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昆阳大战为什么是历史上最有名、最神奇的大战?

昆阳大战为什么是历史上最有名、最神奇的大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000 更新时间:2024/1/19 19:15:10

昆阳大战,指篡汉自立的王莽的新朝42万大军与刘秀所率之2万更始起义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一带)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最终2万义军以少胜多,取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此役胜因如下:义军民心所向,王莽暴政尽失人心;义军坚守昆阳,战略战术得当,英勇作战,最后采取斩首行动捣毁敌军指挥部,使敌军群龙无首,不战自败。

昆阳之战创造出2万击败42万的奇迹,不仅青史留名,意义更是非凡:此战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为日后建东汉奠定了基础。明代大儒王夫之高度评价:“昆阳之战,光武(刘秀)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肇此矣!”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此役评价亦很高。

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王莽派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调发州郡兵42万进攻绿林起义军,号称“将兵百万,甲士四十二万”,“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据时人传说还曾驱诸猛兽虎豹犀象等以助威之势,号称“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当年六月,莽军前锋十万余人围王凤、王常所部绿林军八九千人于昆阳。莽军围城数十重,列营百数,旗帜蔽野,埃尘连天,战鼓之声传闻数百里。又以高达数十丈的云车俯瞰城内,积弩乱发,矢飞如雨,兵士挖掘地道,并用撞车攻城。城中的守军面临着异常危急的形势。然而,小概率事件却常常发生,历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关键时刻神经病就发作了。

在危难之中,刘秀等13骑深夜突出重围。十三骑,莽军围城数十重,十万大军竟然被十三个骑兵突了出去,你说神奇不神奇,也许就是上天注定的,也许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楚门的世界,常人是无法想象的。

突出重围的刘秀从郾城、定陵搬来数救兵在刘秀的带领下冲击荞军阵营,同时又亲率三千敢死队冲溃军中坚。在内外夹击中莽军大败,最后只有王邑所率领的长安勇敢士数千人回到洛阳。

事后军中诸将评论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似有怯意,今见大敌却分外奋勇,真令人惊异!连当时的人都惊异成这样了,昆阳之战着实神奇!

此战之后,新莽政权大势已去,刘秀也为自己日后的崛起获得了足够的威信和资本

真实的甲午中日海战是什么样的,真的如电影里放的那样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8657条回答。

其实黄海海战开始之前,北洋水师就输定了,当时双方最高指挥官心里都是有预料的。

北洋水师在建立之初,确实实力很强,比当时日本联合舰队要强出一截。

但北洋水师随后6年没有购买新式军舰,也没有换装新式武器,实力发展停滞了。

相反,联合舰队则下饺子一样,购买了6艘实力很强的主力舰。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吉野号,排水量高达4000多吨,装备12门120毫米以上速射炮,航速高达23节,也有一定装甲防御能力。

类似于吉野号的主力舰,日军有6艘,另外2艘稍微弱一些。

而我们看看,北洋水师除了两艘铁甲舰以外,最强的装甲巡洋舰经远号。

它的排水量只有2900吨,装备150毫米以上火炮4门,不是速射炮,航速15节,有装甲防御能力但并不强。

可见,如果将经远号同吉野号或者8艘主力舰任何一艘单挑,绝对是会被打败的。

北洋水师最强的经远号、来远号尚且如此,北洋水师其他军舰更是不堪一击,只剩下2艘铁甲舰可以支持作战。

所谓恶虎斗不过群狼,在敌人这么多主力舰的围攻下,铁甲舰也是绝对架不住的。

海战过程大概是这样。

日军舰队分为两股,第一游移击队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之后是本队的旗舰“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比”“扶桑”,本队侧面与北洋水师相隔的有桦山资纪乘坐的西京丸与准备用于内河侦察的炮舰赤城,这两艘军舰本来就是配角。

