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好战真的必亡吗?

好战真的必亡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816 更新时间:2024/1/18 20:27:19

#原创#

好战真的必亡

纵观世界

多少列强

往往因好战

而耗尽国力

以至于引发动乱

最终失地亡国

罗马好战

攻城略地

将地中海收入其囊中

国力有限

贪婪无限

最终崩了

蒙古帝国豪横一时

居然占有数仟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犹不知足

临了国破家亡

老美看似强盛雄壮世界霸主

但已露出疲态

皆是其好战成性使然

二十年前

发兵攻打伊拉克与阿富汗

无形与有形的支出

合起合来居然高达二十多万亿美元

又遭遇疫魔的虐待

疫情蔓延

再耗费六万多亿美元

将美国多年积攒的家底掏空了

老美依然将造成这样不堪状态的原由

统统归究于他国

继续以武力威逼它国

有力出力

有钱出钱

来拯救美国

并不顾囊中羞涩

依然派遣美军

赴世界各地惹事生非

挑起战端

若老美继续玩弄拆东墙补西墙的行劲

继续穷兵黩武

继续莫名其妙地以武力干涉它国

野心超过其实力

那么美国尚存的一些元气

将全部消耗殆尽

到那时

故,老美将分崩离析

#上海常青教育凌远长著#

战争非常消耗人力物力,因为历代,所有国家征兵,征的都是青壮年。

给养的供应.更导致国家税务及人民的负担加重,久战后必导致国力衰竭,士兵的伤亡巨大也会导致许多家庭失去了劳动力及经济支柱,导致人民怨声载道,严重的会引起人民的反对,在经济不断的损失下,使得本来强盛的国家,变成负债累累。

为什么兵家以兵不血刃为上策,因为兵不血刃屈人之国,能减少了军费开支,避免士兵伤亡,利国又利民,但是这样的战例与机遇少之又少,很少具备实现此条件的战况。

美国在阿富汗花费了8万亿美元,如果不是美元为世界货币支撑着美国,美国的战争外债,早就导致通货严重的膨胀,民不聊生,国家安全也必会受到威胁。

所以说好战必亡,确实是不可争辩的真理。

“己巳之变”中若袁不进京勤王,直接攻打盛京,同时使用围魏救赵和围点打援,你认为明清之战的结果会如何?

袁崇焕直接打盛京没戏,关宁军依托城池还能和后金军一战,野战不行,而且这个方案政治上也不行。袁崇焕是明末一个充满争议的人,但是即使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袁崇焕击退后金军的几次战役,要么是守城战,要么就是依托城池和对方作战,不用担心对方抄后路,野战的话袁崇焕可真没把握。袁崇焕回援以后在蓟镇守在城里不敢阻挡后金军偷越,也是因为野战实在没把握。

野战尚且不行,长途奔袭攻击对方的城市难度就更大了。皇太极确实率了主力部队出战,但是留在盛京的部队单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不少。盛京的城墙也比较高大,袁崇焕要是想快速偷袭,肯定是以骑兵为主,步兵都不能太多,而重炮之类的更加没法带,攻城就很难。而一旦坚城难下,皇太极又率军从山海关反杀出来,袁崇焕的部队就无路可退了。

另外从政治角度来说,此时后金军时刻可以威胁北京,袁崇焕如果不去救援,而是去攻击盛京,这势必会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明末的朝堂之上,可没有同心协力对抗后金的想法,党争严重,袁崇焕这么干,势必会引起一堆人的攻击,到时候他不死在后金军手里,回来也是死路一条。

所以无论从军事角度还是政治角度,袁崇焕只能回师救援,而不可能去攻打盛京。

“已巳之变”发生在崇祯二年十月,是皇太极第一次做出绕过宁锦防线攻打明朝腹地的尝试,给明朝腹地造成了重大创伤,也增加了其入主中原,君临天下的雄心。由于这场战役是明末清初时期较为重要的一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其中一个论点就是题主题干上所写,如袁崇焕不支援京师,来个“围魏救赵”之策,则北京之围岂不是轻易可解,最早这个说法应该来源于《中国历代战争史》,附图如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清上卷》:设使袁崇焕能遣有力之将如祖大寿者,乘虚进袭沈阳,则明京畿之战必大为改观。这个方案,我曾经乍一看,哇!好有道理的样子!然后细品史书,唉!纯粹是纸上谈兵之论啊!

