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有的时候明明打了胜仗,实际上却败了,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战役吗?

有的时候明明打了胜仗,实际上却败了,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战役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09 更新时间:2024/1/17 12:04:09

这里就要说到解放军一个让毛泽东非常生气的胜仗了。

1948年12月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解放密云,全歼敌军军1个师8000余人,又赢得一次大捷。

但是,当解放军胜利的消息传到西柏坡后,毛泽东却气得在雪地里走了好几圈,并严厉批评前线将领。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解放军打了胜仗,毛泽东还如此生气呢?

毛泽东在西柏坡

01、辽沈战役当时光来到1948年,解放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此时,解放军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1948年9月12日,林彪率70万东北野战军发起对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地区内的卫立煌所部55万军队最后的决战。

这就是著名的辽沈战役。

10月15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

10月21日,长春解放。

10月28日,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的新1军和新6军在内的国民党西进兵团5个军12个师共10万余人,被歼灭,司令官廖耀湘被俘,辽沈战役大局已定。

11月2日,东北最大的核心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守军13万余人全部被歼,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东北野战军鏖战52天,歼灭敌军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整师及地方部队计47.2万人,顺利解放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

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华北军区各解放军也进展顺利,连战连捷。

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

此时解放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爆发时的120余万人上升到300万人,国民党军总兵力则由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

解放军无论数量还是斗志,抑或是战斗素质,都要高于国民党军队。

解放战争形势被逆转(彻底逆转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

接下来,东北野战军就要入关,解放华北,拿下驻守平津一带的傅作义部队。

傅作义

02、进退失据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是国民党名将,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剿总司令。

但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他出身晋绥军,原是阎锡山的部将,抗日战争后期脱离阎锡山控制,以绥远为大本营,成为一个新的军阀。

傅作义就任华北“剿总”司令后,除驻守归绥的一个军和驻守大同的一个师外,在华北还4个兵团、12个军50多万人。

但这些部队中,40%属于傅作义嫡系部队、60%属于蒋介石嫡系部队,双方面和心不和,并不能同心协力。

辽沈战役一结束,傅作义知道大事不妙,此时他接连遭到解放军的沉重打击,又失去南北两面依托,处于孤立无援状态。

部队士气极其低落、上至军官,下至普通士兵,惶惶不可终日。

傅作义深知华北已经成为险地。

但是,傅作义明知如此,却弄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阵型。

他将部队沿着北宁铁路和平绥铁路,分驻在东起滦县、西迄张家口的500多公里狭长地带上,摆成东西向的一字长蛇阵:

其中蒋介石嫡系部队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放在北平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摆在了东南方向;

而自己的嫡系部队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北平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摆在了西北向。

这个阵型看着挺威风,实际上漏洞百出,解放军随处都可以突破。

傅作义打了一辈子仗,不是泛泛之辈,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阵型就跟纸糊似的,一捅就破,可他还是这么做了。

因为,他有自己的打算。现在形势很明显,东北野战军随时有可能南下,一旦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联手,自己绝对不是对手。

守是守不住的,那就只有逃,怎么逃?往哪逃?

傅作义很想逃回自己的大本营绥远,但是绥远经济落后,地盘小,不利于扩充实力和长期坚守,而且底下蒋介石嫡系部队不会跟他一起去绥远,因此不能轻易逃回绥远;

如果逃到南方,以蒋介石吃人不吐骨头的性子,自己很有可能被吞并,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南逃。

最好还是暂守平津,再作打算。

傅作义很纠结,蒋介石更纠结。

华北部队已经成为他最后一支可机动使用的兵力,他很想让这支部队放弃华北,南下稳固中原,从理智上说,这是最符合他当前形势的选择。

可是,蒋介石又觉得自己在中原还可以放手一搏。

况且一旦轻易丢弃华北,解放军和华北和东北连成一线,中原压力更大。

加上他认为东北野战军刚结束完辽沈战役,应该还需要经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时间,眼下一时半会很难入关,以傅作义在华北的实力,应该可以周旋一二。

再说一旦事有不济,还可以利用海军南撤。

这样一想,他就干脆让傅作义驻守平津,以阻挡和牵制解放军南下,为巩固长江防线争取时间。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蒋介石和傅作义达成共识,平津还是要守的。

但也不能死守,死守就是死路一条。

于是,傅作义的部队在华北是处于一种欲逃不逃,欲守不守,进退失据,上下两难的境地。

这就是傅作义摆出怪异的长蛇阵的原因,摆阵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逃跑方便,也是平津战役的战前形势!

