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敦刻尔克》这部影片讲述的是40万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在面对德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下,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的故事。这部影片不是一部激情四射的战争片,表现的是战争中普通人最真实的写照,其中空军飞行员的壮烈,敦刻尔克海滩上年轻士兵长的无畏,救援小渔船上的老人的勇敢,这也让人性光芒显得愈发的伟大。推荐指数:NO.9《狂怒》这部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的故事。这部电影非常的连贯,可以说剧情是一气呵成,没有过多的拖沓,两小时的电影带着观众们清晰的经历了谢尔曼坦克班成员一天的战斗生活。有的人说这是一部抗德神剧,过于夸大了谢尔曼坦克的威力,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内涵,展现的是坦克手们无畏的勇气,电影或许有点夸张,但不影响我们的观看。推荐指数:NO.8《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影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军官带领五位女战士在广袤的森林中进行激烈残酷的阻击战的故事。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影片,但又并不局限于此,其中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没有特技,不制造视觉冲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五名女战士为了家园接连的死亡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推荐指数:NO.7《父辈的旗帜》这部影片讲述的是著名的硫磺岛战役中,六名美国士兵奋勇举旗鼓舞了美国士兵的士气,最终取得整个战争胜利。这部电影的还原度很高,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不像有些电影过于夸大或者虚构故事情节。制作质量也很高,特效,音响效果,主题曲,一切都是一流水准。主题避开了一般电影空洞的主旋律歌颂,把士兵人物对战争的态度和美国政府的态度清晰地表现了出来。推荐指数:NO.6《兵临城下》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生死对决的故事。电影尽管对于瓦西里的人物情况进行了修改,故事情节有所偏差,但是这毫不影响这部电影的水准,剧情扣人心弦,每过一段时间都有一个小高潮。片中根据炮声掩盖枪声击杀德军以及用钢盔诱使敌人开火的片段,现在还在我的脑海浮现,无愧为经典之作。推荐指数:
俄土战争世界历史故事
两百年中十次厮杀的俄土战争,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就和我一起看看历史故事《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发生的俄土战争,是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进而控制黑海出口的两海峡,并向巴尔干扩张而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的第十次大规模战争。俄罗斯帝国从1480年建立以后,经过伊凡四世的征服和罗曼诺夫王朝的侵略,发展成为欧洲列强之一。当时,它的南面屹立着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人占领着俄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封锁了俄罗斯靠近黑海和走向海外的所有通道。沙俄帝国为了打开南边的出海口,在17~19世纪期间,同奥斯曼帝国先后进行了10次颇大规模的战争。通过1676年~1681年的俄土战争,俄国确立了对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统治,从此为它的南进扩展创造了条件。1686年~1700年的俄土战争,使俄国夺取了亚速地区。在1710年~1711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军战败。俄国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将亚速归还土耳其。1735年~1739年,俄国再次进攻土耳其,又一次攻占亚速,进而夺取土耳其属地克里木汗国的奥恰科夫等地。后因参战的奥地利与土耳其单独媾和,俄国也相继与土议和,虽然被迫放弃了战争中所占地区,但是再次取得了亚速。1768年~1774年的俄土战争,以俄国获胜结束,和约使俄国取得了第聂伯河与布格河之间的地区,首次获得在黑海的自由航行权,同时,土耳其承认克里木汗国“独立”,从而进入俄国的势力范围。1787年~1791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正式兼并克里木而引起的,俄国又在战争中获胜,土耳其被迫承认俄国对克里木的兼并,并宣布放弃格鲁吉亚,还将南布格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划归俄国。至此,整个黑海北岸地区纳入了俄国版图。1806年~1812年的俄土战争,起因于俄国干涉土耳其属国的`内部事务,俄国战胜后取得了比萨拉比亚和西格鲁吉亚。1828年~1829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乘土耳其陷入政治危机而宣战的,俄军贸然进占土耳其属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俄国获胜后,迫使土耳其承认多瑙河口和黑海东岸广大地区归属俄国,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对俄国商船开放,多瑙河两公国自治并受俄国保护。1853年~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也是奥斯曼帝国参加英、法、撒丁同盟一方对俄罗斯帝国进行的一场俄土战争。在战争中,土耳其由于紧靠克里木战场,付出了损失40万人的代价,但终于同英、法一起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根据1856年签订购《巴黎和约》,交战双方相互归还所占领土,并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同时规定: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中立化,俄、土都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和基地;比萨拉比亚南部划归摩尔多瓦。这样,俄国在以往8次俄土战争中所获得的权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1877年~1878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利用巴尔干地区斯拉夫民族运动高涨的机会发动的。这时,俄国经过1861年的改革,逐渐医治了克里木战争的创伤,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都有很大提高,于是又一次向奥斯曼帝国宣战。1877年4月,俄国出动四十多万军队,在巴尔干和高加索两个战场发起进攻。6月,俄军主力越过多瑙河,抵近战略要地普列夫纳,但是久攻不下,于是改取围困战法,后来得到罗马尼亚军队(4万人)的配合与支援,才在12月迫使被围土军投降。同时,在高加索战线上,俄军的进展起初也不顺利,在土军反击下,撤回边境转入防御,但是到了11月,俄军在重新组织进攻后终于攻占了卡尔斯要塞,并继续向南面推进。1878年1月,俄军在获得保加利亚军队的支援后,冒着严寒翻越了巴尔干山脉,于4日占领索菲亚,20日又攻陷阿德里安堡,随后便向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进逼。形势对土耳其极为不利,但俄国的军事行动也引起了欧洲列强的极大不满。于是,俄土双方在1月31日宣布停火,3月3日签订了《圣斯特凡诺和约》。根据和约,俄国建立了受其保护的“大保加利亚国”,并获得大片土地和巨额赔款。由于英国的干涉,俄军想要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目的未能达到。同年6~7月,欧洲列强召开了柏林会议,对俄土和约作了修改,迫使俄国仅仅得到它在克里木战争中所失去的南比萨拉比亚以及巴统、卡尔斯等地。俄国想要控制黑海出海口两个海峡的目的,最终成了泡影。尽管如此,通过多次战争,俄国还是扩大了疆域,把其南部边界推进到了普鲁特河、黑海、高加索山脉一线;而奥斯曼帝国则在战争中不断被削弱,以致日益衰落,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