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击败被很多人排名中国历史上第一的名将项羽决非偶然,他夺取天下完成霸业的成功经验直到现在还被人们津津乐道被研究探索,那么一介平民是怎样完成击败一代枭雄获得胜利的呢?
毛泽东主席对历代帝王评价不少,他关注刘邦比较多,在《史记-汉高祖本纪》中批注:“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还这样说: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因为他干对了二件事。哪两件事情呢?一是他的决策对头,二是他的用人得当。
刘邦本人对于自己取得胜利又是怎样说的呢?他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他的说法和毛主席的观点大同小异。
这两点是刘邦获胜的关键,当然,仅仅这两点还是不够的,刘邦击败项羽获得胜利我认为其原因大概是这样:
一、战略制定得当。一个战争和一场战斗,人和武器是重要的因素,但如果制定作战策略不当,定难获胜。刘邦制定了“以关中为根据地,进则争雄天下,退则据关而守”的战略。因此刘邦即使遇项羽战败,只要人在命在根据地在,大后方都能送过来粮草兵马,卷土重来,东山再起。这个战略构想在第一次“破武关,入关中”时成型。相反,项羽则没有战略指导思想,以为老子力举千斤大鼎武力天下第一,想打谁就打谁,往往事实不是这样,武力只能击败面前的敌人,个人的力量再大也大不过团队。
二、注重外交,善于结盟。刘邦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只要用得着的人就是我的,韩信、张良等不说,原来属于项羽的如黥布、张耳等最后都加入了刘邦的阵营,刘邦手下聚集众多英雄豪杰,不少人跟过项羽,由于不被重用,才投奔刘邦,说刘邦知人善任,用人做得好,那么就可以说项羽用人就做得孬。
三、用人得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经典成语就是指刘邦对大将韩信的充分信任,刘邦洞察良将的能力和为人以后就充分放开权力,极大地发挥了将士们的潜力和能力。
四、虽好色享乐,但收发有度。有人说是男人就会好色享乐,刘邦也不例外,刘邦想得天下,可能不全有安邦定国富裕百姓的成分,更多的是好色享乐,但他做得到收放有度,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攻下咸阳进入“三百里”的阿房宫,珍宝遍地美女如云,尽管他眼睛睁得大大的贪婪的本性油然而生,好色的欲火难焚,但想到天下未平,敌人尚存,玩物会伤志,终于还军霸上,赢得军心民心。
五、患难相共,风雨同舟。有人说刘邦一个无赖之徒,虽然言过其实,但他却实是只能算是一介布衣,可他深知感恩和激励的重要性,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打了胜仗,不吝啬封赏功臣加,奖励士兵,所以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打天下。
当然,时势造英雄,英雄莫问出处,仅仅以上这些是不够的,但是项羽就难做到这些,后来的皇叔刘备也可谓兵多将广,诸葛亮、关羽哪个名气不大,但终究难成霸业,只因为对手更强大,所以,刘邦击败项羽获得胜利是迟早的事情。
正是: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和项羽相争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项羽称霸,第二个阶段是楚汉相持,第三个阶段是刘邦灭楚。
在第一个阶段,刘邦主要用的对策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简单说就是“示弱”,大白话就是“装孙子”。在第一个阶段,项羽是绝对的王者。
巨鹿之战,一举歼灭秦军主力,率领诸侯50万大军入关。
这时刘邦已经入关灭秦了。刘邦可以说是捡了个便宜,秦军主力都在巨鹿和项羽死磕,他趁虚而入,出的力不大,得到的功劳不小。
刘邦这时有10万军队。
项羽等于出力没讨好,当然是很生气的,范增也撺掇项羽灭了刘邦。这时刘邦阵营中又出了一个叛徒,叫曹无伤。曹无伤这个投机分子看到项羽厉害,就悄悄的给项羽写信说,刘邦想当关中王,并且咸阳城里边金银财宝美女多的是,意思就是你快来吧。
项羽的部队这时驻扎在鸿门,他就下令让部队埋锅造饭,吃饱了第二天就去收拾刘邦。
结果项羽的阵营里出了一个团队意识不强的人,这个人就是项伯。项伯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就想,哎呀,我的救命恩人张良在刘邦的队伍里呢,我得去通知他,别明天大战一开始他被杀了。于是项伯就私自来到了刘邦的营地,劝张良逃走。
张良是一个讲义气的人,他如果不讲义气,当时也不会救下杀人的项伯,所以张良给项伯说,我不能走,沛公待我不薄,我得给他说一声。
重点来了,敲黑板。
刘邦听后心中非常害怕,问张良怎么办。张良说,求项伯替你告诉项羽,你不会背叛他。
刘邦同意了,问张良,项伯和你谁大?