联合舰队这种布局主要是发挥航速的优势,占据海战主动权,第一游击队的各舰航速都在18节以上,大大强于北洋水师的十到十二节。

日军采用横列,也就是侧面对着北洋水师,以发挥自己两舷火炮多,射速快的优势。

相反,北洋水师则是正面对敌,采用纵列,舰首对着敌舰。

北洋水师军舰火炮主要部署在首尾,前部主炮口径大,威力强,采用这种战术比较有利。

12点50分,双方开始炮战,日本舰队随即开始向左转弯,开往北洋水师右翼,军舰侧面对着北洋水师正面。

开战才3分钟,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由此,北洋水师失去有效指挥,基本是各自为战。

13点左右,日军第一游击队4艘主力舰,迂回到北洋水师右翼,开始猛烈炮击超勇、扬威两艘最弱的北洋水师军舰。这两艘军舰是撞击巡洋舰,是最早购买的军舰,压根没有防御能力,非常脆弱。

到13点20分,超勇、扬威在短短10分钟内先后起火重伤,先后沉没或者被烧毁。

与此同时,日军也犯了一些错误。由于指挥协调问题,第一游击队迂回到北洋水师右翼,而本队航速较慢的比睿、扶桑、西京丸号、赤城,没有跟上大部队,恰好被北洋舰队拦腰截断。

日本舰队本队,由此被分割为两部分。

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及右翼各舰,猛烈猛轰敌舰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4艘主力舰;左翼的致远、靖远等舰则炮击比睿、赤城等后续各舰。

日军本队措手不及,陷入被动中。

比、赤城先后被打成重伤,赤城号舰长被打死。

此时,日本急忙变阵,第一游击队左转,本队也右转,形成了对北洋水师夹击的势头。

在日军机动时,桦山海军军令部长乘坐的改造商船西京丸,暴露在北洋水师面前,也被击中起火,退出战场。

到了14点20分,北洋水师损失超勇扬威两艘弱舰,联合舰队损失赤城、西京丸两艘弱舰(严格来说这两艘都不算是作战军舰,赤城号排水量仅有600吨,西京丸仅有1门火炮),相对较强的老式巡洋舰比睿号,被1发305毫米重炮击中,负伤被迫撤走。

至此,双方还是旗鼓相当,损失差不多。

此时,双方主力军舰开始激烈炮战,北洋水师的主要炮击对象,是敌人旗舰松岛号。

松岛号连连中弹,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也不断中弹。

然而,此时联合舰队体现了自己的战斗力优势,双方火炮炮弹投射量差了10倍。

在日军大量炮弹猛砸下,先是穹甲舰致远被击沉,随后负伤或者起火的济远、广甲在致远沉没后,逃回旅顺。

防御力很强的装甲巡洋舰经远号,在日军4艘军舰围攻下,也支持不住,重伤沉没。

大东沟口外的平远号防御铁甲舰、广丙及鱼雷艇也来助战,很快都被击退。不过,平远号也击中了松岛号,造成对方的损伤。

但松岛号连续两轮被击中,引发弹药爆炸,死亡28人,68人重伤,被迫撤退,将指挥权交给严岛号。

即便如此,联合舰队已经占有绝对优势,开始四面夹击北洋水师剩余军舰。

此时北洋水师只剩下4舰还在支持,很快装甲巡洋舰来远号受重伤,全舰木质甲板燃起大火,几乎烧成空壳,被迫暂时撤退。

穹甲舰靖远受伤更重,暂时退入浅水区自救,脱离本队。

这边日军几艘军舰围攻两艘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先后中弹上百发,但由于防御力惊人,始终没有沉没,只是受伤较重。

到了17点30分,由于天马上就要黑了,日本舰队认为不应该放弃优势,冒险和北洋水师夜战,退出战场,海战结束。

此战中,北洋水师大败特败,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以及触礁后被毁的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六百余人。

