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南京历史故事!!!

南京历史故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828 更新时间:2023/12/24 8:20:44

南京历史悠久,发生的历史故事数不胜数。如电影《投名状》讲的就是清末四大奇案的“刺马”,发生地就在南京,在现南京一中。再如,南京明城墙的故事等等。告诉你几个网址,可以自己看看:

唐朝李世民时期的南京叫什么?

江宁县,隶属于江南道润州。江南道的治所在润州,润州的州治在丹徒(今镇江),江宁是润州下的一个县。至于楼上所说的丹阳,唐武德年间的丹阳县,其治所并不是今天的江苏丹阳市,而是在苏皖交界处、与安徽当涂区、马鞍山市接壤的丹阳镇,何况在贞观元年时丹阳县已经不存在了,被裁并入当涂县(今安徽当涂区)。

古代夜晚要关闭城门,有野外的小路可以出城的吗?

古代城池固若金汤,晚上城门关闭后人只能呆在城里,那么,若是有人真想出城,有没有可能找到一条野路偷偷溜出城呢?答案是基本没这个可能。

为什么呢?首先,要想在晚上溜出城,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接近城墙。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接近城墙嘛,这还不简单,只要走上一段路,通过一个又一个路口,那不就走到城墙边上了吗?

听起来容易,但在古代做起来却十分困难。

原因很简单,古代的城池,在晚上各个路口不仅会有来回巡逻的兵卒,另外还有宵禁这个特殊的管理措施。

所谓宵禁,是指古代为维护夜间的城市安全,所采取的一种禁止夜间活动的规定。

宵禁制度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有不法分子趁夜色为非作歹,另一方面,则是符合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而据考证,古代的宵禁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而在之后的历朝历代均有记载,越是城市规模越大,宵禁制度就越严格。

因此,在宵禁时间内,哪怕是达官贵族,都没有权力进出城池。

比如在西汉时,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某次因为醉酒误了进城的时间,不仅人进不去,还被守城的校尉一通教育。

即便是他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李广,但校尉直接无视,最终,李广也只得在城外的亭子里躺了一夜。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唐朝时,宵禁制度则更加的完善和严格。

这其中,以长安城最具代表性,长安在唐朝时属于国际型大都市,据记载,长安城南北有“一十八五里”,东西有“一十八里”,周长更是达到了六十七里。

如此规模庞大的城市,且其中还居住了人口多达数十万,自然必须在宵禁方面严格起来。

“曰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骑卒循街而视,武官暗探,至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鼓三千挝,城门启。”--《唐书.百官志》

从这份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唐代长安的宵禁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什么时候关城门,夜里如何巡视等均有标准。

并且,在长安各个坊市之间的街道上,夜里统一布置有金吾卫,一旦宵禁开始,金吾卫就会到达指定位置,直至宵禁结束。

另外除了主干道之外,在一些背街小巷,或者是坊市的拐角等地方,也设有武侯铺,这些武侯铺外表看起来不起眼,但里面的兵卒,则是专门负责在夜里巡视城池角落的主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在各处层层设卡,来回巡查,禁绝无关人等同行。

想象一下,大街上有金吾卫站岗,同时各个街道上还有骑兵来回巡逻,另外街角拐弯处还有武侯铺的士兵,并且不知道在何处,还有暗探的武官,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你想在夜里接近城墙,那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可能的。

没等你出门走上两步,就会被巡查的兵卒扑倒在地,并且根据当时的律法,你作为在宵禁时间私自外出者,马上会被鞭子狠狠的抽上一顿。

那么,如果在夜里出现紧急和突发情况,也不能出去吗?那倒也不是,但需要看是什么情况而决定。

比如,官府因为紧急公务,是可以在夜间出行的,另外,民间比如有结婚、丧葬以及凶疾等情况,也是可以通行的。

不过,民间夜里有急事出行,需要在出行前,向所在处的长官报备,在取得相关文牒后,才可以出门。

而在唐朝灭亡后,其完善的宵禁制度,被后世的诸多朝代所借鉴,基本上每个稍具规模的城池都会有此制度,因此,在古代的夜里,想大摇大摆、轻轻松松的接近城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如果有人能躲过街道上的层层把守,以及能避开巡街兵卒,成功来到城墙下后,是不是就可以出城呢?

