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李秀成和陈玉成关系的变化,不免感叹:好环境让人变好,坏环境让人变坏。
早年同乡好友二人来自同一乡同一村。李秀成说他与陈玉成早年就是至交,到太平天国后,更是“格宜深友”。
如果不是出自《李秀成自述》,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陈玉成参加起义时15岁,李秀成参加起义时28岁,一个是初中生,一个是职场老油条,这两位成为好友,想来都十分奇特。
老友,常常在一起打江山时成为彼此的依靠。
如果李秀成没有乱说的话,那合理的推测是,两位好友间,李秀成应该是“长兄”。
分别升起的两颗将星参加太平军后,两位都由底层混起。
不管是屡建战功的陈玉成,还是在建设中任劳任怨的李秀成,都得到了太平军高层的认可,是当时提升速度最快的青年将领。
早期太平军军令严整、赏罚分明,极利于能人脱颖而出。到天京事变前,两位都在“五丞相”之列。
在他们击破江北大营后,曾联名反映:部队疲劳不堪,希望先休整再打江南大营。结果,被杨秀清一顿呵斥,严令之下,坚决作战,打破江南大营。
可见,在天京事变前,他们在杨秀清的威严下大气不敢出。执行层的他们,彼此是纯粹的“战友”关系,要说争权夺利,还没够资格。
珠联璧合的双子星天京事变,王杀王,诸王手拉手去找天父天兄了,陈玉成、李秀成顶了上来。
石达开出走后,为了应付新局面,陈玉成被任命为正掌率,李秀成被任命为副掌率,一起支撑残局。
大战三河镇,陈玉成与李续宾焦灼之际遇,闻讯而来的李秀成杀入后路,双子星携手完成了太平军历史上少有的歼灭战。
破江北大营,二将又密切配合,一举取胜。
不过,珠联璧合的背后,是“他(陈玉成)名已显,我(李秀成)名未成”。
一方面,由于石达开精锐多交给了陈玉成,使陈玉成兵马、地盘都有绝对的优势。
另一方面,李秀成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洪秀全的信任。在石达开出走后,李秀成上书洪秀全,要求召回石达开,废安、福二王,惹恼了洪秀全。而他和李昭寿眉来眼去,也让洪秀全生疑,又是要李秀成交人质,又是断绝李秀成回天京退路,李秀成几乎弹尽粮绝,勉强支撑,至于争权夺利的奢望,是不敢生的。
在石达开出走后,陈玉成连是否跟随石达开出走都和李秀成商量,可见,这个阶段,两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确实是好友!裂痕三河镇大捷后,洪秀全重建“五军主将制”,以蒙得恩为中军主将,节制各军。
这个调整,是事实上剥夺石达开“通军主将”的权力。但同时,也使得各军的利益开始分化。
因为,无论是蒙得恩,还是后来的杨辅清,他们都不是当年的杨秀清,中军主将表面上有节制各军之权,却都不具备统领各军的威望。
因此,由于中央系统的瘫痪,各军作战主要依赖自身地盘的粮秣赋税,彼此利益分化,争地盘的行为层出不穷。
留学生之父的容闳曾经提出若干改革建议,但天王要等诸将返回时一起商议,容闳看出门道,失望而走!陈玉成和李秀成之间第一次明显的不合,就来自这种地盘争夺。
当时,杨辅清与韦俊相攻,韦俊被迫移军,但遭到了陈玉成的拦截,双方在和州干了起来。和州,正是李秀成的地盘,李秀成的部队也二话不说,一起干了起来:帮助韦俊打陈玉成!
对于这次内斗,人们一直在争论李秀成军的参战是否来自李秀成的命令。
小编以为,那不重要,即便没有李秀成的命令,李秀成军的参与也是必然!你陈玉成打韦俊打到李秀成的地盘上来了,难道李秀成的部队就旁观不管吗?
此事,反映的是太平军各部的割据化。
既然陈玉成和李秀成都割据化了,其最终的分裂也是必然的了。
五军主将制设立后的主将会议通常由李秀成发起。李秀成事实上的影响力开始超过陈玉成。竞争利益冲突的发生,多始于新地盘的争夺。
在太平军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后,太平军作出决策:攻略苏浙。
大家都知道,李秀成经营苏浙,可是,事实上,陈玉成为了抢夺苏浙,也是卯足了劲的。
1860年6月20日,湘军攻克枞阳,开始围困安庆。8月8日,陈玉成军还在攻杭州府!9月26日,陈玉成才会合捻军,开始解围安庆!
