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十八年
陕西遇到大旱灾
关中道上没收成
南北二山都有收
人口没有向东流
也就没有河南说
志方府志讲的清
到今九十有三年
不久之前写碑铭
村里老汉她姑姑
十八年里卖陕北
方有今日洛川亲
讲述北山少粗布
家里衣衫一卷卷
换得米面粥碗碗
宁肯饿死一片片
没有出逃离家院
凶年过后好几年
举人老爷大善人
埋了无主尸骨冢
立石也讲陕西人
老死不出潼关门
不是河南就山东
还有湖广忝陕西
都得随乡陕西风
方能落脚继香烟
地亩房财主虽死
外来应名穿孝衫
一族一姓往下传
文约笔墨留得多
家国文化从没乱
日今盛世续家音
立石我写就那样
平台见说浮浅语
另人不齿随口说。
古代也不少,连大唐皇帝都吃不饱,都需要来洛阳就食,而且是多次来就食,更何况老百姓乎?河南只要不动乱,那就是个生产粮食的好地方。1929年陕西闹饥荒不也沿着铁路来河南讨饭吃吗?这种事都有
韩信到底是怎样打通陈仓道的?
提主问的这个问题想必是和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关。韩信根本没有打通陈仓道,韩信是绕道陈仓道然后进入关中的,这里修的栈道并不是陈仓道,陈仓道压根是没有被损坏过,所以不存在打通一说。
陈仓道区域图
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开始分封诸王。要想巩固自己的霸业,就必须铲除颇有实力的劲敌刘邦。若是遵照原约,应该让刘邦做关中王,可是,这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若封其在这里为王,岂不使刘邦如虎添翼,以后就更加难以对付了;如果不这么办,项羽又不愿承担毁约的罪名,何况鸿门宴上又表示了和解的意愿,这可把他难住了。还是范增给他出了个主意,可以借口汉中也属于关中,封刘邦为汉王,这样也就算是依照原约了。于是项羽就让刘邦到偏僻的南郑(今陕西南郑)去建都,只管辖41个县。又把按约应该分给刘邦的关中地区,划分为雍、塞、翟三个部分,封章邯为雍王,掌管咸阳以西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掌管咸阳以东到大河(黄河)一带;封董翳为翟王,掌管陕北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这三人都是秦朝的降将,他们对项羽的不杀之恩已经感激不尽了,如今又对他们裂地分王,就更是死心塌地愿意为项羽卖命了。他们屯兵关中,为的就是要防止刘邦东进。
刘邦虽然不爽,当时又还不具备直接对抗项羽的条件,刘邦只能憋屈接受这个封赏,刘邦手下的谋士萧何和张良看到刘邦闷闷不乐,就安慰刘邦,并要求刘邦以屈求伸”,先把拳头收回来,然后再打出去,这样才会更有力量。同时张良还向刘邦建议,进入关中时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栈道,经过栈道时请大王走一段烧一段,一方面可以防止追兵袭击,另一方面表示您无意再回来,好让霸王放心。然后暗地里积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从另一条道路打过来,可以出奇制胜,消灭项羽。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这便是明修栈道的前提,先把栈道烧了,才有后续明修的故事。
被烧毁的栈道
韩信跟着刘邦进入关中,因为刘邦的封地在当时来说属于偏远地带,刘邦有时间和精力恢复元气,待刘邦修整的差不多的时候,韩信就向刘邦献计说,我们现在已经有实力截取关中了,但是为了更好的迷惑敌人,我们可以先明面上修复之前烧毁的栈道,暗地里缺绕道进入关中,被我们烧毁的栈道有300里,章邯肯定认为我们修栈道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守卫就会松懈,这时候我们再派兵马绕道进入关中进行突袭,肯定能打的章邯措手不及。这就是明修栈道的由来,而这个绕道就是陈仓道。
公元前206年8月,刘邦、韩信率兵日夜兼程,直取陈仓(今陕西宝鸡东)。章邯听到消息,大吃一惊,心想,栈道烧了还没修复,难道汉军是从天上飞过来的吗?他顾不得多想,便匆匆忙忙地带领队伍前去抵挡,他哪里知道,刘邦的军队是从多年来断行的故道到达陈仓的。
所以陈仓道一开始就是好的。
陈仓道并不是韩信打通的,韩信在还定三秦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出总体战略部署,由刘邦执行,最终攻下三秦之地。
由汉中通往关中的道路有五条,自东向西分别是:子午谷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和祁山道,刘邦的汉军想要攻打三秦之地,必须要从这些道路中的某一条或数条路通过。
关于韩信是如何具体详细提出攻打三秦的计划,已经没有记载,只能从其它参与此战的将领传记中可以看出一些情况,当然了,没有所谓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但是韩信的战略应该是类似于安排多路疑兵以迷惑三秦,隐瞒汉军的真实进攻路线,然后出其不意的攻击三秦,夺取战争的胜利。
五条进入关中的道路中,除了子午谷道是在塞王司王欣的地盘上外,其它四条道路都是在章邯的防区,因此对于章邯等三秦来说,只要防守住这条道路,刘邦的汉军就进不了关中,但问题的关健是:章邯怎么知道汉军从哪一条道路来?