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300余人。

北洋水师5艘军舰被击沉,其中包括致远、经远2艘主力舰,另外包括两艘铁甲舰在内所有军舰几乎都是重伤,短时间内根本无法修复。

而日军损失的4艘军舰,其实只有松岛号属于主力舰,损失较重需要修理1个月而已。日军其余3艘军舰太弱,是否被击沉无关大局。

而其余的日本军舰最多就是轻伤,三五天修理就可以继续作战。

此时北洋水师还能够作战的军舰所剩无几,日本联合舰队则损失不大,彻底掌握了制海权。

长期以来甲午海战的过程和失败的原因被很大一部分谣言所误导:什么舰炮上晾衣服、什么假炮弹之类的言论。事实上清军在甲午海战中并非不堪一击:战斗过程中北洋海军并没给国人丢脸指挥官沉着应战、将士们舍生忘死。北洋海军的战斗精神是可歌可泣的,最终的战败其实更多是清政府决策层的问题。尽管黄海海战中我方比日方的损失大,但整个战斗过程并不是有些人想象中的一边倒。

黄海海战始于1894年9月17日午后12点50分。双方参战舰船均为12艘,但日方在总吨位上占优势。当时日本联合舰队普遍列装速射炮,而北洋海军方面几乎没有速射炮,所以双方的火力密度存在3倍左右的差距。以吉野号为首的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都是战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舰(平均航速高达19.4节)。尽管双方在军舰质量上存在差距,但这并没影响北洋海军沉着应战。

战斗爆发后北洋舰队由双纵阵改为横阵:担当旗舰的定远号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当然现在也有人说北洋海军的雁形战术不好。事实上黄海海战中双方的阵型选择都不是知己知彼的产物:双方都不是根据对方阵型调整自己的阵型,而是坚持使用自己所擅长的阵型。北洋海军之所以选择这种阵型完全是因为自己一向训练的就是横队队形。

另一方面擅长于纵队队形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战前的作战计划中就曾明确指出无论海战实际情况如何、对方如何排兵布阵都务必以纵队队形迎战。双方都只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队形。在实战中北洋海军也并没因为战术吃亏:敌方侧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然而却把船腹露了出来。开战后日本联合舰队鱼贯纵阵绕攻北洋海军右翼弱舰。北洋海军以定远、镇远为居中犄角雁行队列攻击日方后侧弱舰。

双方都是先捡对方的软柿子捏。在此过程中北洋舰队的超勇、扬威受到重创,日方的比睿、赤城也失去战斗力。海战开始后的一小时内北洋舰队不落下风。午后14点左右战斗进入到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受损、提督丁汝昌受伤。由于丁汝昌已无法指挥战斗,因此导致各舰只能各自为战。这时日方的指挥其实也是一团糟,不过日军“第一游击队”新型巡洋舰的速度优势在这时开始体现出来了。

“第一游击队”绕到北洋舰队后方对北洋舰队形成夹击之势。至此战局开始朝对北洋海军不利的方向倾斜。在战况逐渐不利的情况下北洋舰队官兵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超勇号被击中即将沉没之际管带黄建勋拒绝救援,最终与舰上大部分官兵一同壮烈牺牲;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试图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撞沉敌舰,结果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之外其余全部为国捐躯。

整个战斗过程中除极少数人临阵脱逃之外600多名清军将士血洒黄海。由此可见北洋海军大多数将士并非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之人。1895年2月北洋海军刘公岛基地陷落后丁汝昌、刘步蟾等指挥官纷纷自杀殉国。甲午之败实际上更多是朝廷决策导致的,至于那些参加战斗的将士们都是值得我们铭记的。然而时过境迁之后这场战争的真相却被谣言所掩盖。在这些谣言的误导下很多人都对甲午战争产生了误解。

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北洋水师军纪败坏,以致于刘公岛上有多大70多家妓院、赌馆。问题是刘公岛只有区区3.15平方公里,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还得布置各种军事设施以及官兵宿舍,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公岛上还能布置下70多家妓院、赌馆吗?退一步讲就算能安排下。可别忘了刘公岛是军事基地,所以岛上并无多少常住人口,也就是说这70多家妓院、赌馆都是面向北洋水师官兵营业。

然而北洋水师一年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驻泊刘公岛,其余时间则在烟台、天津、旅顺等地巡防,那么这70多家妓院、赌馆仅仅依靠每年四个月面向北洋水师官兵营业是如何生存下去的?说北洋水师军纪败坏的人除了爱说妓院、赌馆的事以外还说北洋水师吸食鸦片成风。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战败殉国时都采用了吞食鸦片的自尽方式。有些人因此得出结论:北洋水师军纪败坏,吸食鸦片成风。