安庆,是陈玉成的主要基地,陈玉成居然在安庆遭遇围困3个月后才开始回援,可见,陈玉成对“经略苏浙”的积极性一点不比李秀成低!
有一点很奇怪的是,在苏浙期间,陈玉成部存在严重的掠民行为。这让人十分困惑,因为在安徽,陈玉成轻徭薄赋,治理得还算不错。小编以为:不排除李秀成部故意使坏的可能。
因为,李秀成一直想方设法把陈玉成挤出去。
他们多次发布告示,告诉大家要小心英王所部,他们军级败坏,提醒大家注意财产安全。使得很多英王即将通知区域的富商、百姓纷纷进入李秀成地盘。
在苏南期间,两部之间的内讧、械斗不断。
更有甚者,陈玉成回救安庆后,李秀成干脆把陈玉成部赶出了常熟等地,彻底“独占”苏浙。
滑头仗安庆被围后,陈玉成感独力难支,希望李秀成前往援助。但李秀成却让陈坤书回信,说苏南刚平定,形势危急,兄弟走不开呀!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1、陈李之间的沟通已经要通过中间人陈坤书了!到后来陈玉成被困庐州期间,也始终与陈坤书等人书信往来求救,没有直接找过李秀成,可见两人私交!
2、专业的合作关系,已经被各怀利益的私心所取代,安庆是你陈玉成的,不关我事!
最后,还得洪天王百忙之中亲自出面,才邀请二人配合,定下围魏救赵之策。
可是,李秀成的这次围魏救赵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滑头仗!他一路招兵买马,军力扩充,就是没有怎么和清军交战,也没有全力赶赴武昌。
更离奇的是:李秀成居然托汉口的巴夏礼给陈玉成带信!难道当时李秀成和陈玉成之间已经彻底失联了吗?
对于安庆解围战,很多朋友说李秀成尽了力,损失惨重云云。
可是这个观点连他们的对手曾国藩及李秀成本人都不认同!在李秀成被俘后,曾国藩幕僚赵烈文专门与李秀成讨论过这一问题。
“当初陈玉成大战安庆,为什么你们都不去救,只有杨辅清去救了?”赵烈文都很诧异!
“因为我们离得远,杨辅清近,就去救了。”被俘后一向回答中肯的李秀成开始耍滑头了。
“可是你曾经已经很近了呀,为什么遇到鲍超就退了呢?”顶级幕僚可不好忽悠。
“因为我没兵。”心虚的李秀成开始瞎掰了。
“到处都是你的兵,你怎么会没兵呢?”赵显然受不了这种愚弄!
“当时苏州已经攻占,杭州还没占领,如同鸟儿少了个翅膀。”李秀成一语道破动机!
安庆、天京的门户,这场保卫战对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具有决定性意义,常年奋战在一线的李秀成是不会不了解的。
既然是生死之战,无论李秀成、陈玉成都应该决死一战,而不仅仅是委派部分部队来救援。如果说最先回去打杭州,还险些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的话(清朝曾严令曾国藩撤安庆之围救援杭州,被曾国藩拒绝),那在攻破杭州,调动湘军未果,而陈玉成明显不支的情况下,依然大举东进,不顾大局!
走投无路的陈玉成陈玉成最后是被苗沛霖出卖的,可是,苗沛霖早已经投降了清朝,陈玉成与捻军兄弟长期联合作战,即使不确实消息,也是绝对知道苗靠不住的。
最终前去找苗,也实在是因为陈、李不合!
陈玉成在困守庐州时,并非没有退路!过了巢湖,就是李秀成的地盘了!而当时围攻庐州的清军兵力并不强,李秀成是绝对能救的。即便不能击败清军,但坚守巢湖,接应陈玉成还是有极大把握的!