张良说,项伯大。
刘邦说,你把他请进来,我要认他做大哥。
这句话说的太有水平了。刘邦没有问他和项伯谁大,而是问张良和项伯谁大,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透露的意思就是说,我刘邦和你张良是哥们,你的兄长就是我的兄长。我们要知道说这句话的时候,刘邦最起码已经50多岁了,而张良就是个三十来岁的青年。
项伯进来后,刘邦一口一个大哥,又是劝酒又是夹菜,三言两语就和项伯结成了儿女亲家。然后说自己占领关中只是替项羽守着这个地方,并没有要占这个地方的意思。
项伯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回去之后,就给他的侄子项羽说了刘邦的种种好话,打消了项羽攻打刘邦的念头。
第二天,刘邦又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说明心意,彻底打消了项羽攻打刘邦的念头。后来刘邦怕范增再使坏心眼害自己,来了个金蝉脱壳走了。
后来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天下诸侯,把刘邦封到了汉中这个穷乡僻壤。刘邦心里当然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为了打消项羽对自己的戒心,刘邦打算把“孙子”一装到底,他听了张良的建议,一边走一边把身后的栈道都烧了。意思是告诉项羽,我非常服从你的安排,我去了汉中就老老实实的在那呆着不回来了。
接着就进入第二阶段,楚汉相持阶段。
在这个阶段刘邦运用的最主要的谋略是“虚而实之实而虚之”,也就是“声东击西”。刘邦带着他的队伍来到了汉中。
到了这个破地方,大家心里面都是有怨言的,在去往汉中的路上,就陆陆续续有很多人离开了刘邦,如果不能给大家点希望,他的队伍在汉中也长久不了,所以没多久刘邦就东回平定了三秦,拿回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地盘。
平定三秦,刘邦采用的是韩信的计谋,就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因为项羽分封不公平,这时,齐、赵、韩、梁等众多诸侯国都反了。项羽做为老大,正在考虑先收拾谁。刘邦得到消息后,就给项羽捎了个话:
说我刘邦只是想拿回属于我的关中地区,我绝不敢和你争天下,真正想和你争天下的是齐国和赵国,他们还写信来劝我和他们联合呢,我把这个信给你附上你也看看。
项羽信了刘邦,北上攻打齐国、赵国。
刘邦趁着项羽率主力在齐地平叛,他率领一些投靠过来的诸侯部队,一路向东打到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把项羽的宫殿也占了,女人也睡了,大摆宴席,高兴的不得了。
项羽得到消息后,领着3万精锐部队就杀了回来,把刘邦的50万大军杀的大败,士兵死的死,逃的逃。刘邦也是非常狼狈的才逃了出来,在半路上因为怕跑得慢被楚军追上,还多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推下车。
后来刘邦又和项羽大战了多次,无一例外都是以刘邦的大败而结束。
刘邦虽然在军事上一直失败,但是他用谋略干了几件事情,让项羽的核心团队走的走,死的死,元气大伤。
首先刘邦用反间计把项羽手下的大将英布拉拢到了自己的阵营。后来刘邦又采用了陈平的建议,用大量的金钱贿赂项羽阵营里的人,让他们团队不和,最终导致范增被气走了。后来韩信把项羽手下的另一大将司马龙且给斩杀了。
打到最后,项羽虽然每战必胜,但是它的核心将领们都走的走,死的死,只能他自己一个人东奔西走,来回疲于应付。于是项羽就和刘邦讲和,说好大家以鸿沟为界,西边归刘邦东边会项羽,刘邦也同意了。
接下来进入了楚汉相争的第三个阶段,刘邦灭楚阶段。
这个阶段刘邦用的计策就是尽可能团结大多数。
大家讲和之后,项羽就率军东归了。
张良给刘邦说,项羽现在是最弱的时候,再加把劲就把他灭了,如果等他养足了精神还是大患。
于是刘邦说,打。
刘邦自己的部队是打不过项羽的,所以一开始他是联合了韩信和彭越的部队,一起来打项羽。
他们俩也答应了,但后来没来,导致刘邦被项羽又胖揍了一顿,直好坚守不出。
刘邦问张良,韩信和彭越为什么不来?
张亮说,他们不知道灭了项羽之后,他们能有什么好处。你许他们以封地,他们就会来的。
刘邦说好吧。
于是韩信和彭越都来了,三军合兵一处把项羽给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