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大大加强。
早在清朝入关之前,西藏就派人到盛京同皇太极取得联系。顺治年间,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颁发金册、金印。康熙五十二年,清朝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金册、金印。
康熙二十一年,五世达赖去世后到乾隆十五年,近七十年中,西藏的局势动荡不安,先后发生三次叛乱。第一次在康熙五十六年,西藏分裂势力勾结准噶尔部叛军窜入西藏,杀害拉藏汗。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派兵入藏,击败准噶尔叛军。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分理前后藏。第二次在雍正五年,西藏分裂势力杀死康济鼐,发动叛乱,清朝军队再次平叛,此前颇罗鼐已平息叛乱,清朝政府册封颇罗鼐为藏王,总理西藏政务,并设立了两个驻藏大臣,分驻前后藏,以监督西藏地方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立,说明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有了进一步加强。第三次叛乱发生在乾隆十五年,颇罗鼐死后他的儿子朱尔默特.那木扎勒发动叛乱。叛乱平息后,清朝废除了藏王制度,在达赖喇嘛下面设“噶厦”,即西藏地方政府,由四个地位平等的噶伦组成,重大政务须请示达赖喇嘛并驻藏大臣裁定。
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在粉碎廓尔喀入侵之后,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主要内容有:(一)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地位,规定住藏大臣在督办藏内事务方面,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事无大小均禀驻藏大臣办理,而且还拥有选拔西藏地区官吏、主持西藏外交,稽查税收支出等大权。(二)创立金奔巴制度即金瓶掣签制度。规定达赖喇嘛、班禅及其他呼图克图“灵童”转世仪式必须在驻藏大臣监督下进行,即把呈报出世的“灵童”指出数名,由驻藏大臣将其姓名、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上,放进皇帝颁发的金奔巴内,诵经七日,届时,驻藏大臣亲临监督抽签,然后再呈请中央政府批准,方为生效。这就成了一个历史定制,此后历代达赖、班禅转世,必须由中央政府代表监督,并报中央政府批准方可生效。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控。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起,英国殖民者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侵略活动。清政府进行了强烈反击。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东印度公司派人进入西藏活动遭到失败。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在英国嗦使下,大举侵略西藏,清军迅速大败廓尔喀。随着清朝的衰落,英国的侵略步伐进一步加快。1884年,英印官员马科雷率三百人武装队伍闯入西藏被藏族人民所阻。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英国侵略势力从此深入到了西藏。此后,沙俄、英国大肆染指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今天的西藏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完全是由英国殖民主义埋下的隐患。
鸦片战争,如果让你带兵二十万去对抗英国的两万军队,你会怎么打赢这次战争?
如果我真的有二十万军队,战胜英国的两万军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战争的胜利靠的是将军的智慧与正确的指挥,士兵的勇敢。
从兵器上论.英军的枪比较好,清军大刀长矛多,但弓箭也不少还有部分快枪。
我想清时代的战争,有智慧的将军会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利用地型优势与天时之机,去消灭敌人,无论是诱敌深入包围分割或伏击敌人也好,还是白扰.夜袭,火攻水攻,夺其给养,等都是好办法,再就是诱敌到险峻之处,预先埋好火药,炸山崖,利用滚石等自然条件消灭敌,诱敌于山沟,运用火攻,水攻,陷阱等战术,运用雨天使敌火药受潮而攻之,埋伏在深林中打伏击,或利用贴身战术使敌人的枪无用武之地等,其实战争就需要将军灵活的运用各种智慧,找到敌人的弱点,去消灭敌人,减少自己军队的伤亡,我真不相信二十万军队消灭不了二万英军。
根据历史上的实际情况看,英军在中国沿海或内陆进行驻扎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死亡的数量非常多,远远超过战场损失。所以先不用打,让英军自己因为生病减员而逐步削弱战斗力。
然后做以下工作。
1.这20万人先不要出击,驻扎在相对安全且补给顺畅的地方。购买西式枪炮,同时雇欧美人按西式操典训练这20万军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不少和英国人不对付的欧洲人是很乐意把洋枪洋炮卖给大清国的。也有很多冒险家很乐意为了高薪给大清国训练军队,甚至直接带兵打仗。
2.在这段时间之内,英国人如果在沿海发动进攻的话,不要硬抵抗,稍事抵抗就撤走,地盘让他们占了先,不要紧。然后在各地发布文书:高价悬赏英国人的脑袋,活的更好。
3.过一段时间英军被削弱差不多了,而我这20万也训练得差不多了,再开始犁庭扫穴。如果英军还有驻扎在中国城镇的,比如当年的舟山(定海)和宁波,就挥师前往英军的那些驻扎地点,制定作战计划,切断英军后路,然后围歼留在陆地上的英军。如果不能得手,英军成功逃到海上,就不要追击。等待下一次机会。
没错,我采取的就是当年戚继光对付倭寇和曾国藩对付太平军的方法。
当然我这个方法,对大清国来说是有巨大的隐患的,那就是汉人掌握了20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还发动了广大汉人,给他们武装起来提供了一个合法的理由(对付侵略者)。
所以当年的清政府绝对不会想用这个办法来对付英国。
但既然问的是我,那我就用上面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