从政治角度上讲,袁崇焕不得不尽锐支援,这可是涉及到政治正确的问题,那时候清军迅猛突进,即将兵薄京师下,崇祯皇帝心急如焚,单独下诏袁崇焕率领辽东精锐紧急增援,“乃诏督师袁崇焕以兵入卫”,皇帝亲自下诏书请你袁崇焕过来支援,你敢不来,莫不是想脑袋提前搬家,还敢在辽东那块待着,信不信朝堂上那些言官们给你扣一顶“拥兵自重,不解君父之忧”的帽子,结合崇祯皇帝猜忌多疑的“巨婴型”性格,估计“诛九族”的罪名是免不了的,然后史书上再来“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你钉在耻辱柱上,所以,哪怕救皇帝的路上下刀子,哪怕袁崇焕必死,也一定得救,这事没得商量!

当然,我假设袁崇焕看了《孙子兵法》后,灵光一闪,决定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直扑沈阳,实行“围魏救赵”会怎么样呢?我敢说结果肯定比增援北京这个决策坏,而且如果这个方案真的执行,袁崇焕很有可能将成为一名战死辽东,提前成全他的忠烈之名。

在分析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孙膑的奇谋“围魏救赵”的成功条件。第一、孙膑就已经算准了魏国所有兵力尽向赵国国都邯郸,所谓“轻兵锐卒必竭于外”,本土实力极其空虚,有机可乘,才让齐军大胆向魏国进军。第二、赵军也够硬,面对强魏的全国兵力,硬是死守邯郸一年,魏军的实力被严重损耗,本来就是疲惫之师,猛然听到后院起火,紧急增援回国,反而齐军成了以逸待劳之师,一顿伏击,造就了齐国桂陵之战的最后胜利。所以,赵国这个第三方也很关键,大家可以想想,如果邯郸城两天就陷落了,围啥魏,救啥赵。只可惜,“已巳之变”那会“围魏救赵”两个条件对明朝来说都不具备。

首先,皇太极肯定考虑过老家的安全,关外的后金并不是尽锐而出,而是保留了强大的实力。这和尽锐而出的魏国不一样,所以在已巳之变重“围魏救赵”的一个前提条件直接可以否定。为了证明我不是空口说白话,以下我将重点分析“已巳之变”清军大致投入了多少兵力。

对于这个问题各家史书也不是很一致,最夸张的就是《明史》了,上面尽然提到,清军此次兵力竟然投入了“数十万”,这个数字就太夸张了,有吹牛的嫌疑。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

最为人熟知并且引用的说法倒是来自于《圣武记》,魏源谓清军入关兵力有10余万,从题主问题下的陈述来看,这也是题主所深信的数据。

《圣武记卷一开国龙兴记三》:天聪三年冬,大举伐明,以蒙古兵为向导,兵十余万,分道深入。

但是,我查阅《满文老档》时,却发现不同于这两种史料的说法,由于《满文老档》是原始档案,应该比上面两种史料可信多了。

《满文老档》天聪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二十三日,汗御殿,集诸贝勒大臣众民等宣谕曰:“前我出兵时,每牛录甲兵,或二十人,或十五人,毁明坚固边墙而入。”

就是说此次参与入关作战的后金军每牛录只派出了15至20人,以努尔哈赤建立的231个牛录计算(天聪初年皇太极估计还未改动牛录建制),这就有4620人,再加上此次皇太极亲自出马,最精锐的巴牙喇护军营很可能全员出动,大约为2000多人,以此算之,八旗军大约出动了6620多人。当然,编制内的八旗军往往带奴仆参战,起到了后备兵的作用,“如军卒家有奴四、五人,皆争偕赴,专为抢掠财物故也”,以此推算真正的后金军大约为26480多人,我的判断也得到《山中闻见录》的印证,上面对后金军的人数记载也是20000余人。