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蒋介石和傅作义万万没有想到,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念之间的犹豫,导致华北军队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03、毛泽东的部署蒋介石和傅作义的心思,毛泽东看得很准。

毛泽东知道,北平和天津已经指日可克,解放军真要硬打傅作义守不住。

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解放以北平、天津为核心的华北,而是不能让他们逃跑。因为不管他们跑到哪里,对解放军迅速解放全国都是不利的。

因此,平津战役的关键,不在于如何解放华北,而在于如何把敌人留在华北,然后聚歼之。

毛泽东在西柏坡

于是,毛泽东下令:

第一,华北军区第1兵团(司令员徐向前)停止攻打太原;

第二,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从归绥撤围,稳定傅作义,不使早日西逃;

第三,利用蒋介石、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祝捷庆功、练兵开会及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沈阳活动的消息,以迷惑、麻痹敌人。

第一阶段部署完毕后,又作出下列命令:

第一,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首先包围张家口,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绥远的道路,同时吸引傅作义派兵西援,分散敌人力量;

第二,命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出击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隔断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争取时间;

第三,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在开进中夜行晓宿,隐蔽入关,迅速隔断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间的联系,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道路,以便尔后逐次加以围歼。

这就是,毛泽东战前部署。

04、先遣兵团在毛泽东的部署中,有一点是很出乎蒋介石和傅作义的预料的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

就在蒋介石和傅作义以为东北野战军需要时间休整才能入关时。

东北野战军军第四纵队(即41军,军长吴克华)和第十一纵队(即第48军,军长贺晋年)共10万余人3个独立师和骑兵师,在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下组成先遣兵团,在东北野战军还未出动前率先秘密入关。由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

他们的任务是截断平张线,把敌人的“一字长蛇阵”割开,同时配合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兵团消灭傅作义的王牌军第35军。

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

程子华

程子华可不是一般人啊,他是身经百战的骁将。

黄埔军校六期生(他考入的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编入红4师,

1930年至1934年,历任红8军2纵队司令员、红35军307团团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3师师长、红5军团14师师长等职;

1934年10月,程子华任红25军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程子华率领红25军创造了一个奇迹!

红25军是唯一一支长征结束时兵力多于出发时的部队,也是长征部队中唯一一支开辟新根据地(鄂豫陕根据地)的部队。

1935年9月16日,红25军与红26军、红27军在延川会师后,三军合编为红15军团,程子华任政委(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抗战期间程子华任冀中军区政委兼八路军3纵政委,后代理晋察冀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

解放战争期间,东北野战军成立后,程子华任第2兵团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

程子华是东北野战军最早成立的两个兵团司令员之一!

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在攻打锦州时,就是程子华率部坚守塔山六天六夜,赢得塔山狙击战的胜利,才奠定锦州战役乃至整个辽沈战役的胜利基础。

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出色的军事指挥员。

东北野战军能让他率领部队率先入关,本身就是对他的信任和认可。

平津战役

05、密云之战程子华率军入关后,马上命第11纵队横越平古路、直插平绥线,切断敌人退路。

平绥线是傅作义的一条重要交通线,通过这条铁路,傅作义在必要时即可由此退入他的大本营绥远。

而在平绥线线上有一重要据点,那就是密云县(即今北京密云区)!

密云位于北平东北,潮河和白河汇流的三角地带。

从地理位置看,密云既可以从侧翼威胁着东北野战军主力向北平附近开进,又可以阻止东北野战军从东越过平古路向西攻取平绥线。

密云已经成为11纵队西进平绥路的一个障碍。

为了不影响切断平绥线的主要任务,程子华开始作出夺取密云的部署。

1948年12月2日,11纵队31师师长欧致富(后改编为142师师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亲自带领该师各团团长以及作战科、侦察科同志化妆到密云东北面的一座高山上观察地形。

这时,得知城内只有一个保安团的兵力,加上伪警察才一两千人。

于是,程子华便下了攻取密云的决心。根据敌情,命令31师首先奔袭城东的潮河桥,然后由东、北两面包围密云;

命令32师师长李光辉(后改编为143师师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袭城南之潮河桥;

