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战也可称之为信息战,干扰、甚至破坏敌对方网络信息系统,利用技术手段确保自己一方的网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所使用的一整套网络攻防行动。
网络战部队,主要任务包括网络侦察、攻击、和防御,部分主要任务组成。
文化战争,利用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输出的一场持久的、无形的战争。包括价值观、影响力、道德标准等一系列文化渗透。也可以说,得文化者得天下。
文化战争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产生于1992年美国《外交》刊物《文明的冲突》作者:塞穆尔.亨廷顿。
网络战是互联网的技术的战争。文化战是心理学的技术的战争。
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航海故事大家说说看吧?
航海家麦哲伦
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进行环球航行。
次年10月穿过南美南端进入一片广阔的水域,因相对风平浪静将之命名为太平洋。
1521年3月麦哲伦发现了菲律宾群岛,在与当地人冲突中被杀死,剩系的船员继续航程,经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522年1O月回到西班牙,地圆说得到了证实。
在某种意义上,全球化时代由此开始。在大航海时代,征服与发现相伴相随。
从十五世纪欧洲人将眼光转向大海开始,经过数百年的努力,各地隔绝状态被打破,世界越来越融为一体。世界舞台的中心逐渐由东方转向西方。新的局面,新的规范新的世界出现。
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满载着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1407年秋,郑和带回了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数十船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完成首次航行。
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
1409年夏,郑和第三次统领船队出国。此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在从古里回航途中,郑和还在锡兰跟亚烈苦奈尔国王打了一仗,凯旋归来。
1412年11月,明成祖下达第四次航海命令。这一次,郑和船队继续往西,将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此次航海时间较长,郑和于1415年回国,分遣船队一年后返回。1417年5月,郑和船队第五次出海远航,这次出海的主要任务是护送19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到了东非沿海最南的地区。
1421年7月,郑和船队六下西洋,护送16国使臣回国。郑和亲率的船队到达了东非海岸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竹步(今索马里)等国,并在宝船上设宴招待各国宾朋,代表明成祖赐以丝、瓷、铁器等物品,1423年返航时带回香料等珍品。1431年初,明宣宗继承祖父明成祖伟业和雄心,再次诏令郑和出海。第七次下西洋历时3年多,郑和船队走访了近20个国家,还派出随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
这个故事宣扬了明朝的国威,提高了明朝的影响力,也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害怕他夺位。反正不管怎样,这时候的明朝肯定是最强的。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繁荣昌盛。
在历史上吐蕃真的和阿拉伯发生过战争吗?
吐蕃和阿拉伯有没有爆发过战争?当然有过了,而且双方前后差不多打了一百多年。从公元7世纪开始,因为青藏高原的气候出现了有利变化,原本四分五裂的青藏高原各个部落实现了统一,即吐蕃王朝。而且吐蕃王朝在后来差不多200年时间里还逐渐崛起成为中国西南方乃至西域地区一个极具实力的政权。而在这个过程中,吐蕃不但曾与唐朝有过冲突与交流,还曾在中亚地区与阿拉伯帝国发生过很多瓜葛,有些事件与过程也非常精彩,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吐蕃与倭马亚帝国的合纵连横吐蕃和阿拉伯人最早的接触发生于公元663年之后,因为在这一年,阿拉伯倭马亚帝国征服了位于中亚和南亚交界的巴克特里亚部分佛教地区,并建立起了统治。但在公元680年,因为在阿拉伯帝国相对核心的伊拉克地区发生叛乱,中亚的阿拉伯大军前往平叛,导致其对中亚的控制减弱,而吐蕃王朝看准了这个时机,开始向中亚发展。
