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就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问题,问题为“为什么在古代没有癌症?为何现代癌症频发?”,看到这个问题,我顿时心里懵了一下,这不很简单嘛!古代医学相对落后,根本就没有“癌症”这个概念,即便古人得了他都不知道这个病叫“癌症”,所以在古代自然没有“癌症”!同样原理,为什么当时清军打廓尔喀人的时候没有遇到“高原反应”?因为这个生理现象在当时被解释为中了“瘴气”。事实上,只要翻开《清高宗实录》或《钦定廓尔喀纪略》,就可以知道清军入藏期间从最高将领到普通士兵都承受了很严重的高原反应,毕竟青藏高原的海拔在那边,不会因为你是哪个朝代的人而厚此薄彼。
当时,清军的行军条件,让乾隆皇帝也是感慨万千,在其御制诗里表扬这次艰苦卓绝的行军,有诗句云:然以隆冬行,草枯雪过膝,未免跋涉艰,兼之山气逼。其中的“山气逼”且后文批注“且闻间有瘴疠之气,倘有阻滞,欲速转迟”,就是指清军进藏之时受到了高原反应的困扰,对行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附图。
如果再翻开当时入藏清军的战报,清军大面积中了高原反应简直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为了科学起见,下贴百度百科搜到的关于高原反应症状,供大家比对。
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初一日,入藏清军的最高统帅福康安率领100余名士兵先期入藏,一路上“轻装减从,取道前进”,大概是在二十日之前,随着行军路线地势渐高,开始出现高原反应,觉得头脑晕眩,呼吸困难。
《钦定廓尔喀纪略》:自当噶尔、东廓尔一带经过阿什罕、喀尔噶图、贺尔差、吉口各台,地势渐高,山上旧存积雪,微觉崎岖,并有山岚瘴气,早晚行走,每致头晕气喘。
等到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福康安一行过巴颜哈拉山,真正进入了高海拔区域,福康安以及其随从100多人高原反应更加剧烈,达到了“寸步即喘,头目眩晕,肌肤浮肿”的地步,而“随从人等亦俱头晕气喘,未能速行”。更倒霉的是,福康安在青海的时候,受了风寒,得了重感冒。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在高原地区一旦得重感冒,若救治不及时,更容易引发肺水肿。
而巴图鲁侍卫海兰察以及其麾下来自黑龙江的索伦兵丁入藏之后,全部被高原反应击中,无一幸免。海兰察入藏之时,随着山势渐高,也开始与福康安出现了相同的症状,根据其所奏,他和其他巴图鲁侍卫由于“间有瘴气,早晚俱不免晕闷”。而其麾下1000名索伦兵丁也全部“染受瘴气”。
所以,清军在入藏过程中,不仅有高原反应。而且从上到下,症状极其剧烈明显,可以想知,肯定影响到了战斗力和行军速度。至于怎么克服的?除了“边走边停硬熬过去”,我想没有其他办法,事实上福康安就是这么做的,连清军最高统帅都这样。当然,乾隆皇帝也知道前线有“瘴气”,士兵很困难,特意给将士们发放叫做“平安丸”的药物,百度上搜了一下,有疏肝理气的效果(也不知道百度之平安丸和乾隆发放的是不是同一种)。西藏八世达赖喇嘛为了表达对远道而来保护黄教的清军士兵的关怀,特给每名索伦士兵“阿几苏”一包,是一种八世达赖喇嘛通过佛法加持的藏药,有避邪瘟的效果。不过我感觉这两种药物和治高原反应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甭管咋说吧!给个心理安慰也可以,毕竟乾隆和八世达赖喇嘛出发点是好的。
这场战争是在一个中央政府领导下各民族共同抵御侵略的典型战例,13000余名入藏清军,有来自黑龙江的索伦兵1000人,嘉绒藏区大小金川屯练兵7900余名,其余4000多名可能是四川以及西藏当地的绿营官兵、当地藏族兵丁、蒙古兵丁,其兵员成分有汉、满、藏、蒙,正是他们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将廓尔喀侵略者逐出西藏。
实际上,在与廓尔喀侵略者作战中,清军士兵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更要与当地险峻的地理环境。行军中,“缘山一线窄径乱石崎岖,步步陡折”,一旦天下大雨,则“泥泞溜滑尤属难行,人马均有倾跌落崖者”。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作战愈发艰难,在收复全藏后,福康安帅铃清军继续向廓尔喀境内挺进,在攻打噶勒拉山梁的战斗中,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以索伦兵与金川屯练为主力,连攻数日而克。
《钦定廓尔喀纪略》:各兵登山涉险,打仗追贼,昼夜辛勤八日,履袜擦损,跣足徒行,为石擦伤、蚂蟥啮,两足多已肿痛。
整个廓尔喀战役,其作战环境之恶劣和作战强度之大,就连生活在高原环境下的金川屯练都出现了极大非战斗减员,金川地区出征的29位把总、守备、千总、外委,就有8位在军营病故。而此次作战更是给乾隆朝的高级将吏人才库给予了致命一击,凡是参加过这场战役的高级将领不少人落下病根后早逝。
驻藏大臣舒濂、参赞大臣奎林、乾清门头等侍卫哲森堡、总兵张芝元病死于西藏。
海兰察在战役结束不久后的乾隆五十八三月病故。
福康安在廓尔喀战役结束后落下病根,“感寒触瘴,旧病顿发”,其后又参与征苗,与和琳相继病死于军中。
总而言之,清军在西藏各界人民的支持下,将侵略者逐出西藏,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这支由各民族组成的清军也无愧于英雄之名。
引用文献:《清高宗实录》、《钦定廓尔喀纪略》、《清史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