只能通过不断的情报收集,来判断汉军的进军路线,但可以肯定的是,汉军是一定要来攻打的。但被刘邦下令烧毁的褒斜道肯定是来不了的,这是章邯唯一可以确定,所以章邯防守的就是剩下的三条路:傥骆道、陈仓道和祁山道。而子午谷道则在司马欣的防守下。
这个时候韩信的战略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这五条路韩信基本上每条路都布置过疑兵,一会在子午谷道安排人弄点动静,一会在褒斜道看看烧毁的栈道,还在汉中集结了不少船只,并且故意让章邯接到情报,章邯看到不断飞奔而来的情报,也弄不清楚汉军到底会从哪路来?
但从章邯的部署来看,他只在傥骆道安排了少量的兵力,重点在祁山道和陈仓道布防,接下来汉军进攻了,首先是曹参、樊哙出祁山道率军攻打下辩,故道,做出一幅准备攻打陇西及凉州的姿态,紧接着,刘邦亲率主力军队从陈仓道出散关,攻打陈仓。
换句话说,韩信的战略就是故作疑兵,摆出一幅要从祁山出击的姿态,然后由刘邦亲率主力攻打陈仓道,简单地说,叫声东击西。
随后不久,章邯很快得到消息,在陈仓道阻击刘邦军主力,因为章邯的兵力分散,本身兵力也没有刘邦多,刘邦在出川时的总兵力至少有十万人左右。
曹参、樊哙在祁山道攻克下辩后,向东与刘邦军靠拢,接着向陈仓故道、雍城和城攻击,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打到了陈仓,并击溃了章邯的轻车骑兵。
与此同时,刘邦亲率的主力进攻陈仓,却被章邯挡在了陈仓,无法攻克。这时刘邦军中有一个叫赵衍的当地人,向刘邦提出一个建议,他知道有一条小路可以绕到陈仓城的背后去。
于是刘邦另外派了一名叫范目的巴人首领,率领民军从赵衍提出的那条山间小路翻山越岭绕过陈仓正面,一下子出现在章邯军的背后,而刘邦亲率大军仍从正面进攻陈仓,在两面夹击之下,章邯在陈仓被打败,于是收缩战线,依次退到好、废丘,最后固守待援。
就这样汉军的东西两路军队都攻入关中,取得大捷,将章邯逼到废丘,然后分兵拿下三秦之地,就这样韩信的还定三秦之计战略在刘邦的手中顺利实施。
回到题目,韩信到底是如何打通陈仓道的?
回答是:陈仓道并不是韩信打通的,韩信只是在还定三秦的战争前提出了整体的战略战术安排,具体的操作和执行是由曹参、樊哙和刘邦执行的,在打通陈仓道的过程中,赵衍和范目立了大功,正是因为赵衍提出还有一条小路能绕过陈仓,才最终导致刘邦打通了陈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