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出题人!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那么谁应该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呢?
小编认为:
1.腐朽的封建制度:17世纪,西方列强包括日本等国纷纷走向工业化,但是清政府却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对世界的发展盲视,自身又不发展;导致大清的国力和敌国列强相比此消彼长,最后列强才敢对中国下黑手;
2.清政府的官员:官场腐败,没有为国着想的人才,日本明治维新,日渐强盛,中国却在举全国之力,为慈禧准备60大寿,军费拿去买寿礼巴结上司,以保自己的乌沙帽;
3.国际列强对日本的纵容:日本侵略中国,本是违反国际法的,国际势力不阻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列强置中国利益不顾,还想坐等机会分赃;西方列强对中国几百年来一直不是公平对待的了;
4.日本国:日本侵略中国由来以久,从倭寇到干涉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再到直接对中国开战,日本在步步紧逼,可惜清朝当局却从朝野到地方没有做御敌准备;
5.全体国人:日本侵略中国、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其实他们出动的兵力并不多,中国的普通百姓认识不到这是在侵略自己的国家,只认为这是对清庭的战争,与已无关,战争过程中百姓袖手旁观,这才是落后国家国民的悲哀。
希望中国人民永远不要忘记历史,以史为鉴、不忘国耻才能自强不息,愿中华民族永远不再被外敌侵略!
他们谁也没有负责,他们也负不起这个责。天下兴亡,只有匹夫有责。
甲午战争惨败,丁汝昌自杀殉国,为何清政府却十多年不安葬他?
谢谢邀请!
甲午战争中兵败自杀的丁汝昌,之所以死后多年没有下葬,其实和清王朝没有半点关系,这种做法缘于当地的丧葬风俗。
丁汝昌,字雨亭,又作禹廷,出生于安徽庐江,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投身淮军,官至北洋海军提督。1895年2月11日,因战局不利,不愿坐视北洋海军沦亡,丁汝昌在威海刘公岛上毅然自杀殉国。关于他死后的境遇,现代坊间常以为是遭到了清王朝清算,诸如不允许棺木下葬,棺材上锁上三道锁链等等,实际这些都是讹传。
(刘公岛上的龙王庙。丁汝昌自杀后,灵柩一度就停放在这个院中。)
严格来说,虽然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但丁汝昌也已殉节,所以清王朝并没有再就此事对已经自杀殉国的丁汝昌做任何追究。唯一显得带有一丝惩罚色彩的是,1894年11月,因旅顺失守,当时清政府对丁汝昌处以革职留任的惩罚。到了1895年2月丁汝昌在刘公岛兵败殉国后,清王朝决定不开复当时对他的处分,即不撤销之前对丁汝昌做出的革职处分,也因此,丁汝昌未能获得清王朝的抚恤,也不能按照提督规格下葬。
(1895年2月17日,丁汝昌的灵柩被运上停泊在铁码头旁的“康济”舰。)
丁汝昌自杀后,灵柩一度停放于威海刘公岛龙王庙内,2月17日由“康济”舰运往山东烟台暂时停放,而后仍由“康济”舰载运,送至江苏上海,由丁汝昌的家人在上海认领后,运上雇佣来的民船,顺长江水路载回安徽老家。
之所以丁汝昌的灵柩回到安徽后,多年没有下葬,实际上是丁的家人遵循了当地的风俗,即“暂厝”。指人亡故之后,暂时不埋葬,而是结庐停灵,短则一两年,长则四五年。这种风俗一方面是显现子弟的孝顺,一方面也是大户人家的讲究,因为寻找墓地吉壤,寻找合适的下葬日期,都不容许匆匆下葬。
(丁汝昌墓位于今安徽无为小鸡山梅花地,与夫人魏氏合葬。20世纪50年代被挖掘,现在当地所存是重修的空坟)
原本丁汝昌的灵柩多年不下葬只是一个正常的当地风俗现象。但是民国时代安徽当地的学者陈诗在参与庐江县志编写时,根据捕风捉影的消息,以及自我的揣测,在其所撰丁汝昌传中写入了诸如清政府藉没丁汝昌家产,子弟流离失所等荒唐的故事。而现代一些历史研究者又凭着这种印象进一步联想和解读,将丁汝昌死后数年才下葬一事,也牵强地解读成是清政府的处罚行为。
北洋提督丁汝昌可谓是一个悲剧英雄,在甲午海战,奋勇作战,伤重不退,展现了极高的军人素质。当时,丁汝昌腿都被摔断了,口吐黄水,丁汝昌忍受剧痛,坐在甲板上的过道之侧,督战到底。无奈中国军队作战失利,士兵畏敌如虎,既不肯凿沉战舰,坚壁清野,也不肯冒死一战,突围而出,反而想劫持丁汝昌一同投敌,丁汝昌被逼无奈,愤然自尽。(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诸舰突围出,亦不奉命。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入舱仰药死)虽然作战失利,但是并非是丁汝昌一人之责。丁汝昌奋战于前,自尽于后,对国家可谓是鞠躬尽瘁、问心无愧了。但是当丁汝昌自尽的消息传来,清廷政府大臣竟然都是一片问罪之声。高桥贞所作《征清诗史》是记述相对完整的战争汉文诗集。高桥以唐代张巡、许远死守睢阳的故事比论丁汝昌,认为丁汝昌虽杀身却不能成仁。在《论丁汝昌》中口气严厉的质问:“漫言一死救兵民,巨舰坚台委敌人。以我国风论士道,丁提督岂是忠臣?”死后,清廷政府更是对丁汝昌进行问罪:下令褫职籍,没收全部家产,还把他的棺柩加上3道铜箍捆锁,涂上黑漆,以示戴罪,还不准他下葬,以至17年后才得以入土为安。可笑又可悲的是,虽然清廷政府认为丁汝昌是一个“罪人”,我们的敌人日本,却将他视为英雄。在刘公岛,丁汝昌知道大势已去,为保护他的士兵,向伊东佑亨提督修书一封:“我恳请您不要杀害士兵和人民,我愿将舰队和炮台兵器全部交出。英国舰队司令官会担保我所言非虚。”伊东佑亨看过信之后当场对使者说:“不需要什么证人,我信赖的只有丁汝昌一个。”在得知清政府打算用一艘商用帆船运回丁汝昌的遗体,把“丁军门”称为“海之武者”的伊东佑亨火了。他将“康济”号从俘虏船只清单中删除,令其送“丁军门”最后一程。他问部下:“你们会让别人用帆船运回我的遗体吗?责任我来承担,有死而已。”日本海军大尉小笠原长生是这样描绘丁汝昌的:“他是一位具有古代豪杰风度的人物……无论旅顺还是平壤,皇军所到之处,立即陷落。然而守卫在威海卫内刘公岛的丁汝昌,对日本陆海军的进攻则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竭尽全力之后,以自杀以救部下。这实在是战则义战,降则义降啊。”“镇远”舰的美国教习马吉芬,在黄海海战中因伤返国,四处演讲宣传中国,被人视作神经病。1897年2月,在他尊敬的丁汝昌提督自杀后2年,马吉芬也于悲愤中拔枪自杀。遵照他的遗嘱,下葬时身着一套北洋海军的制服,棺椁上则覆盖着黄底青龙海军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