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可不是面子工程,是非常有效的军事战略工程,而且也并不仅仅是用来防御的。第一,长城的目的并不是和敌人死磕,而是迟滞敌人的行动,给部队调动争取时间。第二,长城的效能从战国时期已经被验证,就别再扯淡没用这一说了。第三,早期秦国建立长城就是北击匈奴后总结经验才将各国长城连接在一起,因为与游牧民族作战,占据高地可有效遏制敌机动,但平原缺高地,于是作人工工程,也就是长城。第四,除了北边的长城,还有齐长城,楚方城,魏应该也有长城,平原对垒,长城也有效果。第五,各时期长城制作不相同,从秦的土长城到明的砖长城,制造工艺不同,但不要认为秦的长城就是粗糙简陋的,秦长城是用土方稻草等材料一层一层慢慢人工夯实建造起来的,竣工后以弓箭射墙,墙把箭弹开而不能箭入墙才算合格,当时的土墙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非常耗费人工的,如果不合格就要推倒重来。后来的汉长城等有好几条长城,为人熟知的明长城只是其中一条罢了。第六,各时期长城的分布路线不同,因为将水线随着不同时代南北移动,长城也跟着动,所以并不在前朝基础上接着盖那么简单。第七,长城迫使游牧民族无法长期立足。只要关内没有自己乱掉,游牧民族即便大举进入内地,其只是攻破长城一段,集中力量攻进来自然容易,但无法站住脚还要担心后路被掐断的危险。明末,后金曾越过长城攻入河北,最远应该曾到山东,但因为后路不稳最后还要撤退,只要山海关打开才解除后顾之忧改朝换代。当年汉高祖被冒顿单于围困,但历史书没告诉你,当时更应该称为对峙,因为汉军高地下寨,匈奴的骑兵冲击的话难以发挥优势,汉军的问题在于粮食不够长期支撑的,如果死磕的话,匈奴未必占便宜。修建长城就可以有效遏制敌骑兵行动,到了明长城已经登峰造极,成为一套系统,戚继光设计的一段长城,即便击破一段,也只是攻克外围,我退去城内还可以居高临下打击,攻克你也守不住,可挡数万人马。明朝前期,朱元璋在长城在设置驻军点,驻军囤田,土地免费送给囤田的军士,可携带家眷住宿,背后依托长城支援,沿长城设置一串据点囤田养兵,所得粮食国家不征税,供士兵自用,正所谓国家养兵百万而不费朝廷一粒钱粮,如果没有长城作依托,这是不可想象的。后来朱棣谋反成功,担心这百万大军日后为他人所用以自己为榜样抢了自己子孙的皇位,随下令内迁,否则蒙古族可能现在在中亚或者伊朗土耳其那边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明朝土木堡之后才转攻为守,加强了长城的建设,明朝后期战争不断,国力消耗很大,但清一直到明朝灭亡山海关打开,明朝铁骑降清后才得以入主中原,尤其是辽东打的很艰苦,遭遇很多失败,如果没有长城,情况会非常险恶。纵观中国历史,长城忽然没有起到让敌人望墙兴叹进不来的水平,但长城的存在客观上有效迟滞敌人,提供了应对时间,增大了对敌后勤威胁,提高了敌风险系数等客观作用。修长城的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他文明呢?罗马也修墙,但罗马使用外族雇佣军,文化又没有融合,最后被人家爆菊了,只有我们留了下来。顺便一说,欧洲历史只有罗马堪比我中华文明,当时的罗马和中国一样是吃猪大户,那个时代卫生条件不过关,吃猪容易生病死人,所以伊斯兰教后来都不让吃猪肉,但罗马能驾驭这种生物,客观说明其文化科技水平到位,所以肉食提供充足,打仗很占便宜。至于我国,也是吃猪的大户,家字怎么写的?这些文明比同时期提前拥有了高人一等的卫生科技手段,所以力量也远高于其他文明。只不过罗马属于海洋海洋,依托地中海辐射力量,超出地中海的运输能力就无法辐射力量,当势力最大化日子过好了以后,尚武精神丢失殆尽,最后被别人屠戮了。至于我国,历来东方都是隔着长城长江南北大战,赢了就通吃,输了就灭亡或者滚蛋,滚蛋到中亚把那里的原住民打跑,中亚的原住民跑到伊朗伊拉克,把那里的原住民打跑,那里的原住民被迫又跑到欧洲祸害那里的人民去了。多少年以后,中国再次打仗,又有人被打跑,他们来到中亚把那里的原住民打跑,那里的原住民来到伊朗伊拉克。
一、孟姜女哭长城与不到长城非好汉
说起长城,似乎褒贬不一,并且这种两极化的评论并非只存在于古代。
孟姜女哭倒长城,被看做是对秦朝暴虐统治的天意显灵,现代则出现了从国际、文化、民族等方面对长城的挞伐。认为正是长城的建立,使得中国疆域成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导致了中国人思维的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还有的认为长城只是帝王的面子工程,否则建在那些崇山峻岭间是什么意思;还有的人认为建设长城,只是秦始皇的阴谋,由于他担心投降的六国并不能真正臣服于他,就用建造长城这样的浩大工程来消磨六国精壮……
二、尽是无稽之谈
说一个长城就将中国思维禁锢了的观点,那么中世纪欧洲大造城堡,并且有的还倚峭壁而建,把自己围的像个铁桶一般,照此观点,外国人应该茹毛饮血才对。我们中国文化并没有落后,只是从古代中西的文化起源就出现了分支,西方的自然科学发达,而中国的伦理科学深厚,发展方向不同而已,至于归咎于长城,那么请把自家的房子拆了才好。
秦始皇如果有这样的阴谋,真不知道他怎么当上的皇帝。农耕时代,人力和粮食二者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秦始皇担忧的是六国贵族号召旧民造反,而不是要将精壮劳力耗尽,这不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事情,而是自杀行径,秦始皇放谁,请持这样观点的人了解一下大众心理学。
长城建在崇山峻岭,那是因为没看到过地处西北的长城。一方面长城作为军事设施,必在要冲枢纽,到了西北,必须在戈壁滩上建立,以防止骑兵冲击。长城是一套完备的军事设施系统,不是那么长的一堵墙,上面有烽火台,用于预警和传递信号,城墙下或城墙后一定距离内,会屯驻部队,平时烽火台上就是轮流值班。
三、长城的作用明显吗
明显。可是实际案例中,又很少提到过谁谁在长城打的怎么惨烈。这是为什么?
有一句话是“善战者,无赫赫战功”,其道理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相似,又略有不同。
我们以明朝为例,后金对明朝的劫掠,多是绕道张家口,然后自西北而下,为什么不从山海关直插中原,出了关就是北京城?因为山海关易守难攻,而山海关就是名誉天下的“天下第一关”,这第一关就是说长城的第一关。如果不是吴三桂弃守山海关,后金大规模进入中原将不知是何时。
辩证的看,围绕长城的战例少,恰恰是因为长城发挥了作用,从上面的例子也是可以看得出的。至于说皇帝的面子工程,一来并不是所有朝代都建长城,以秦汉、明为主,二来建堵“墙”,还是不能游玩、不能观瞻,远离皇帝和百姓视线的“墙”撑面子,逻辑上也似乎说不大通。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