《山中闻见录建州》:十月戊寅,四王子以二万骑入大安口,束不的为向导,三十六家并从之。

此次,依附后金的蒙古部落也悉数出动,有科尔沁部、扎鲁特部、巴林部、奈曼部、敖汉部、喀喇沁部,由于在天聪三年,归附于后金的蒙古部落还未被正式清查户口,编订牛录,皇太极仅仅以军令形式约束,所以具体人数不得而知,看来也只能靠推测了。

根据皇太极于天聪三年三月颁布的军令来看(已巳之变亦发生在天聪三年,所以可以参考),一旦有战事,“凡管旗事务诸贝勒,率七十以下,十三以上俱从征”,可以想知参与已巳之变的就是军令规定的这个年龄段的蒙古男性,由于只有载于《满文老档》的天聪九年的户口档案,我也只能大致算一下。

扎鲁特部:6834户。奈曼部:1210户。敖汉部:1300户。巴林部880户,科尔沁部12580户(科尔沁在古勒山战役就出动10000兵马,此次出兵应该有10000人),共计22804户。以一户一个壮丁计算。大概就有22804人,至于喀喇沁部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壮丁在天聪九年已有数据,为5216人。六部能参战的兵力最多为28000多人。

《皇朝藩部要略内蒙古要略一》:喀喇沁部长布苏布地子古噜思奇布,领五千二百十六人为一旗。

在史书中还有裹挟平民的记录,如“满桂合四营进战,炮击杀者千余,皆我降民之剃发者”,这个数据就不能统计了。

所以,八旗军+奴仆+蒙古兵+被裹挟之民众应该只有5~6万人,根本没有10余万人这么多,尤其是真正的满八旗并未全员出动,大部分还留在后金腹地,由阿敏和德格类主持沈阳防务,袁崇焕的辽东精锐不过2万余人,如果攻打沈阳,皇太极知道消息后一旦回军,那就是前有坚城,后有追兵的死局,东北平原一马平川,八旗正可发挥驰突的优势项目,前去攻打沈阳的辽东军必然凶多吉少。

其次,关内的明军,尤其是京畿一带的明军和辽东军的战斗力比起来,如天地之别,根本无法承担“赵军”这个角色给后金以重大消耗,大部分承担北京周边防务的明军面对八旗军别说野战,就连守城的勇气都没有。

《明季北略卷五》:北兵(后金军)所向,有兵未至而城先空者,良乡、滦州、香河、固湾、张湾也;有城先空而兵不入者,霸州、三屯也;有先降数日而兵始至者,玉田、迁安也;有兵将先降而守臣不知者,遵化、永平也;有虚张声势而兵不敢犯者,昌平、涿州也;有受降旗,兵过而不取者,顺义也;有兵留而不攻、迹在若守若顺之间者,房山也;有兵只而顺、兵去而守以援兵至而免者,乐亭、抚宁也,总由人心不固如此。

京师附近的明军战斗力实在是过于坑爹,这个情况很多人是非常清楚的,这一点就连崇祯本人都不糊涂,保命时刻心如明镜,“诏各省直巡抚勤王,京营兵皆未历战阵,乃诏督师袁崇焕以兵入卫”,一帮战五渣守着皇帝谁能放心,如果辽东军不支援北京往沈阳去,能不能打下沈阳不好说,恐怕打着打着崇祯皇帝可能就要大概率“烧头七”了。

所以,赵率教听说后金入口,急忙点起5000精兵紧急支援遵化,三昼夜狂奔350里,结果一着急就中了后金的埋伏身亡。袁崇焕六天行军500里堵截后金于蓟州,就是因为对京师周边的明军战斗力太了解了,如果不及时支援,那崇祯皇帝真的很有可能要提前殉国了,所以才那么急!至于打沈阳那是想都没想过啊!

所以,在“已巳之变”进行“围魏救赵”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操作性。

引用文献:《清太宗实录》、《满文老档》、《山中闻见录》、《明史》、《圣武记》、《中国历代战争史》、《明季北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建州闻见录》、《皇朝藩部要略》、《资治通鉴》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一战英国王牌飞行员有哪些英勇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英国飞行员道格拉斯巴德,21岁时因飞行事故双足被截肢。二战爆发后他坚决请战,以伤残之躯重上蓝天,共击落敌机23架,成为享誉二战天空的“无脚飞将军”。后来,他虽被击落陷入敌营,却受到了德国王牌飞行员伽兰德上宾般的礼遇。1945年,巴德作为英雄回到祖国后,专门去监狱探视被囚禁的战俘伽兰德。同一蓝天下敌对