这一点,同样也没有可能,古代城墙的防御体系设计会让想偷偷出城的人绝望。

古代的城墙,远不是像影视剧中的那样,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堵墙,而是由多个部分构成的一道完整防御体系。

我们以明代的城墙为例,从内到外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的城墙设计。

一般来说,从内城出来后,首先会看到瓮城,瓮城是古代城墙防御体系中一个特殊的设计,通常分为内外两种。

瓮城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阻挡突袭进来的敌军,将他们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

并且,在瓮城之长,大多都设计有藏兵洞,这些藏兵洞,主要是为了在包围敌军后,进行袭击之用。

而在古代,那些大型城池为了以防万一,在设计瓮城时就会建造两层甚至更多的瓮城,这样一来,即便是某一层瓮城被突破,后面还有几层,因此,敌军就很难直接进入内城。

比如像明代的南京城,其瓮城就设计了足足有三层之多。

还有,为了防止骑兵集结突袭,瓮城的城门一般都不是对开的,而是统一向一侧开,并且,城门采用木包铁等材质,极为厚重,打开时必须借助铰链之类。

这样的城门,寻常的三五个人根本就不可能打开。

过了瓮城之后,就是主城墙区域,在主城墙上,都设计有敌楼,以作侦查和望之用,而在主城墙之外,还有一道墙,叫做“羊马墙”。

所谓羊马墙,就是在主城墙外单独建造的一道城墙,其作用是为了保护战乱时,那些入城避难的牲畜,而除了这个作用之外,羊马墙还能起到简单的防御工事之用。

举个例子,如果有敌军冲至羊马墙处,就会被羊马墙暂时阻挡,并且羊马墙与主城墙间隔很近,这个时候,处在主城墙上的士兵就可以对城下被羊马墙所阻的敌军进行攻击。

那么,过了羊马墙是不是就畅通无阻了?并没有,因为还有古代最重要的一道防御,那就是护城河。

护城河是古代城池防御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基本上大部分城池均有护城河,只不过根据城池的规模大小,其宽度也不一。

像明朝时,县城的护城河,通常在三丈宽,州府则是在十丈上下,至于像南京等大型城池,那自是更加宽阔。

并且,大型城池的护城河也不是一潭死水,还是以南京城为例,当时明朝在设计时,就直接与秦淮河、金川河挖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条环绕南京城的护城河。

而像那些缺水的小地方,即便是护城河没水,但也会挖得又宽又深,除非走桥,不然根本过不去。

也就是说,包括瓮城、主城墙、羊马墙以及护城河这几样放在一起,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城墙防御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有人能来到城墙边上,他又怎么突破重兵把守的瓮城?然后又如何翻过遍布哨兵的主城墙?最后再游过宽阔的护城河呢?

除非他能飞檐走壁,并且武艺高强,同时还得熟悉水性,这样也许还有一丝机会,但这种人也并不存在。

至于说挖地道出城这种想法,且不说工程浩大,单说在挖的过程中,守城的士兵难道就是瞎子吗?

并且,根据不少记载,古代的城池也有防止敌人挖地道的设计,即在每段城墙之间,单独找出一个合适的位置,蒙上牛皮,这样就能起到传音的效果。

而在这种设计下,如果有人挖地道,那么声音必然会传出来,最终也会被士兵听见。

因此,我们在不少史料中,所看到的攻城战,大部分都是采取从正门攻击的方式,不是古人非要攻打城门,而是除了城门之外,想用别的方式进城基本上不可能。

既然大路走不通,城墙又出不去,有没有偏僻的小路或者暗门会出城呢?