事实上鸦片在当时不仅是毒品,而且也是世界各国军队常用的麻醉止痛药品。实际上关于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自杀殉国的鸦片来源是有明确记载的:是从北洋海军自己的军医院得来,而不是从烟馆购买而来。如果他们当真吸食鸦片成瘾,身上怎会没有多余的鸦片,那么还需要去医院拿吗?还有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言之凿凿地声称:北洋水师利用工作职务之便用军舰私自载客牟利乃至于参与走私。

然而北洋水师的军舰不比客轮:军舰是没有固定航期、航线的,而是根据上峰的指令临时派遣,那么乘船者如何计算买票登船的日期时间呢?又如何能确保军舰要去的地方正是自己的目的地呢?答案只有一个:根本不是北洋水师私自载客,而是官方安排的大员利用职务之便搭乘军舰,对此北洋水师属于身不由己的被动接受方。比起私自载客牟利流传更广的一则谣言就是所谓的主炮晾衣。

据说北洋舰队访日期间日方军官东乡平八郎在定远舰的主炮炮管里摸到一手灰,同时他还看见北洋官兵将衣物随意晾晒在主炮上。可实际上定远舰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巨舰:其主炮距离甲板的高度为3米左右,东乡平八郎是怎么以不到一米六的身高伸手摸到炮管的?尽管当时中国人的平均身高要高于日本人,但应该也不会有人冒着摔断腿的危险把衣服晾那么高吧?

就算北洋水师再怎么军纪涣散,军舰桅栏不能晾衣服吗?为什么一定要搭着凳子、扶梯去主炮上晾呢?与主炮晾衣一样流传甚广的一则谣言就是所谓炮弹掺沙子。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甲午风云》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黄海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命令士兵将炮弹的弹头拆下后从中倒出了沙子。相信所有看到这个镜头的观众都会痛心疾首。

因此炮弹里掺沙子就被视为北洋海军腐败透顶的绝好例证。在炮弹里掺沙子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典型的“弄虚作假”行为,然而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所用的炮弹却并非假炮弹。事实上这种炮弹是德国克虏伯公司一本正经研发生产出来的具有标准生产工艺的真炮弹。19世纪中期以后世界各国海军开始逐渐用铁甲船取代木制帆船,而这也就催生了海军炮弹的一场革命。

在木船时代大多数国家所使用的炮弹都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这种炮弹的作战模式是通过自身重量砸穿敌舰。随着铁甲船日渐普及之后再要靠这种炮弹砸穿敌舰就越来越难了。铁甲船的普及催生了新式炮弹的诞生:新式炮弹用火药取代泥土沙石作为装填物,所以这种新式炮弹在击中敌舰后会发生爆炸。这种会爆炸的新式炮弹俗称为“开花弹”。甲午战争爆发时正值世界各国海军由实心弹向开花弹过渡更迭的时期。

在这一过渡时期世界各国海军几乎同时装备有这两种炮弹:一方面开花弹的威力使其逐渐开始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然而另一方面世界各国都还没实现用开花弹全面取代实心弹。当时中国尚不具备自造开花弹的技术,所以开花弹则只能依赖于从外国进口。1890年户部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要求暂停海军从国外购买军火,所以北洋海军所装备的炮弹是以老式的实心弹为主。

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在弹药用尽后率领致远号战舰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以身殉国。剧中邓世昌留下的那句“撞沉吉野”的遗言和另一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成为了整整一代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如果说日本是一个曾给中华民族造成过严重伤害的国家,那么吉野号恐怕是当年侵略中国的所有列强军舰中令国人记忆最深刻的一艘。

多年来流传着一种关于吉野号的说法称这艘船本来是中国预订的,可由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导致中方无力支付尾款,结果这艘船就被日本方面给截胡了。在很多关于甲午战争的影视剧中都曾提到过这点,然而这种被影视剧一再反复提及的观点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早在1888年北洋海军建军时智利海军曾向英国订购了一艘巡洋舰并将其命名为艾丝美拉达号。

