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想想假设一万骑兵马吃草料那个得用马车拉草和粮食一马车就算三匹马拉一车草他们也得吃啊到战场半车那样一开战得冲锋不是跑远了马人没吃的了坚壁清野就是没吃没喝回去吧哈哈
古代行军打仗虽然粮草先行,但古代的运输能力也十分有限,所以打个五六天的仗就断粮了,后勤补给差。[微笑]
古时战前有下战书的习惯,后来为什么又没有了?
冷兵器时代,人员、物资等战争物品集结、运输较困难,同时又要考虑战场的选定,必须有利于战马、战车驰骋的开阔平原地带。再就是古人不管是国外、国内都认为偷袭是可耻行为。先礼后兵造就了“战书”在古代战事中盛行。近现代战争就不一样了!特别是二战时期希特勒手下战将古德里安率先在战争中使用“闪电”战术以来,乘人不备,攻其不意成为战争主旋律。但“宣战”概念还是存在,只不过“战书”由于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成为通过广播、电报等样式依然存在,只不过成为一种告知。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的同时,宣布对美开战。中国在长沙保卫战胜利之后,才正式宣布对日宣战。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战役,偷袭苏联后,才发布撕毁“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对苏宣战。纵观现代战争,停止休假、所有现役人员归位、集结,关闭边境等措施都是即将发生战事的信号。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沙漠风暴”、“沙漠军刀”等战役,没有宣战,看到的只是其海军、空军的调动。但真正开始战争的信号是无线电静默!无线电静默后,快的1-3小时,慢的4-8小时内,战争会如期而至,这就是现代战争的“战书”。
下战书的习惯从古至今始终存在,现代最著名的当属People'sDaily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系列社论,还有外交部和国社的“勿谓言之不预也”,类似还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意思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从欧美到东南亚小霸和次大陆某国,其要是听不懂这些暗含杀机的“黑话”,就只能说他们实在太健忘,“好了伤疤忘了疼”。
1962年9月22日,People'sDaily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论,并在文章结尾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结果大家都知道了,1个月后的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而在1978年12月25日,People'sDaily又发表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并在末尾段同时写明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勿谓言之不预也”。此言一出不到2个月,1979年2月17日,边境还击战打响。
最近一次则是2018年4月6日国社在官方微博中,针对美国挑起贸易战发出了“勿谓言之不预”的严正警告,这就是中方坚决迎战的最明确无误信号。
此外,美国人在冷战之后的历次局部战争打响前,也很喜欢下战书,当然理解成“舆论战”也可以。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2003年发起伊拉克战争前,小布什政府就对外公布了空袭目标,警告对手“你怎么防御也没用”,以此炫耀武力、震慑敌人。
同样的,在对阿富汗动手前大约1周,小布什就向当时的塔利班政权发出了最后通牒,提出了一系列极其苛刻屈辱的条件。美方明知塔利班不会答应,但仍故意这么做,目的就是给对手坐实“支持恐怖主义”的罪名,以便美国出师有名。
说到底,下战书既折射出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与不同点,更反映了大国用兵的底气与自信。说白了,我就是要明确地告诉全世界“准备开打”,而对手除了干等着挨揍自求多福也没什么咒念,此举还能大大增加对手的恐慌情绪与畏惧感,这大概就是现代军事强国喜欢下战书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