响能够控制。尤其是政府层面措施有效,打造了一道防范危机的“经济长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国家崇信“华盛顿共识”,推行“休克疗法”,把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一概取消,结果经济崩塌、停滞。而中国没有完全放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另一方面,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这是改革开放前经济长期滞后所致,却让中国拥有更大的经济缓冲余地,从而令“危机周期原理”难以起到明显作用。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打造经济奇迹的同时,没有“独善其身”。当东南亚国家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几乎全军覆没时,当时的亚洲第一大经济体日本顺势大幅贬值日元,使得东南亚国家雪上加霜,而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还坚定地表示中国金融和国企改革的进程将继续。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中国不仅没有出现过危机,而且当其他国家出现金融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对它们的稳定和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1997年和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当时普遍认为东亚经济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实际上到2000年以后,东亚经济又开始恢复蓬勃发展,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当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且在危机发生后,我们还维持了8%的经济增长,拉动了周边经济体的经济复苏。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发生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很快推出四万亿经济计划,并且在2009年第一季度就恢复了经济增长,并且拉动了世界其他经济体经济增长。
中国不断发展、完善、形成的“中国底气”“中国能力”和“中国经验”,共同构成了中国几十年来未发生过经济危机的关键密码。
中国为什么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作个类比:一个人为什么从来没有生过大病?
没错,首先他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中国,正是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练就出一副硬朗的身子骨。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底气”。
这份底气,首先来源于现实中取得的发展成就。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4倍,年均增长8.1%;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稳步增加,2006年末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2012年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实际增长38.2倍。2013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7%和9.5%。
观察这几组关键数据,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获得大幅提升,中国建立了基本稳定的金融体系和充足的外汇储备。同时,工业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空间和潜力依然广阔。这几十年来,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潜力,确保了当外部风险和危机来临时,我们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这正是中国经济的韧性。”
可以说,正是这份仍在不断孕育增长着的现实底气,成为了中国在一定时间内不发生经济危机的重要支撑。
而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中国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一定有其根本的原因,这个根本底气又在哪儿?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克服欧美市场经济体系的所有制缺陷。同时,我国拥有强大的国家协调能力,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
因此,正是现实底气和根本底气的日益夯实,让中国在自身的发展变革中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蹄疾而步稳地走到今天。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类比:一个人从来没有生过大病,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有及时治愈感冒、发烧这样小病的能力。中国,亦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不是没有过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同样多次受到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例如,1988年和1994年前后出现过的较大规模通胀;1991至1994年伴随人民币汇率的剧烈波动而呈现的资本外逃风险;同时,1997年和2008年的外部金融危机也对中国贸易、金融等领域造成了一定冲击。不同的是,中国总是能够化危为机,实现自身的结构改革和转型发展。中国经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创造了令全球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
在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确保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等方面,中国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宏观调控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与西方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有本质差别。首先,中国的宏观调控具有计划性,与中长期的战略规划相结合;同时,中国的宏观调控不是单纯的就经济谈经济,而是与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社会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治理机制,有效避免了整体失衡。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在一次次防范风险、应对挑战的磨砺中,中国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日益显现。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中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有句谚语这样说:好的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和在防范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的主动作为,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更为全球经济治理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在防范和化解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要练好内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同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夯实应对风险的发展基础。
最后,要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融入世界。在竞争与合作的历练中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
当然,中国经验还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和拓展。
张茉楠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则提出了三个视角:
第一个视角叫“望远镜”。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期,这不是一个短周期,一定伴随着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整个历史发展周期,所以中国要有长期的发展战略眼光,保持好战略定力。
第二个视角叫“透视镜”。全球格局风云变幻、错综复杂,多重利益纠葛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拨开云雾见天日,通过改革和开放深度洞察真伪命题,以敢于创新、勇于变革的姿态迎接挑战。
第三个视角叫“显微镜”。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要善于见微知著和化危为机,抓住恰当时机遏制风险蔓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讲了这样一句话:“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几十年来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这是中国之福,也是世界之幸。
对于全世界影响较大的经济危机包括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