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曾提出转购智利海军所有新型军舰组成特混舰队直捣日本本土的计划。在当时拟定购买的军舰名单中就有这艘艾丝美拉达号,但由于日本方面从中作梗导致计划中途而废。之后艾丝美拉达号被日本方面转购并改名为和泉号。智利方面后来又把甲午战争前在英国订购的一艘更加现代化、与吉野号设计类似的巡洋舰命名为艾丝美拉达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内某些人开始把老艾丝美拉达号和作为吉野号姊妹舰的新艾丝美拉达号移花接木编造出吉野号本来是要卖给中国的传说。事实上当时清政府购买失败的战舰是智利海军的白朗古恩卡拉达号。这艘军舰比吉野号排水量更大、火力更猛,只是速度比吉野号慢上半节。清政府没能买到这艘军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价格超过了当时清政府的承受能力;二是日本在后面千方百计阻挠破坏。

当年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毅然下令驾舰全速撞向日军主力舰“吉野”号右舷。邓世昌此举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要与敌人同归于尽。日舰官兵见状集中炮火向致远舰射击。在此过程中一发炮弹击中了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引发管内鱼雷爆炸。致远舰发生爆炸沉没后坠落海中的邓世昌拒绝随从人员以救生圈相救。最终时年45岁的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落水时所养的爱犬游到他身旁咬着主人的臂膀试图施救。誓与军舰共存亡的邓世昌毅然按犬首入水,而他自己也一同沉没于波涛之中。近些年来这件事也被一些人视为北洋水师军纪涣散的证据。《文汇报》就曾发表过《到哪里寻找完美的民族英雄》一文。该文指出这件事说明邓世昌确实在军舰上养过宠物遛过狗。既然连壮烈殉国的邓世昌尚且如此,那么北洋水师的军纪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事实却并非如这篇文章所分析的那样:军舰上养宠物在当时不是什么违规行为,反而是世界各国海军中相当普遍之事。豢养这些动物并不是毫无来由的。最早登上军舰的动物是猫,这是因为跨海远征必须保证充足的粮食储备,而在军舰上堆积大量粮食无形中吸引了老鼠的眷顾。为了保证战士们的口粮就把猫引入了军舰。当19世纪世界各国普遍进入蒸汽战舰时代后军舰上的动物种类也日益繁多起来。

除了猫以外有些国家的海军开始把狗、猴子、鹦鹉乃至熊这样的大型动物带上军舰。这时豢养这些动物的主要目的已不是消除鼠患,而是为了调剂船员们在长途航行中疲惫的精神。当中、日两国模仿西方海军的模式创建自己的近代海军时几乎照搬了当时称霸海洋的大英帝国海军的服装、饮食、礼仪和军语词汇等等。在军舰上养动物在当时的西方海军中乃是通例,而《北洋海军章程》和日本联合舰队条例也都并未就此作出禁止性规定。

有些影视作品为了让观众牢记国耻发愤图强而将北洋舰队官兵同他们的对手伊东亨、东乡平八郎刻意塑造为英国皇家海军学校的同学以象征甲午战前中日两国海军之间的竞争关系。然而实际上伊东亨压根没有赴英留学的经历。至于东乡平八郎倒是于1871年赴英留学,可他读的是商船学校,而不是英国皇家海军学校。中国北洋舰队官兵赴英留学是在1877年,此时的东乡平八郎已前往船厂见习日本订购的扶桑舰的建造。

近年来关于甲午战争的影视作品中都言之凿凿声称日本把甲午战争中得自中国的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绝大部分用于兴办教育事业。这也许是为了强调教育兴国的理念,可实际上却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中有46.4%被用于扩充海军,15.6%用于扩充陆军,另有22.6作为临时军事资金,也就是说84.6%的赔款被用于军事用途。即使在剩下的15.4%的份额中用于教育的比例也并不占大头。

