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又作幕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古代游牧民族生存之地。唐军曾数次征战漠北。
一、征东突厥
582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突厥两汗国。东突厥地处金山(今阿尔泰山)以东,因其地在漠北,故又称北突厥。唐武德三年(620),突厥颉利可汗立,屡屡侵扰唐境。
629年十一月,唐太宗命大将李世、李靖等六大总管,统兵十余万北征东突厥。李靖节制各部,挥师分道出击东突厥。
转年正月,李靖袭破定襄郡(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仓皇拔帐北逃碛口(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北大漠交界处)。李世兵出云中,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坝子口,为阴山南北重要通道之一)大败突厥;颉利可汗率领数万兵马逃奔铁山(今阴山以北)。
二月初八,李靖复大破突厥于阴山,斩首万余级,俘获男女十万余口、杂畜数十万,其大酋长皆降。颉利领着万余人打算逃往漠北,遭到李世阻截,部众多降。颉利逃奔驻于灵州一带的小可汗苏尼失,准备由此逃往吐谷浑。苏尼失为唐军所逼,遂将颉利可汗擒获,送交唐军,并举部降唐。
东突厥灭亡,唐拓地自阴山北至大沙漠,于其地置六州,设云中、定襄二都督府以统之。
二、征薛延陀
薛延陀为古族名、国名,游牧于金山西南,役属于突厥。628年,唐太宗遣使封其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建牙帐于郁督军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630年,夷男助唐军灭东突厥,率部东徙于突厥故地。汗国有兵马二十万,其疆域东至,西邻西突厥,南临大碛,北界瀚海,尽有漠北之地。
645年夷男去世,子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立。多弥乘唐太宗东征高丽之机,发兵侵扰黄河以南(河套)地区。唐将执失思力大破之,逐北六百里。转年正月,多弥可汗复率军侵扰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执失思力再次大败之。
六月,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等将领自朔州、夏州、凉州、代州与营州(今辽宁朝阳市)五路出击薛延陀。唐军多路合围进击,大破薛延陀,多弥可汗仅率数十骑逃走,回纥杀之并据其地。薛延陀宗族被屠戮殆尽,近七万余众西逃,共立夷男弟弟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复返回漠北。唐太宗命英国公李世引军至郁督军山,破薛延陀余众,俘虏三万余人,灭其国,咄摩支降唐。唐在薛延陀地设六府、七州,隶属燕然都护府。
三、征东突厥车鼻可汗
630年三月,东突厥颉利可汗被擒降唐,突厥余众遂推阿史那斛勃为首领。斛勃建牙帐于金山之北,臣于薛延陀。薛延陀可汗夷男忌惮其骁悍,欲除之。斛勃惧,遂逃回突厥本部,自立为乙注车鼻可汗。646年薛延陀灭亡后,车鼻先是遣子入贡于唐,后又攻杀唐使。
649年正月,唐太宗因车鼻可汗不肯入京朝觐,遂派遣右骁卫郎将高侃统军攻讨之。唐军进入突厥境,各部落相继前来归降。650年六月,高侃深入突厥腹地,进抵阿息山。突厥诸部背弃车鼻可汗,不肯出战,车鼻可汗无奈,只好领着数百骑逃遁。高侃率领精骑追击至金山,擒获车鼻可汗,其部众皆降。唐高宗赦免车鼻,授其左武卫将军;同时置狼山都督府,统领车鼻在漠北郁督军山的余众。
四、征后突厥
后突厥,亦称突厥第二汗国,指重建的东突厥汗国。682年,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禄复起反唐,在漠北复建东突厥汗国,号颉跌利施可汗,以漠北郁督军山为北庭,以黑沙为南庭。
后突厥经常侵扰大唐边境,唐军虽然组织了几次征讨,但战果不大理想。742年,后突厥内乱。唐朔方节度使王忠嗣乘机北上出击,后突厥部众千余帐相继归唐。744年秋,王忠嗣再次北伐,进抵萨河内山,大破后突厥左厢十一部。745年正月,后突厥白眉可汗被回纥击杀,毗伽可敦(突厥语音译,意为皇后)率众降唐,后突厥汗国灭亡。
上述战事,为唐军征战漠北的主要战例,不足之处请海涵。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的军队在漠北打过仗,而且是由唐初两大名将李绩与李道宗指挥的。
公元645年,唐太宗获知久据漠北的薛延陀汗国发生内乱,特任命李绩为行军大总管,统一指挥消灭薛延陀汗国残余势力。
李绩谨遵唐太宗的指示,采取“能降则降,不能降则剿”的方针,对已被唐朝打残的薛延陀部再次用兵。
此时薛延陀残部拥立夷男可汗的侄子咄摩支为可汗,试图恢复薛延陀汗国。薛延陀中的敕勒九部不支持咄摩支继成可汉之位,派人联络李绩出兵,共同消灭咄摩支。
浑身是胆的李绩,亲率200骑亲随,深入漠北,来到了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与敕勒部会合。薛延陀酋长梯真达官率众归降,咄摩支逃亡。
此时薛延陀酋长看到李绩所率人马不多,便暗地里联络其它酋长,准备再次起兵造反。李绩识破了酋长的阴谋,率领敕勒部的人马对试图造反的薛延陀各部进行急攻,斩首五千多级,俘虏三万余口。
同时派人招抚逃亡的咄摩支,并将其带回长安,唐太宗任命咄摩支右武卫大将军。
与此同时,江夏王李道宗率军渡过大漠,追击不肯归附的薛延陀残部数万人,深入漠北200余里,薛延陀就此灭亡。
唐朝在漠北设置十三州,任命归附于唐朝的少数民族酋长为各州的都督、刺史来管理这些地方。
不久又专门设立燕然都护府,来管理这些边州,至此漠北彻底纳入唐朝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