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时的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得非常惨重的,红军主力不得不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万里长征。
2、长征途中,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国民党的数百个团一直在围追堵截,红军跑了14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高达二万五千里。
3、一直到打到陕北,与陕北的红军会师以后,万里长征才宣告结束。当时在渭南一带有刘志丹的部队,陕北延安有谢子长的部队。这两支红军已经在当地建立起非常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红军北上与刘志丹、谢子长的部队会师后,整个陕中和陕北地区才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了,革命的军事力量才得以休养生息、得以巩固加强的。
4、陕北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从地理环境来看,陕西关中平原以北地区,到处是穷山恶水,高山大岭,沟豁纵横,连绵千里,易守难攻,谁也进不来,易于武装割据。还有,陕北靠进苏联,便于取得苏联援助。
5、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而抗日的前线在北方。在南方还算抗日吗?延安南靠西安,东靠北京,而日本又不可能攻打延安,延安就成了当时抗日民众理想的大本营了,北方历来是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毛主席率领红军挺进陕北,具有伟大的战略眼光,是英明的历史决策。
延安人民对革命的贡献毫无疑问是巨大的,老一辈革命家大多数都在延安革命十年左右,当时延安是人民心中的圣地,许多人都到延安参加革命,问题是延安当初才多少人,粮食才多少?怎么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还不是周边普通人节省的口粮给他们吃,毕竟当初从外面调粮或者买都困难非常大,就因为缺粮,意见都提到毛主席面前了,所以才有了开荒南泥湾,再说就因为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无论日本还是国民党都轰炸过延安,不然延安当初那么个小地方,谁炸弹多的没地去了?炸那有什么价值?所以即使陕北,延安周边没啥拿的出的元帅这类,但是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谁能简单概括一下中原大战?
谢谢邀请!
从1930年4月开始一直到这一年的10月,中国内部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这是一场由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等人为领导的“倒蒋”战争,其结局是蒋介石在张学良的帮助下艰难获胜。一、中原大战的发端1928年“二期北伐”完成以来,关内出现了新的军阀分治局面。冯玉祥据有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四省,拥兵40万。阎锡山拥有河北、山西两省和平津两市,拥兵20多万。李宗仁则占据了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同样拥兵20多万。而作为国府主席的蒋介石则只控制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和上海市,有军队50万,没能确立绝对的统治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以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为一方,其它各派军阀为一方,在底盘分配问题、部队编遣问题、统一海关税收等问题上,开始了明争暗斗,数次撕破脸皮。
(中原大战前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的合影)
以此同时,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势力,如改组派、西沙会议派等,也开始对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发起冲击,并同阎锡山等军阀密切接触。双方一拍即合,一个反蒋大联盟开始逐渐形成了。
(始终不甘寂寞的汪精卫)
二、中原大战的结果1930年3月,冯、阎、李旗下的50多名将领发出通电,公然要求蒋介石下野,“以党政还之国人”,并公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开始和南京方面分庭抗礼。5月11日,战争全面爆发,双方在陇海路、津浦路和平汉路交叉形成的地带上展开了大规模的混战。蒋军先最败后胜,张学良则于9月入关,最终在10月彻底击败了冯、阎、李的军队,蒋张联手取得了大战的胜利。
(战局示意图)
我们分析蒋介石能够取胜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蒋介石在政治上打出了“统一”的旗号,占领了道德制高点。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毕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合法政府,国内的知识分子和富人阶级普遍支持,且受到各大国的承认,因此在政治上具有优势。这一点在取得东北张学良的支持上也可见一斑。
第二,蒋介石能够在军事根据敌方情况,合理运用谋略。他首先集中兵力对付实力较弱而又最愿意保存实力的阎锡山,使得阎锡山仓促退却,打乱了反蒋军的阵线,之后又不惜花大价钱收买、策反冯玉祥的许多西北军部下,使得战力较强的西北军也阵脚大乱,稀里糊涂的就丢了河南大片土地。
第三,是蒋介石作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有着江浙财团和外国势力的支持,在物质上具有优势。
由此可见,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作为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蒋介石确实是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政治人物。
三、中原大战的影响这场规模空前的内战,带给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大战确立了蒋介石政权的统治基础,巩固了他对东南的统治,并把南京政府的影响力波及到了华中、西北和华北。这对接下来的国内建设和之后的抗战御辱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是战争的巨大破坏造成了国力的损失。双方动用的兵力在150万左右,“死伤达三十万之巨”。巨大的军费消耗都要摊派在老百姓的头上,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尤其是战区波及到的地方,更是损失巨大。
最后,是战争造成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加大。汪精卫、邹鲁等人在北平搞得“扩大会议”,另立法统;阎锡山就任所谓“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另立元首,这些都是对国民党统治权威的极大损害。国内的不团结更容易招致外辱,东北军的大量入关使得关东军主导的九一八事变顺利完成,使国家的主权受到极大的破坏。
参考文献:[1]《国民政府公报》,第428-437号
[2]《反蒋运动史》,青年军人出版社,1934年版
[3]刘骥,《蒋冯阎关系和中原大战》,《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
诚邀,如题。清朝之后,中华大地进入了民国时代,然而统治中国的北洋政府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控制全国,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为了解救中原百姓,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国民政府,不久出兵北伐,当然北伐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原有的北方军阀不会放任北伐军革他们的命去,其实中原大战就是一次发生在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同盟之间的战争战争的起因国民革命军北伐以后,孙传芳,吴佩孚等北洋军阀全部大部分被消灭,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新的国民党四支武装集团(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因为不满利益分配而发作的战役。国民大革命时期,蒋介石、李宗仁集团由两广区域北伐,阎锡山、冯玉祥等投机革命,参加北伐。蒋介石定都南京后,首先与李宗仁集团在湖南湖北一带因为利益关系爆发战役,李宗仁战胜。然后国民政府全国军事整编,引发阎锡山、冯玉祥等不满,于是阎、冯、李联合起来共同对立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中原大战一触即发
战争的结果战争开始,蒋介石独自对战阎锡山和冯玉祥,还是有点势单力薄的,但是不知道蒋介石给东北军开了什么价码,张学良突然宣布改弦易辙,并且加入蒋介石的一方,数十万东北军瞬间扭转了整个战争态势,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胜利保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完好,为后来抗日战争奠定了必定的基础。另外,由于军阀战争,给南方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急剧扩展供给待机而动,新的力量逐渐壮大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