(统一了吐蕃诸部的松赞干布)
他们首先与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喀布尔夏希王朝王子纳札克塔结盟,对阿拉伯人发动猛攻,希望将其逐出巴克特里亚地区。但在公元705年,吐蕃与纳札克塔联军的攻势被阿拉伯人挫败。不过3年之后,纳札克塔还是成功地攻占了巴克特里亚,之后他在当地建立了佛教统治。但几年之后,阿拉伯人卷土重来,在其大将屈底波的率领下从纳札克塔和吐蕃王朝手里夺回了巴克特里亚,之后阿拉伯人对当地的佛教徒进行了疯狂报复,而吐蕃看到此时阿拉伯人实力超强,自己无力抗衡,于是转换阵营,和阿拉伯人结了盟。
但阿拉伯帝国是以宗教立国的国家,因此要和其结盟,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需归顺伊斯兰教。而吐蕃王朝为了迎合这个要求,还从阿拉伯帝国专门邀请了一位名叫阿尔哈纳菲的伊斯兰教士来到吐蕃朝廷传教。但吐蕃这样做其实只是出于政治目的,所以这个教士到了吐蕃之后并不受欢迎,也基本没能发展出什么信徒。但这样照顾到了阿拉伯人的面子,所以双方的联盟关系暂时稳固了下来。
(位于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废弃古佛寺,当时此地也是吐蕃的势力范围)
后来吐蕃还曾一度与阿拉伯、突骑施和一些突厥部落与唐朝和葛逻禄部作战。但不久之后,吐蕃和突骑施就与阿拉伯人闹翻,阿拉伯人又和唐朝联合与吐蕃和突骑施在中亚争雄,最终阿拉伯人占据了一些上风,在中亚夺取了相当大的领土。
吐蕃与阿拔斯帝国的数十年大战而在公元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发生了改朝换代,阿拔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公元751年,阿拉伯人在著名的怛(dá)罗斯之战中联合叛唐的葛逻禄部击败了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在中亚局势中占据了一定主动权。而不久之后,安史之乱重创了唐朝的国力,也使唐朝被迫将中亚地区的军队主力内调平叛。吐蕃则借机占领了河西走廊,将唐朝中央与西北两个都护府的联系隔断。
这时吐蕃成为了中亚争霸的主角,他们和葛逻禄部结盟,一同在中亚和阿拉伯人长期对峙与作战。公元808年,阿拉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去世,其诸子之间爆发夺位内战。公元813年,阿拉伯内战结束,哈伦拉希德的儿子阿尔马蒙登上哈里发宝座之后,以吐蕃曾支持阿拔斯大将阿布穆斯林发动反叛为由,对吐蕃发动了“圣战”。两年之后,阿拔斯军队攻克了原本和吐蕃联盟的突厥人所占领的喀布尔(今天的阿富汗首都),强迫统治者改信伊斯兰教。
(吐蕃王朝时期的佛像)
之后阿拉伯人又把一座金佛从喀布尔运到了其圣地麦加,当众公开展示并大肆宣传说吐蕃统治者已经皈依伊斯兰教,然后将这座金佛完全熔化并铸成了金币。当然,这只是阿拉伯人为了彰显其在中亚的胜利而进行的宣传活动。之后阿拉伯人又从葛逻禄部手里夺取了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费尔干纳,并从吐蕃手里夺取了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吉尔吉特。在此战中阿拉伯人俘虏了吐蕃的一名大将,之后将其送往其首都巴格达进行了百般羞辱。
阿拉伯人本想继续东进征服吐蕃,但此时在被其征服的中亚和伊朗东部先后爆发了多场当地人的叛乱,阿拉伯军队再次因为需要平叛而回撤,吐蕃则借机夺回了部分失地。而在这些战争中,吐蕃还俘获了不少阿拉伯军队,后来这些军队还被调至吐蕃的其它战场作战。
(与阿拉伯争锋中亚的吐蕃赞普赤德松赞)
不过在公元815年,吐蕃最后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赤德松赞去世,其子赤祖德赞即位,吐蕃国力迅速衰落,最后他自己还被大臣杀死。吐蕃也逐渐退出了对中亚的争夺。
没有吐蕃华夏民族将彻底完蛋要知道安史之乱时期阿拉伯帝国准备东进唐庭吞并中华大地,却遇到了拦路虎吐蕃在吐蕃三战三胜下彻底打消了阿拉伯帝国东进的念头我大吐蕃还是很牛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