我们知道在甲午战前明治天皇曾节衣缩食打造海军,皇后曾为海军建设而变卖首饰,不过在甲午战胜后日本皇室毫不客气拿走了赔款总额的5.5%作为自己的补偿。由于甲午战争中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因此又拨付了3.4%的殖民地经营开发资金。为支撑甲午战争而发行的1亿日元的国债也到了该偿还的时候,因此又拨付了0.9%的国债清理资金。为了预防日本整天地震或是火山喷发,所以预备了2.8%的防灾基金。

如果我们抛开以往这些错误理解,那么北洋海军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在甲午战争前中国的北洋海军曾是当时全球第九、亚洲第一的舰队。表面上北洋海军似乎更甚一筹,然而这也仅仅是表面上而已。事实上北洋海军的发展从1890年后实际上就已陷入停滞状态。到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水师的军舰多是组建之初购买的旧舰,日本海军大多装备新船且配有速射炮。

事实上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几乎在各方面的性能指标上均已超过北洋海军:战争爆发前夕北洋水师的总吨位为34325吨,而日本舰队已高达40840吨;北洋水师的总马力约为42200匹,而日本舰队则是68900匹;北洋水师的编队航速为10节,而日本舰队则是14.5节;北洋水师装备有大口径火炮58门,而日本舰队装备有104门;北洋水师每分钟的炮弹发射量是23发,而日本舰队则高达232发。

比装备性能上的差距更为致命的是战术思想上的差距:事实上近现代海军本身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大航海时代的一个进攻性兵种,尽管我国热爱和平,不搞帝国主义列强那套侵略殖民政策,但我们也必须争夺世界范围内的制海权以守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我所谓的海外利益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安全、贸易安全以及海外侨民的安全。然而在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却死抱着固守渤海门户的理念不放。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拱手将制海权让给了日本,以致于日军在攻占清军岸防炮台后利用清军炮台和海上的战舰对北洋水师进行前后夹击。清政府从没把北洋海军视为是捍卫国家海权的工具,而是想利用海军这个新式军种维护闭关锁国的封建秩序。这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一支不立足于能和敌人争雄于海上从而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仅仅只立足于近海防守的海军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注定要打败仗。

这还仅仅只是从海军战略战术层面所进行的分析,事实上甲午战争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海战。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清朝陆军的表现普遍糟糕:事实上很多地方并不是被日军攻陷的,而是在清军几乎未做抵抗的情况下就被拿下。长期以来清军的武器装备一直主要依赖于采购,而没掌握自主标准化生产的核心技术。由于清政府缺乏自己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所以更多只能从海外进口武器。

总体上清军的武器国产化程度是比较偏低的,少有的几种国产武器也是与引进的西洋武器混用的。战后日军曾对日军伤兵的伤口进行过仔细分析,结果发现造成日军士兵伤口的武器有德制毛瑟单发枪、毛瑟连发枪、英制施耐德步枪、恩菲尔德步枪、马提尼-亨利步枪、美制温彻斯特步枪、雷明顿步枪、斯宾塞步枪、法制米涅步枪、夏斯波步枪、仿制毛瑟枪以及清军自制的土式抬枪等二十余种枪械。

这种情形首当其冲造成的结果就是给清军的弹药补给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不同型号的武器装备所使用的弹药型号是不同的,然而清军在弹药的管理方面却是一塌糊涂。表面上清军的武器装备似乎并不落后于人,然而上了战场才发现事先准备的弹药根本与所用的武器型号不匹配,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的保养维护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毫无疑问这当然会大大影响清军的作战效率。

相比之下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初创近代化海陆军时也曾大量混用外购武器和国产武器,但从1889年起明治十八年式村田步枪和明治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枪就成为日军中的标配武器,日本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军事工业体系以支撑国产标准化武器的生产制造。清军尽管装备了看似先进的热兵器,然而军事理念、指挥系统、后勤补给完全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清军尽管装备了新式武器,却仍沿用着老式的军事制度。

