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战争的胜败的因素很多,战场的态势也是瞬息万变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获得战争的胜利,不是靠排兵布阵和人数多寡决定。要想获得战争的胜利,需知己知彼,谋划在前,行动在后,方能不殆。而问者所言的:“几万少数民族打的几十万中原军队到处跑,似乎片面了。
纵观中国的历史,位居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从春秋战国开始边境的纷扰就没有断过,而战争的发动者,往往都是地处边地的少数民族,双方战争各有胜负,但战争最终胜利还是中原军队。
这是什么缘故呢?
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权,因文明的昌盛,引发了先进的国家制度的出现,带动了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继而拥有了更加广袤的国土,而先进的生产方式的运用,国家统治力的加强,让中原的国家对资源的开发十分的合理,更积累了大量的国家财富。
反观中原以外的地区的政权,因为国家制度落后及生产力的低下,对资源开发有限,加之所处的自然环境恶劣,生存的压力,注定要通过对外的掠夺获得资源,富饶的中原必定被觊觎。
正因为如此,中原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发生就注定了不一样。
少数民族的战争目的多以掠夺资源为主,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劫掠,奉行的是“能抢就抢,抢到就跑“的流寇战术,多以多点袭扰为主,战争初始,因为战争的突发性强,肯定能获得成功。
而中原的军队,本就是体系化的存在,对于突发的战争,军队的行动力会有些迟滞,在战争的开始阶段,会处一定的劣势,而战争的后期,打的就是体系,逐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兵法云”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另外战争本就是国力的对比,打仗是要靠资源支撑的。当年的战争,少数民族能侵入中原腹地的机会很少,为何呢?资源不足是关键。
翻看历史,能发现能在中原建立稳固政权的,多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利用了中原的人才资源,融合到了统治中。
写在最后:漫漫历史,虽有长城边滚滚烽烟,可江山依旧壮阔,中华民族依然屹立东方,所以,一个民族的延续,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的是绵延不绝的文化,靠的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战争是为了没有战争。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联删除
题主对中原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有误解。在古代,中原政权远征少数民族时,的确总是举大军出征。人数上,往往是少数民族兵力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兵力。
例如,明朝蓝玉远征漠北,带兵15万人,取得俘敌数万人的战绩。这还是前线部队,不算后勤保障、运送粮草的那帮人。
1410年,朱棣首次亲征北伐,带兵50万人!最终,击溃5万蒙古铁骑。
之所以带这么多人,主要是因为草原太大了,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中原一出兵,他们就藏到草原深处了。中原政权必须派出大军分兵搜捕敌军!一次出征,要奔着两三千公里的路程走,沿途还要保证粮草供应不能断。
兵力少了,真不够用。
举个例子,游牧民族5万,由于都是骑兵,可以一起机动转移。而中原出兵20万,要分三路搜寻敌军,(中军10万,边路各5万)。边路遇到敌军,以牵制为主,等候主力增援。
一旦边路出现轻敌冒进,被敌军咬住,就有可能被切断粮草供应。游牧民族都是骑兵,集中起来很容易找到你的薄弱环节。然后,跟你搞袭扰和消耗战,你基本没有胜算。这一败,就是全军覆没。
例如,明将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鞑靼,就是由于轻敌,孤军深入,中了敌人的埋伏。最终,全军覆没。
所以,必须大军平推,确保万无一失。像明初那样,中原士兵战斗力远胜蒙古的时代,很少。那时候,只要找到蒙古军队,就能打胜。明军见到蒙古军队,冲上去就砍,没啥阵形可说。
明初时,蒙古也被打怕了,也是见了明军就跑。他们的战术,一是拖,拖到明军粮草耗尽撤退的时候,再出来打。二是,找冒进深入的明军,切断粮草运输,饿晕了再打。
不过,大多时期,都是游牧民族占优势。中原政权都需要依靠城寨,搞平推战术,围死游牧民族军队。蒙古骑兵,就是见人就砍,能不攻城就不攻城,最多就是“围点打援”。
(文|勇战王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