而陈玉成自始至终没找过李秀成,依然找陈坤书,甚至不惜在信中连叫陈坤书叔叔!遗憾的是,此时的陈坤书已经起不到沟通桥梁的作用了,他自己已经和李秀成闹翻了,因此,陈坤书只得自己来救,最终兵少无果。
陈玉成就义后,李秀成哀叹“我无助矣!”他深知此时他已独力难支了!可是,他原本有能力救援陈玉成。
总的来说,陈、李二人的分裂,有二人本身的问题,但根本的,在洪秀全的机制。
陈玉成少年得志,人际关系处理上是有一些问题,他与李秀成、李世贤、洪仁等人关系都不好。可是,一个二十来岁的人,处理不好复杂的利益关系很正常!这样的人,就需要搭档帮他处理关系,一起配合!曾经的李秀成,曾经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李秀成善于安抚人心、建设政治。可是,他长期被小自已一轮的“小弟”压了一头,无论名利地位,还是地盘实力都长期不如陈玉成,逮住机会想要好好经营,不愿再无端被陈玉成调动,这也是人之常情。
遗憾的是,洪秀全作为最高管理层,不但没有帮助这些兄弟扬长避短,加强配合,还人为制造混乱!
“五军主将制”重建,并委托无权威者担任中军主将,无非是制止重新出现功高震主的军事领导人。塑造了各将领之间的平衡关系,却打破了曾经团结奋战的集体。使各主将形同藩镇,由战友而为对手!
自己本事不济,不能亲自带领团队进步,却又好玩弄平衡权术,洪天王亲手把一个个亲密战友集体撕裂成了一盘散沙,最终兵败!
好制度使坏人变好,坏制度让好人变坏!
陈李悲剧,到今天依然在不断上演!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五大天王死的死,走的走,偌大的天京城里就只有天王洪秀全坐镇了。
然而,洪秀全历来都是全民精神领袖,不参与军政管理,且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元气大伤,正需要人才补充。
陈玉成和李秀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洪秀全封为“英王”和“忠王”的。
说起来,陈玉成和李秀成二人都是广西藤县大黎里西岸村人。
据《李秀成自述》中记载:“至陈玉成在家,与其至好,上下屋之不远,旧日深交,来在天朝,格宜深友。”
可见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关系既是同乡,又是同僚,因此两人关系亲厚更与别人不同。
不光如此,在多次与清军交战中,陈玉成和李秀成互相配合,打了不少漂亮仗,因此他二人又被称为太平天国后期名将双子星。
然而,陈玉成死战时,李秀成却袖手旁观,最终导致陈玉成兵败身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英王陈玉成剧照)先说陈玉成。
陈玉成本名陈丕成,早在年幼时便父母双亡,和叔父陈承相依为命。
后跟随陈承加入洪秀全创建的“拜上帝会”,并于1951年参加了金田起义。
当时来投洪秀全的信众,大多都是一家老小。所以洪秀全为了便于管理,便将队伍分为“男营”,“女营”和“童子军”。
陈丕成15岁,还未成年,于是被编入童子军中。
不过,陈丕成有勇有谋,在童子军中表现非凡,因此很快就做了童子军首领。
太平天国建立后,陈丕成的叔父陈承因功累迁至天官正丞相。
陈丕成在陈承的照顾下,负责粮草工作。
当然,陈丕成绝不是个只能倚仗叔父照料的草包。
1854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时,由于清军顽抗,久攻不下,陈丕成竟“天兵缒城而上,以致官兵溃散,遂陷鄂省”。
立下大功的陈丕成得封仅次于丞相的殿右三十检点,此时他才17岁。
此后,在西征战场上,陈丕成凭着他高超的武艺和过人的谋略,不断取得战绩,因此名声大振,而他也凭战功得封冬宫丞相。
洪秀全感叹他忠勇可嘉,于是赐名“陈玉成”。
(李秀成剧照)李秀成比陈玉成大13岁,都是贫苦农民出身,早年李秀成在村塾帮忙时,识了些字,不过这并不能改变贫困的现状,所以在洪秀全建立教派后,他及全家也都加入了拜上帝会。
自金田起义始,李秀成便随太平军东征西战,出征必是身先士卒,所以在建都天京后,李秀成被杨秀清亲自提拔为右四军帅,此后由于西征有功,又累迁为地官副丞相。
镇江之围,是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双人秀。
当时,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及清将托明阿率军2万围困镇江。
镇江历来是漕粮运输的中转站,也是战略重地,所以陈玉成及李玉成等太平天国将领在燕王秦日纲的率领下,准备与清军血战到底。