一般来说,古代的城池在设计时,从不会设计这种小路或者暗门,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城池的安危,因此,这个想法是无法实现的。

但也不是所有的城池均无小路,有些城池因为地势的原因,确实存在有偏僻的野路。

比如三国时期,曹魏大将邓艾在攻打成都时,被姜维阻挡在剑阁,之所以会被挡在这里,一是剑阁有重兵把守,二是剑阁地势险要,很难突破。

但最终,邓艾从阴平小道绕过了剑阁,成功地突袭了成都。

而这个阴平小道,就属于是天然的小路,但这种小路有个特点,即十分难走,且地处偏僻,因此,除非是有熟悉地形的人,才能找到并通过。

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发生在晚明时期的桂林城,在南明永历帝年间,南明朝廷与清定南王孔友德交战,多次击溃孔友德大军,最终将其困在了老巢桂林。

当时的桂林,是一座纵横数十里的大城池,并且守备森严,加上孔友德善于布阵,因此,南明军打了很久都没有攻下桂林城。

但在不久后,桂林城以一种意外的方式被破。

事情的起因,是当时南明将领李定国将军的麾下,有几个士兵上山割草,无意间发现在桂林城的城北山上,有个深不可测的水洞。

士兵禀报之后,李定国将军亲自前来查看,并安排士兵进去一探究竟,而这一探不要紧,这个水洞居然直通桂林城内。

最终,李定国将军利用这个水洞,安排大批士兵趁夜色潜入,等到天亮之后,这些潜入桂林城的士兵,在城墙的最高处插上了明军的旗帜。

如此一来,那些攻城的明军士气大涨,而孔友德则误以为城池已破,逐渐放弃了抵抗,最终,桂林城破,孔友德自尽而亡。

通过这个例子,同样也说明了那些通往城外的小路,均是在偏僻之处,如果不是运气好,很难被人发现。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古代夜晚,城门关闭之后,一般人是根本无法出城的,那些宵禁规定,以及层层关卡,还有城墙的防御体系,都是阻止人出城的因素,而那些野外的小路又十分难找,因此,在夜里出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家之言,欢迎斧正。

古代的城是一个封闭的城市集合,除了城门进出,就是爬墙越壁了;但是古代的关,还是有野外小路可以进出的。

古代建城的目的就是防御,自从有了国这个概念,领地的保全就是所有政权所最为关心的,城池的出现就基于此,既然城池是为了防御,一定很坚固,有个成语“固若金汤”就是形容城池的坚固。

那么有城了,就一定会有门,城门是必须的,虽然不能让敌人进来,但是城里的人还是要出去的,百姓出去劳作,军队出去作战。但仅仅只能从城门进出,这是官方严加看管的地方。

一般的城池会开很多的门,那是为了方便,去南方的走南门,去北方的走北门,看门军士只要看管好城门就行了,如果是在战时,城门就不会被打开,要么坚守,要么开门出击。

一座城池既没有其他隐蔽的小门(后门),更没有什么野外小道进出,这都是为了安全的考虑,城池的管理非常的严格,每天到了一定的时刻就会紧闭城门,不再让人进出,如果有人错过了入城的时间,怎么办呢?

对不起,您得在城门外将就坐一晚吧,当初飞将军李广打猎回来,误了入城的时刻,一样的在城门外躺了一晚。除非有非常紧急的军情,而且来人还得出示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得到城池守将的特别许可,城门守军才能开门放人进来。

城池的进出管理既然如此的严格,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进出呢?要么你是令狐冲,要么你是“鼓上跳”时迁,这种小说中的人物轻功、内功全用上,估计能够飞过城墙,至于电视剧里演义的用绳索等等玩意儿,那几乎就是找死。

城门虽然关闭了,但是巡城的士兵比看门的还多,城墙上有巡视士兵,城墙根儿下面还有,咱用绳索爬到半墙上,城墙上有士兵拿枪对着你,城墙下有士兵拿刀对你,荡秋千呢?