指挥系统混乱、后勤保障不力等问题在这样的军队中是常事。在当时的腐败体制下吃空饷是军队高层常见的贪污手段:很多部队空有名额番号,但登记在册的士兵从没服过一天役。再要不就是为了吃一份粮饷从16岁到60岁祖孙三代全在服役,其实祖父和父亲早就打不了仗了,一到战时就以强拉壮丁的形式临时招募。这样的军队战斗意志极其低下,很多人拿着枪却不知道怎么用,一碰到敌人就作鸟兽散。

甲午战争是由老式的古代战争向新式的近代化战争转型的一场标志性战争,而近现代战争同古代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战争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正面战场之外双方都会普遍使用经济战、外交战、情报战等各种手段打击削弱对手的实力。清政府并没清醒意识到这点,所以在战前既没就日本的国情、军情搜集情报,也没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公关。

作为对手的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在中国境内成立了汉口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两大情报机构,向中国派遣了大量间谍刺探各种情报,他们绘制的地图可以详细到最偏僻的村庄的任何一口水井的具体位置,他们给他们重视的中国将领编制了详细的档案资料,甚至连这些将领的家庭生活他们也能了如指掌。相比之下北洋海军却在1886年的长崎事件中丢失了密电码,以致于日方对中国军队的部署总是能提前预知。

最后导致甲午战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个旧王朝与一个近代化国家的战争。中华民族尽管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然而直到甲午战争时期中国仍处于前近代的封建社会状态,而并不是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种前近代国家的主权不是属于全体国民的,而是属于所谓“受命于天”的天子。数千年间坐江山的人无论换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多少姓都始终没改变一个基本事实。

这个基本事实就是:人民在这个国家只是被管理的抽象数据,并不具有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公民、国民所蕴含的意义。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所感受国家权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在向他们征收苛捐杂税之时。人民只有照章纳税的义务,却没过问国家事务的权利。试问当初清政府割让香港是否遵循过民意呢?甲午战争后割让台湾又是否遵循过民意呢?所以国民有义务无权利是前近代封建国家的典型特征。

在这样的国家民众是缺乏国家认同意识的。在这样一个前近代国家“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高层而言:赢不赢日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权力不能受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清政府洋务运动打造的新式陆海军本来就不是主要针对西洋人、东洋人,而是用于镇压国内百姓起义的。加之清军入关时屠杀汉人引起的民族仇恨以及贪腐横行引起的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

在这样的环境中老百姓无法感知到这个国家是属于自己的,在他们眼中当兵吃粮保卫的是朝廷是皇上,既然皇家自己都不愿意打下去还打什么?相比之下日本对民意的煽动能力是极强的:战前和战争期间日本民众自发捐款捐物,日军每攻占一地日本民众都会欢呼雀跃。当时日本为建设海军已发展到连天皇、皇后都变卖家产带头捐款的地步,甚至一些日本女子用卖身的钱去捐款支持海军建设。

这固然是一种毫无人性的疯狂之举,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力量。事实上日本政府极其高效地充分彻底地发动国民踊跃捐款支持海军建设,这种国民大规模的捐款浪潮一直延续到甲午战争爆发。即使不考虑在甲午战前日本国民为支持海军建设的捐款,仅仅只统计战争期间的捐款就有2164686日本人捐款220.977万日元又70钱9厘,人均捐款一日元多一点。

这还仅仅只是现金捐款,此外还有949128人捐出折合70.8634万日元又33钱6厘的物品。这在当时只有4181万人口的日本相当于占国民总人口7.4%的人都参与了捐款。事实上日本筹措军费的方式除了发动国民捐款之外,还采用了发行国债这样的新式金融方式: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一共发行过4次军事公债,发行额1.249275亿日元,收入额1.22445亿日元。

当时日本主要是通过发行国债和接受民众捐款募集军费,然而整个战争期间日本从没借过一分钱外债。相比之下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海关和农业税,以致于整个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措到的军费只有日本的一半还不到,但已在增收各种苛捐杂税后还举借了58%的外债。对内压榨已到极限的清政府获得外部借款的路也已变得越来越窄。如果战争继续下去,那么先撑不住的只能是清政府。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求中外战争故事和故事中一个主要的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成语:四面楚歌——刘邦、项羽纸上谈兵——赵括破釜沉舟项羽围魏救赵(齐:田忌、田婴、孙膑魏:庞涓、魏惠王、庞葱赵:赵成侯、丕选)偃旗息鼓赵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破釜沉舟——项羽作壁上观——项羽草木皆兵——苻坚风声鹤唳——苻坚围魏救赵—孙膑暗渡陈仓—韩信跣足

