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也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长城的修建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为了防备北方的游牧民族,事实也证明,相较于南方的蛮夷,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更具威胁力。如先秦时的狄人,汉朝时的匈奴,唐时回鹘,宋时契丹女真等等。至于为什么城墙修建的不高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决定的。众所周知,游牧民族最擅长的战术是运用骑兵的快速机动特点进行的游击骠掠而不善拔点攻坚。因此城墙没必要修的那么高。
二:长城的修建一般都是依托当地有利的,险峻的地形。而险峻的地形就如同当今的坦克作战一样,对当年大规模的骑兵有着巨大的限制作用。骑兵在不利的地势面前难以展开,自然其凶悍的战斗力就无法完美的发挥出来。
三: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借助险峻有利的地形可以防备游牧民族的铁蹄对中原王朝的袭扰,同样,险峻的地形并不利于建筑材料的运输。对于规格重量都不同于寻常的长城城砖来说,对当时的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建造条件都是相当严峻的挑战。
四:劳民伤财,容易激起民变。君不曾闻“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长城其实是用无数贫苦百姓的尸骨堆砌起来的八大奇迹之一。我们后人如今看到的是伟大壮丽,当时却是苦难压迫。基于此,王朝的统治者们为了不动摇帝国根基怕也都秉着够用即可的原则进行建造修缮。
长城是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工事,是古代高墙壁垒的城郭在军事工程上的运用。中国古代的帝王,修长城主要是抵御西域民族的军事侵犯,如匈奴、突厥等。这些都是游牧民族,作战几乎都离不开马匹,骑兵是他们的主要兵种。所以,修围墙防御他们的进攻是最有效的办法。而且防守方是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其自身的防护和攻击力都可得到最佳的提高。游牧民族作战的功夫基本都体现在骑术上,在一马平川的地段,其攻击力可以说是摧枯拉朽,所向无敌,但在高墙沟渠面前却是束手无策了。即使在两三尺高的障碍物面前,骑兵也得绕道而行,否则就只有打道回府了。所以,在数丈高的城墙面前,加上在守城者的刀枪、弓箭、滚木、巨石、烫油等的打击下,西域的骑士们只有退避三舍或鸣金收兵了。因为,讲究作战速度快捷的西域骑兵,一般不会配有笨重的攻城装备的,如云梯、掷石车等等。当然,用现代战争的眼光看,在轰炸机、重炮面前,这些城墙在瞬间都可能被炸成废墟,何况还有空降兵可直掏守军的后方,这种防御手段真的是作用很欠佳了。然而,它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军事作用却永远是不会被磨灭的。
《长城》女兵冲下去对战饕餮的行为难道不是在送死吗?
也并不是在送死,可能类似敢死队一样的存在,“敢死队”并不是“炮灰”他们有他独特的左右。
首先,战场诱饵
这只部队叫“鹤军”真是人如其名,且都是女性,因为女性身体轻灵活性大可战可退。那么具体战争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因为饕餮大军可利用自身搭成“尸梯”来爬上去占领城墙,这攻城的速度确实恐怖,而鹤军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用枪刺杀爬的比较高的饕餮,让尸梯倒塌,第二利用饕餮贪吃的习惯引诱爬尸梯的饕餮攻击自己巧妙躲避,弄塌尸梯,延缓攻城速度。
其次,战场精神
所谓战场就是士气,士气强则战斗强,而“鹤军”代表就是“敢于奉献,敢于牺牲,敢于战斗”的精神。尤其是对付像饕餮这样恐怖,前所未有,战斗力彪悍的怪物士气尤其重要,全军都在看着“鹤军”所有部队都看着她们,以她们为傲振奋全军,奋勇杀敌。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
最后,在配上一首“缘分是一道桥”就更完美了
从第一场战役可以看出,基本上长城有几道防线,火球和弓兵都属于远程防线,一部分饕餮攻到长城脚下的时候,需要阻止它们上墙。我原来也很疑惑,这根本没什么攻击力啊,但是投火药下去一来可能炸到墙基,而来火药耗损量可能比较大,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以冷兵器为主。
如果用彭于晏那一军的大剪刀,无差别攻击遗漏可能会比较多,还是比较适合能见度比较低的作战情况。饕餮的设定是需要射中其腋下之目,电影里可以看见一只饕餮身上经常会有很多支箭,投枪下去或者派一部分弓兵射箭效率可能都不高,鹤军的枪支这里可能就是作为能见度比较高的情况下,精确杀敌的方式。可能会觉得鹤军根本对付不了饕餮大军,其实远程防线已经歼灭或阻挡一部分了,鹤军这里只是另一道防线而已,说到底弓兵防线又能阻止多少饕餮呢?那么远的距离下射中腋下之目的几率有多高?用坠落的冲击力和精确攻击方式筑起另一道防线,正是鹤军的目的,说鹤军一点意义都没有的,我不赞同。按照鹤军的效率,大概一分钟之内能够完成一个来回,一个鹤军士兵也就相当于一个小型重弩,何况饕餮一直在移动,鹤军在下落的同时可以根据情况改变攻击目标和轨道,这种以命换命的方式虽然说不上多高明,但也绝不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