城是没有小道可以进出,但是野外的关隘是有的,这种关隘有点像城,也有城墙,也有城门,但不是封闭的区域,一般都是依仗合理的地形,建立起一个扼守重要通道的关口,以控制军队、商队进出的大道。

大道虽然被控制,严查,但是小道还是有的,比如西北的嘉峪关、玉门关等等,虽然扼守要道,但是要绕过此关还是有野外小道,只是这种小道既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通行大队人马,当然更有可能还有守军进行不定期的巡逻。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借助野外小道,绕过关隘,偷袭敌方的案例就是三国时期,邓艾走阴平小道,绕过了剑阁关,偷袭了成都,如果大家没有去过现场,可以看看地图,所谓的阴平小道有多么的“阴”,多么的“险”!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有哪些“谍战”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间谍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六韬》中就已经出现了“间谍”一词,其第三卷《龙韬》第一篇《王翼》,在论述军队统帅部的构成中有一条:“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对间谍活动进行了较为精准的概括。而诸良才先生在《中国古代间谍史话》中对“间谍”的作了如此的定义:间谍,中性词。指

  • 有关战争的故事 60字以下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

  • 历史上西南联大师生跑警报有什么历史趣闻呢?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各大高校内迁,在昆明组成的一个联合大学,全称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时日军空袭昆明,联大就会拉起警报,师生开始四散逃命,这件事情被称为“跑警报”。在跑警报的过程中,联大师生产生了很多的历史趣闻,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趣闻一:刘文典和沈从文民国狂士刘文典最瞧不起的同事应该就是沈从文

  • 山西雀鼠谷在哪里?为何雀鼠谷之战会成为李渊开国的决定性一战?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雀鼠谷之战,大致相当于小说《说唐》中的后锁五龙。小说和历史是有一定距离的,但也有比较类似的地方。我总觉得老李家的开国皇帝很不地道,之所以李唐取代大隋王朝,其实完全是他们捡漏而已。他们既不是反隋的主力,同时在大隋政权变得岌岌可危时,他们也没有尽一个臣子的职责为大隋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倒是在乘大隋政权和起

  • 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高达70%,却为何一直被踩在地上摩擦?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现在看来还是内战,争夺地盘和‘王’位。百分之一的失败,都将倒置亡国,何况是百分之三十。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高达70%,却为何一直被踩在地上摩擦?我不知道题主这个数据怎么得来的。总之不太科学。见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宋朝的军事斗争的战果和原因。希望能解答以上的疑惑。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红字“关注

  • 甘肃的爱国事迹,名人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6、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幕僚,因败系浔阳狱,

  •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开始南移 何时完成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应当是唐代即开始转移,至南宋基本完成。主要缘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是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能够将南方的水稻等作物及时运到洛阳,直到长安。而由世界各地聚集而来的产品又通过运河南下,从而增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唐后期,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促使1大批北方富户南逃,客观上造成了南方地区的繁华。在北宋

  • 如何通俗易懂地讲述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四月下旬,在斋藤道三的邀请下,织田信长决定与岳父在离美浓边境较近的尾张国圣德寺(也有写作正德寺)会面。在《信长公记》首卷中,因为记述顺序混乱加上没有记载年份,所以并不知晓此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但是可以确定发生在织田信长继承家督后的天文二十一年或天文二十二年。由于天文二十一年是

  • 抗美援朝的故事有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杨靖宇,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2、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

  • 清帝都退位了,升允还坚持带兵攻打西安城,白鹿原里的故事是真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多罗特升允是清朝镶黄旗贵族后裔,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与矛盾,徘徊在伟大与渺小,高尚与卑微之间。有关他的历史记载史料不多,因为他的前半生最多算是个太平盛世的王爷,后半生却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将自己的矛盾性格暴露无遗。晚清那些事儿清朝是个十分特别的游牧民族,最早可以溯源到金朝女真部落。女真从白山黑水间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