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中,有方位的讲究。
有的方位比另外的方位尊贵一些。
比如,东面的方位,有的时候比其他方位尊贵;有时候是北面方位尊贵。
关于方位尊贵之说,最早应该来源于八卦。八卦显示是是八个方向,但却建立在四个基本的方位之上。四个基本方位就是:东南西北。另外四个辅助方位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流传的尊贵的方位,主流的说法是:南面称王。
此语出自《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信能右折燕齐,左振扶桑,凌轹沙漠,南面称王。”(《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这儿所说的“南面”,指的(人的脸)面朝南。
一个人的脸面朝南,他的背必然靠北,也就是古人所说“坐北朝南”。
与此相对应的是另外一个词组:北面称臣。
这儿所说的“北面”,指的(人的脸:面)朝北。
一个人,只有背靠南的时候才能够面朝北。
面朝南(坐北)的人在语境之中是“王”、“天子”(南面称王)。面朝北(背南)的人在语境之中是“臣”、“下属”(《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君主宜郊迎,北面称臣。”)
所以,在古代社会,“面南”成为了尊位,“面北”成为了属下的方位。在方位上也是有尊卑的。古代的衙门,对于普通人来说,属于威严的地方,属于有权威的地方,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平原城市),衙门的门应该都是朝南面开的,只有在山区或者山城,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才无法实现这样的方位理念。
当然,这样的理念,在远古的时候是相反的。
夏商周时期,方位的尊位是在南面,坐南朝北是尊位,所以有北面称孤之说。
这从“文王八卦”可以看出来。在文王八卦之中,南方在上方,北方在下方,只是到了春秋战国,甚至更晚的时候,从卦象的方位之上发生了变化,北方成为上位,南方成为下位了。
所以,提问中的“古代衙门”,如果是西周以后的,应该是“朝南面开”门,如果是远古比较商周时候的衙门,其门估计应该开在北面。
到了后世,实际的衙门的例子,估计只有明清的了,肯定是门朝南开。再早的,应该有保存两种情况的古迹,比如济南所存在的唐朝时期的村落章丘文祖。在文祖村落已发展成北有“玄帝阁”、南有“大仕阁”的城池,两阁门皆为錾子加工的精细青石所砌,拱券为大青砖。两阁门相隔七百多米,号称“二里长街”,是章丘南部最长的街道。在著名的“大仕阁”上层,分为两个庙宇,其中的观音菩萨坐北朝南,表现出近古的观念;而其中的文昌则坐南朝北,继承了远古的观念。此处的古迹保留了两种观念的存在,这也是盛唐时代的胸怀体现……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悬疑大师/文(原创)
中国处在北半球,一般房屋都是面向南方向阳,另外一个古代讲究面南而治。所以古代衙门基本是门朝南。古语有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的说法
明朝末年,为什么有人说北方军队作战的时候比较多?有何历史依据?
明末满清从万历年间开始叛乱后辽东明军就一直在和满清作战,到了崇祯年间陕西大灾流贼蜂起主要活动区域也在北方,一直到满清入关平定中原这几十年北方明军就没消停过。后来关宁军等辽东精锐还当了汉奸,为清朝扫平南明尽了犬马之劳。
因为明朝前期后中后期的主要威胁在北方,明朝有九边重镇,主要防备蒙古和东北少数民族。常年打仗也是正常,军队战斗力相比内地的卫所兵要高出不少。在军制逐渐败坏的后期,九镇是唯一有野战能力的集团军。军事资源也大部分像边镇倾斜,南方兵从倭寇进犯的时候就已经烂的不能打仗了(除了戚家军),再加上江南承平日久,没有大的仗要打,自然南方兵打仗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