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清代“西藏”的政治是怎么样的?

清代“西藏”的政治是怎么样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034 更新时间:2024/2/23 12:54:03

清朝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大大加强。

早在清朝入关之前,西藏就派人到盛京同皇太极取得联系。顺治年间,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颁发金册、金印。康熙五十二年,清朝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金册、金印。

康熙二十一年,五世达赖去世后到乾隆十五年,近七十年中,西藏的局势动荡不安,先后发生三次叛乱。第一次在康熙五十六年,西藏分裂势力勾结准噶尔部叛军窜入西藏,杀害拉藏汗。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派兵入藏,击败准噶尔叛军。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分理前后藏。第二次在雍正五年,西藏分裂势力杀死康济鼐,发动叛乱,清朝军队再次平叛,此前颇罗鼐已平息叛乱,清朝政府册封颇罗鼐为藏王,总理西藏政务,并设立了两个驻藏大臣,分驻前后藏,以监督西藏地方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立,说明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有了进一步加强。第三次叛乱发生在乾隆十五年,颇罗鼐死后他的儿子朱尔默特.那木扎勒发动叛乱。叛乱平息后,清朝废除了藏王制度,在达赖喇嘛下面设“噶厦”,即西藏地方政府,由四个地位平等的噶伦组成,重大政务须请示达赖喇嘛并驻藏大臣裁定。

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在粉碎廓尔喀入侵之后,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主要内容有:(一)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地位,规定住藏大臣在督办藏内事务方面,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事无大小均禀驻藏大臣办理,而且还拥有选拔西藏地区官吏、主持西藏外交,稽查税收支出等大权。(二)创立金奔巴制度即金瓶掣签制度。规定达赖喇嘛、班禅及其他呼图克图“灵童”转世仪式必须在驻藏大臣监督下进行,即把呈报出世的“灵童”指出数名,由驻藏大臣将其姓名、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上,放进皇帝颁发的金奔巴内,诵经七日,届时,驻藏大臣亲临监督抽签,然后再呈请中央政府批准,方为生效。这就成了一个历史定制,此后历代达赖、班禅转世,必须由中央政府代表监督,并报中央政府批准方可生效。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控。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起,英国殖民者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侵略活动。清政府进行了强烈反击。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东印度公司派人进入西藏活动遭到失败。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在英国嗦使下,大举侵略西藏,清军迅速大败廓尔喀。随着清朝的衰落,英国的侵略步伐进一步加快。1884年,英印官员马科雷率三百人武装队伍闯入西藏被藏族人民所阻。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英国侵略势力从此深入到了西藏。此后,沙俄、英国大肆染指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今天的西藏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完全是由英国殖民主义埋下的隐患。

鸦片战争,如果让你带兵二十万去对抗英国的两万军队,你会怎么打赢这次战争?

如果我真的有二十万军队,战胜英国的两万军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战争的胜利靠的是将军的智慧与正确的指挥,士兵的勇敢。

从兵器上论.英军的枪比较好,清军大刀长矛多,但弓箭也不少还有部分快枪。

我想清时代的战争,有智慧的将军会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利用地型优势与天时之机,去消灭敌人,无论是诱敌深入包围分割或伏击敌人也好,还是白扰.夜袭,火攻水攻,夺其给养,等都是好办法,再就是诱敌到险峻之处,预先埋好火药,炸山崖,利用滚石等自然条件消灭敌,诱敌于山沟,运用火攻,水攻,陷阱等战术,运用雨天使敌火药受潮而攻之,埋伏在深林中打伏击,或利用贴身战术使敌人的枪无用武之地等,其实战争就需要将军灵活的运用各种智慧,找到敌人的弱点,去消灭敌人,减少自己军队的伤亡,我真不相信二十万军队消灭不了二万英军。

根据历史上的实际情况看,英军在中国沿海或内陆进行驻扎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死亡的数量非常多,远远超过战场损失。所以先不用打,让英军自己因为生病减员而逐步削弱战斗力。

