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叶志超的溃逃,同整个战局是密不可分的,也不能单纯责怪叶志超一个人。
在平壤之战爆发前,李鸿章等人一味消极避战,不积极向朝鲜增援部队。
这导致清军长时间出于敌众我寡的地位。
开战时,日军参战部队共20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为15000余人。
一般认为,日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强于清军。
清军虽有一定实战经验,但没有同真正的强者交过手,也就是没有和西式正规军交手。
所以,打国内农民起义的经验,对于这种战争基本没用。
比如,清军打太平军、西北回教叛军,多采用稳扎稳打的方法。
他们每前进一段,就会修建土木工事甚至小炮楼。
因为敌人的火力比较差,所以炮楼成为清军攻防的核心。敌人的炮火对付不了炮楼,我方却可以首先保证自己不会被击溃,其次可以肆意以此为据点进攻。
然而,在和日军交火中,日军的大量新式野炮命中率很高,可以毫发无伤的将炮楼几炮轰掉。
这里面的清军,只是大量伤亡而已。
另外,日军当时是国家军队,士气高昂,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清军则是各军头的武装力量,将领多只听命于自己的军头,不执行其他任何人的命令。
加上派系众多,互相内讧和保存实力思想,导致指挥有严重问题。
叶志超深感无法指挥军队,战前一再谎称自己有病,试图回国不再指挥作战。
由此,平壤之战一开始,清军就占劣势。
仅仅15日一天激战,日军就有很大突破。日军元山、朔宁两支队于上午八时三十分攻下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牡丹台。
牡丹台是平壤城外的重要制高点,日军可以在这里架设火炮轰击全城。
由此,叶志超认为平壤之战已经必败。
此时日军三面封锁平壤,如果再不撤退可能连唯一的退路也没有了。
平壤现在肯定是要丢了,如果清军还被日军围歼在平壤,叶志超如何向各个军头交代。
这种思想下,叶志超虽明白日军留出一个撤退道路,很可能是设法,也仓促命令撤退。
清军抛弃辎重仓惶撤退,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又没有可以依托的防御支撑点,伤亡惨重,并且造成了驻朝鲜清军全面溃退的局面,至9月24日,也就一周时间,清军狂奔几百公里,全部退回中国境内。
由于叶志超部署失误,等于直接放弃了极度适合防御的朝鲜北部山区。
随后日军追击而来,越过边境杀入中国境内。
平壤之战中,山东费城杰出将领左宝贵面对友军溃逃、敌军压境的境况,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国。皇帝由此,赠太子少保衔,予谥忠壮。
但满清政府腐败到了这个地步,一两个将领能打仗也是没用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来朝鲜人极度支持清军打日本人。
然而,清军从平壤撤退以后,由于叶志超无法提供补给,也失去对军队控制,清军沿途抢劫朝鲜平民,甚至还有奸淫妇女行为。这对于清军来说并不稀奇,他们在国内就是这么干的。
由此,朝鲜人的态度出现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转而支持日本。
至于巴图鲁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我记得韦小宝也是巴图鲁。
叶志超在中国近代史上以“长腿将军”的外号出名,在平壤战败以后,他率军狂奔五百多里,逃回国内,一时舆论哗然。这与当年叶志超刚参军时冲杀在前,被封为额浑巴图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叶志超出现如此大的转变,主要是他当年是以命换前程,所以敢拼命。后来开始享受生活,可就舍不得死了。
平壤船桥里清军堡垒
叶志超自小父母双亡,生活困苦,后来不得不参加了团练和淮军,想在军中谋一个前程。而叶志超除了身材高大、魁梧有力之外并没有其他长处,为了博一个功名也就只能靠拼命了。所以在战斗中叶志超都是冲杀在前,悍不畏死。在和捻军的战斗中,叶志超被长矛刺伤也不退后,裹创再战,最终取得胜利。
平壤牡丹台及玄武门
也正是靠着作战拼命,叶志超才得以一路高升,升到了提督之职。此后叶志超在直隶练习新军,还建立了山海关武备学堂,为新军培养军事人才,也算是完成了从一介武夫到军事指挥官的转变。
然而因为长期承平,没有战事,加上身居高位以后生活奢靡,此时的叶志超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敢拼命的叶志超了,早就没了当年拼命的勇气。
山海关武备学堂教师学员合影,当中的大胖子就是叶志超,可见此时安逸的生活给他带来的改变。
所以在平壤之战叶志超战败固然有很多客观因素,像守平壤的部队来自五个不同的系统,指挥不便,清军的补给不足等等。但是在最后关头叶志超决定从平壤撤退,败退到安州后方基地时也没有重整旗鼓再战,而是一路狂奔回国,应该说还是贪恋富贵生活,贪生怕死的因素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