但清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一边把镇江重重围住,一边又分兵堵截前来支援的太平军。
本来,太平军诸将计划把清军包饺子,但清军防守得如此严密,根本不可能把信息传达到城中去,同时也不知道城中情况如何。
就在一筹莫展时,陈玉成年轻气盛,主动提出由他冲破清军重围,进城传递消息。
陈玉成自驾一叶小舟,在李玉成等人的掩护下,一路拼杀,成功进入镇江,传达了消息,成功地发起了内外夹击。
李秀成见清军顽抗,于是率精锐队伍一支,夜袭清军大营,而陈玉成也自城中率军杀出,清军腹背受敌,厮杀不过,只得率领残军撤退。
随后,陈玉成和李秀成又乘胜追击,连破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又解除了长达3年之久的天京之围。
(太平军与清军作战场景)陈玉成和李秀成不光配合作战打得漂亮,还在互相帮助上很有风范。
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不光缺兵少将,而且力量薄弱,于是清军趁机向太平天国发动反攻。
李秀成驻守的桐城,由于兵力薄弱,很快遭到清军包围。就在危急时刻,陈玉成率军解围,和李秀成再次打了一个内外夹击战,桐城之困因此化险为夷。
此一役后,李秀成盛赞陈玉成公而忘私,先人后己。两人关系愈发亲厚,在战场上更是配合得非常默契。因此很快他们在太平天国后期诸将中脱颖而出,成为太平天国的新希望。
然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两人在后期作战中却貌离神合,李秀成更是消极怠战,最终导致陈玉成战败身亡。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改变,还是和洪秀全有莫大的关系。
自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出现了“朝中无人,军中无将”的局面,洪秀全一方面不愿意再发生大权旁落的情况,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太平军中提拔新的将领来再造太平天国辉煌,所以他干脆恢复了五军主将制度。
其中陈玉成被封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韦俊为右军主将,而杨辅清为中军主将。
这几个人堪称太平天国少壮派中的领军人物,其中又以韦俊名气最盛,然而由于他是北王韦昌辉的弟弟,因此在天京事变后,他在军中的威望也随之大跌,遭到大家排挤。
而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曾追随过翼王石达开征战。但石达开出走时,他们不仅没有追随,反而都不约而同地站到了洪秀全一边,这让洪秀全大为高兴。
因此,陈玉成和李秀成便成了洪秀全最为器重的两名将领。
但是,洪秀全的安排,却导致了陈玉成和李秀成的矛盾。
(洪秀全剧照)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洪秀全在太平天国中一直只以精神领袖存在,他不主理军政事务。所以五军主将制恢复后,陈玉成等人便形成了五路军阀。他们割据一方,税收及地方事务等皆由他们自己决定。
不光如此,在三河镇大捷后,陈玉成和李秀成都立有大功,但是洪秀全却把功劳都算在陈玉成的身上,封他为“英王”。而李秀成不光没得到封赏,还被多疑的洪秀全猜忌,导致他的军队被封锁了20余天,这让李秀成黯然不已。
偏偏李秀成的部下李昭寿率队伍投降了清军,并给他写信劝降。
洪秀全得知后,大惊失色,这才下诏封李秀成为“忠王”。并赐书“万古忠义”,以此既达到了拉拢他的目的,又旁敲侧击起到了告诫的作用。
自二人皆被封王后,李秀成再也不愿屈居于陈玉成之后。所以当陈玉城西征出现危机时,数次向陈玉成求援,李秀成不但不率兵解困,还袖手旁观,企图通过清军消耗陈玉成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只能孤军作战,所谓一将难敌四手,陈玉成很快陷入绝境,最终被叛徒出卖,为清军斩杀。
尽管清军除掉了陈玉成,李秀成在太平天国中终于少了实力最强的竞争对手。不过,由于安庆等重要战略之地失陷,天京再次被清军合围。
这次,没有内外夹击的对手,李秀成唯有苦战。然而大势已去,清军很快破城,太平天国随之灭亡,而李秀成也做了清军俘虏。
曾经的一对好兄弟,最终先后惨死于清军刀下。
(参考资料:《劫余灰录》《李秀成供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