  • 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为何开战?居然只是因为两个小姑凉抢桑叶?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么一个离奇故事。大演小拍了部影《我不是潘金》,基本故事就是,本一件芝麻小事,因上上下下的不任,果成了一件西瓜大的大事。哲上好像叫“蝴蝶效”还是什么来着。楚的少女因做游了,方家子也干了仗,楚少女的家把的家了。人也很烈性,上,把楚少女全家了。楚的君主大怒,人竟敢擅自我的民,也太目中人

  • 作为二战最为悲壮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多惨烈?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没有之一1942年,德军在全面进攻受挫后,改变战术,转为重点进攻。1942年7月,德国军队投入精兵百万对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察里津(战后改名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斯大林格勒对于苏联的军工生产非常重要,为了守住自己的工业中心,苏联方面也背水一战,投入重兵死守。战斗

  •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合肥之战,800人能战胜10万人?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应答:这问题简单啊,张辽是谁,曹操五子良将之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通排兵布阵,放眼三国是一位不可多得统军将领,为将者并非逞匹夫之勇就是良将,往往这类型人都是被人割了脑袋时才明白,智慧才是决定战争胜利之本,八百人胜(十万)吴军这是什么概念,张辽威震道遥津流传至今而传为佳话,细细分析一下张辽是怎么办到的

  • 八国联军如何摧毁了清朝的金融业?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专业了点,[汗]借车!八国联军时,正是欧美白银危机时,白银贬值,美国等国由银本位向金本位转换。美国作为最大产银国,为转移危机,使白银大量向中国流入,既使清朝白银贬值,又控制了清朝金融业。[思考]可能是这样吧?在列强到来之前,清政府哪来的金融业?金融业是指银行及与其相关的经济产业。中国人第一家银行是光

  •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5次大规模战争并列举其中5场著名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等。2、第二次世界大战:偷袭珍珠港、斯大林格勒会战、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战、柏林会战等。3、七次反法同盟大战:土伦战役、艾劳会战、滑铁卢战役等4、元朝西征:撒马尔干大战、“黄祸”之征、旭烈兀西南亚之征5、秦朝统一:函谷关之战、长平之

  • 古人打仗,前排士兵明知有危险,为何没人胆怯?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最近有网友私信璐璐,在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垒,位于第一排的士兵肯定就是死亡率最高的吧?但是为什么每次打仗都会有士兵冲在最前面呢?是因为士兵不怕死呢,还是另有其它一些激励措施,今天璐璐就来跟大家聊聊。那么古代究竟是怎么打仗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基本上可以分为:战、守、攻三类。战就是双方拉开阵势在开阔地带野

  • 古代的冰怎么弄的?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题目是在提问:古人为什么能够在炎炎夏日里,在没有冰箱冷藏或冷冻的情况下,享用到只有冬季才能有的冰块吧?据说,古人是在冬季将河里冻结的干净的冰用“冰锯”切割下来,然后用蜂蜜涂抹在冰块的四周,再用一层又一层的厚被子将冰块包起来,起到防止融化的作用。然后再将一块又一块的经过特殊处理的冰块放到深深的地窖里面

  • 阿富汗战争,美国得到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OK,阿富汗战争,美国的根本目的是遏制中国。其战略意义是在中国的西大门有驻军,美国借阿富汗战争,在中亚一些国家设置了军事基地。阿富汗塔利班执政期间和中国关系不错。因为,中国的对外政策上是不干涉别国内政,不管塔利班好于不好,从战略意义上看,塔利班执政保证了中国西部边界安全。如果,美国就是为了消灭阿富汗

  • 古代最大一次的海战是哪个海战?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最大的海战世界上古代最大的海战是1571年10月7日勒潘托海战(勒播托湾,即现在希腊的科林思湾)。这次海战在土耳其和联盟集团(西班牙、威尼斯、罗马天主教徒)之间进行。土耳其方面的总指挥是阿里帕夏。联盟集团方面是奥地利的唐约翰(他是西班牙的异母兄弟)。双方参战的兵力是:土耳其方面,各型帆桨战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