  • 赤壁之战后,魏国前后主动发起了几次征讨吴国的战争?吴国是如何抵御并守住长江天险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赤壁之战到直至曹丕建魏,魏与东吴关系表面维持的不错。直到夷陵之战后,随着蜀汉后主刘禅和东吴关系的修复,孙权拒绝曹丕将儿子孙登送到魏国为质子,魏国和东吴的从属关系破裂。公元222年十月孙权正式建国,曹丕为惩戒孙权,于公元222年225年之间共对东吴发起了三次讨伐战。第一次,是222年秋天,魏国以

  • 为什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一场战争的惨烈程度要看它的规模和损失程度,惨就是惨重,就是在一场战争,损失的人口、财产和自然的东西很多,烈就是烈度或者说强度,就是战争规模很大,打得很激烈,硝烟漫天,枪弹炮弹飞得到处都是,这么看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被称为最惨烈的战争就很容易得知了。古代战争我们就不提了,因为古代战争冷兵器作战,其

  • 二战中有哪些有趣的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真假蒙哥马利事件电影的启发话说当年盟军为了诺曼底登陆简直操碎了心,各种保密措置至矣尽矣,各类花招也是层出不穷,简直就是拿纳粹德国当外星人对待。代号“保镖行动”的欺敌计划甚至虚构出一个“美国第一集团军群”,把名将巴顿都给扔出去当骗子了。然而这些依然让盟军指挥部觉得不保险,美军名将云集,可以拿巴顿去指挥

  • 特洛亚战争的故事是什么神话????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天神帕流斯和海中仙女特提斯举行婚礼,那天,天上所有的神仙都受到了邀请,唯独没请不和之神厄里斯。厄里斯非常生气,他决心报复。他把一个金苹果悄悄放在宴席上,仅苹果上刻了四个字:给最美丽者。宙斯的妻子赫拉,还有阿弗罗迪特(维纳斯),和雅典娜看到了金苹果,他们都称自己长得最美丽,要得到苹果为此争吵起来。他们

  • 古代闭塞的巴蜀大地,为何能够成就蜀商在商业领域的独领风骚?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巴蜀大地包括重庆,汉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特有的地形条件,形成了四川盆地。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大守李冰在泯江上建立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二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巴蜀大地,还发挥着巨大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成就了古代闭塞的巴蜀大地。农业得到灌溉,

  • 历史上有哪些现世报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著名“倒戈将军”石友三。先后投靠过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宋哲远、日本人,以及我党,一生反复十几次。这样的败类,最终被“坑杀”!1940年,石友三想再次转投日本。可是他手下的高树勋等人不愿做汉奸,就让石友三在西北军老长官孙良诚以开会为名叫石友三到濮阳。在开会途中,高树勋的侍卫进去告诉

  • 汉朝有哪些著名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01.白登之战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匈奴冒顿单于以优势骑兵包围刘邦军于白登山(今山西阳高东南大白登镇。一说在今大同市东北)的作战。02.马邑之战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刘彻在马邑(今山西朔县)设伏击匈奴未遂的军事行动。马邑伏击虽未成功,

  • 刘邦是如何谋算然后攻打项羽而获得胜利的?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击败被很多人排名中国历史上第一的名将项羽决非偶然,他夺取天下完成霸业的成功经验直到现在还被人们津津乐道被研究探索,那么一介平民是怎样完成击败一代枭雄获得胜利的呢?毛泽东主席对历代帝王评价不少,他关注刘邦比较多,在《史记-汉高祖本纪》中批注:“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

  • 列举3个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列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后来的魏武帝)统军在官渡(今中国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镇压义军的豪强势力拥兵割据,逐鹿中原。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图谋相机消灭曹操集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整饬政务,屯田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