然后做以下工作。

1.这20万人先不要出击,驻扎在相对安全且补给顺畅的地方。购买西式枪炮,同时雇欧美人按西式操典训练这20万军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不少和英国人不对付的欧洲人是很乐意把洋枪洋炮卖给大清国的。也有很多冒险家很乐意为了高薪给大清国训练军队,甚至直接带兵打仗。

2.在这段时间之内,英国人如果在沿海发动进攻的话,不要硬抵抗,稍事抵抗就撤走,地盘让他们占了先,不要紧。然后在各地发布文书:高价悬赏英国人的脑袋,活的更好。

3.过一段时间英军被削弱差不多了,而我这20万也训练得差不多了,再开始犁庭扫穴。如果英军还有驻扎在中国城镇的,比如当年的舟山(定海)和宁波,就挥师前往英军的那些驻扎地点,制定作战计划,切断英军后路,然后围歼留在陆地上的英军。如果不能得手,英军成功逃到海上,就不要追击。等待下一次机会。

没错,我采取的就是当年戚继光对付倭寇和曾国藩对付太平军的方法。

当然我这个方法,对大清国来说是有巨大的隐患的,那就是汉人掌握了20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还发动了广大汉人,给他们武装起来提供了一个合法的理由(对付侵略者)。

所以当年的清政府绝对不会想用这个办法来对付英国。

但既然问的是我,那我就用上面的办法。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国外十大经典战争电影(上)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NO.10《敦刻尔克》这部影片讲述的是40万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在面对德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下,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的故事。这部影片不是一部激情四射的战争片,表现的是战争中普通人最真实的写照,其中空军飞行员的壮烈,敦刻尔克海滩上年轻士兵长的无畏,救援小

  • 春秋战国时期有什么著名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争霸,互相之间为争夺地盘发生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因此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军事人才,下面介绍几个影响较大,比较著名的。长平之战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起初带领赵国四十万人对抗白起的是老将廉颇,后由于秦国的反间计得逞,赵国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出战,结果大败,四十万人全部被白起坑杀,自

  • 江西红色人物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

  • 什么战争前夕,刘备三顾茅庐?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刘备三顾茅庐是因为徐庶走时给他推荐了诸葛亮。要说什么战争前夕,不好说。但诸葛亮指挥的第一场仗是在曹操攻入新野时打败了夏侯,史称火烧博望坡不懂不要乱讲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

  • 一个人默默付出的感人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十三位唐山农民;颁奖辞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颁奖辞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树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

  • 古代战争有什么规矩?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战争只有在春秋以前才会下战书约战,击败对手后一般会释放俘虏。到了春秋后期,这种战争历礼节就渐渐消亡了,各国在战争中都是无所不用其及。尤以战国时期战乱频频,战争以消灭敌国为目的,最为暴乱。如秦白起于伊阙之战杀韩魏联军24万人,于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人。在这样暴虐的情况下,战场规则被完全抛弃。

  • 蒙古大军所向披靡,成吉思汗两次东征日本,为何都没能拿下?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军队绘图(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中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分别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以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总地来看

  • 乾时之战发生在什么地方?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齐鲁乾时之战:周庄王十一年冬,齐公孙无知杀襄公启立为君。齐大夫管仲等奉公子纠奔鲁;大夫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十二年春,公孙无知被齐大夫雍廪所杀。随后,齐大夫高奚等暗中遣使赴莒迎公子小白。鲁庄公则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归国,并命管仲率军把守住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以阻止公子小白归国。当管仲军与护送公子小白归

  • 中国古代历史上四大抗争史?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俗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当中,一大半的事迹基本都是在战争中度过。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其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战争,战争是残酷的,因此我们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说到古代的战争,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役真不少,其中比较大规模的也有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在中国历史上几场著名的战役。古代历史上

  • 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破郢公元前506年11月。对养尊处优,享受惯了和暖熏风的楚国来说,这注定是一个最难熬的严冬。就在这个冬天,一支由三万徒兵组成的军队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出现在了汉江东岸。要不是定睛远眺,遥遥望见吴王阖卢招展的帅旗,在温暖的半地下宫殿里醉生梦死的楚国高层还不知道吴国的兵锋已经如寒霜一般直抵郢都城下了!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