33师师长周仁杰(后改编为144师师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密云西南占领阵地,并向怀柔、昌平之敌实施警戒,掩护31师攻城。

欧致富

实际上,这次侦察有误,密云城内有三个团和两个大队。

但是,不要紧,密云城内敌人再多,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12月3日,11纵队开始扫清外围据点;

12月5日8时,11纵队开始对密云城发起总攻,当晚22时,密云全部解放。

密云之战,光城内就歼灭敌人5307人,其中毙敌948人,俘虏4359人,算上其他,总计一个师8000余人。

但是由于侦察失误,11纵队伤亡1143人。

虽说如此,但密云之战也是一个大胜利,打开了北平的北大门,先遣兵团赢得入关第一个大胜仗。

06、似胜实败站在先遣兵团的角度上看,无论怎么算,密云之战都是一场大捷。

然而,当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得知消息后,气得他在雪地里由了好几圈,并发电报严厉批评程子华。

毛泽东为何会在先遣兵团取得大捷的情况下,雷霆震怒呢?

因为先遣兵团的胜利,对于整个平津战役来说是一个败笔!

前面讲了,整个平津战役,毛泽东根本不担心拿不下北平,他担心的是华北敌人会逃跑。

攻克密云后,就打草惊蛇了,敌人很可能会西逃或南逃。

象棋里有一句术语,死子不急吃,密云乃至整个北平就是这颗死子!

先遣兵团这一着急吃,就吓坏了敌人。

当傅作义得知密云失守后,急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返;令第104军主力及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令第94军及第92、第62军由杨村、崔黄口、芦台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

傅作义这几个部队中,以35军最为关键。

傅作义

35军是傅作义的发家部队,从1931年一直到1944年,前后13年的时间里,傅作义无论有多少职务,他都兼任第35军军长一职,始终将第35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因此35军被称为傅家军。

之后35军三位军长分别是董其武(后来起义授予上将军衔)、鲁英麟、郭景云,都是傅作义的嫡系将领。

无论是在军阀混战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期间,35军都是傅作义表现最出色的部队,能攻善守,功勋赫赫,有着常胜军的美誉。

本身先遣兵团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协同兄弟部队,吃掉35军。

这一打密云倒好,35军马上逃跑。

一旦35军逃跑成功,无论是逃回北平,或是逃至绥远,都不符合毛泽东战前部署。

更重要的是此时东北野战军大部队还没入关,华北军区也没有彻底封锁敌人逃跑路线。

一旦傅作义再果断一点,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的他,很有可能率领整个部队,在解放军没来得及封锁逃亡路线之前提前逃跑。

此时,解放军和蒋介石军队的决战淮海战役正打得激烈(淮海战役爆发于1948年11月6日,结束于1949年1月10日),一旦傅作义的部队南逃,就能成为一支生力军,不但影响已经开始的平津战役(战役于1948年11月29日打响),也会影响淮海战役,甚至影响整个解放形势。

果然,35军在得知密云失守后,马上逃亡,好在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12旅在冀热察军区部队配合下节节阻击,将其滞留于新保安地区。

最终,先遣兵团汇同第2兵团,于12月11日,全歼傅作义部35军。

傅作义部35军

事实上,就在35军被歼灭这天,毛泽东指示平津前线领导人:

“目前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傅作义率部从海上逃跑”。

为了不使蒋介石、傅作义定下迅速放弃平津向南逃跑的决心,毛泽东命令前线各部队在两星期内的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如对新保安、张家口;

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不作战役包围,如对北平、天津等地。

以待整个部署完成后,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次序,从容歼灭各点之敌。

毛泽东还指示,尤其不可将南口以西诸点都打掉,以免南口以东诸点之敌狂逃。

也就是说,毛泽东一直竭力避免,在锁死敌人之前,打草惊蛇,逼得敌人逃跑。

而密云之战,恰恰违背了这个战略意图!

正因如此,毛泽东才对程子华擅自攻打密云如此震怒。

结语、实际上,当我们回顾密云之战,程子华率领的先遣兵团确实打了一次胜仗,他打密云也是基于先遣兵团的实际情况作出的选择。

然而,从毛泽东战略部署上来说,密云之战着实有些操之过急。

两者的差距,就在于,毛泽东是从整个战略布局,而程子华是从战局一角出发。

叶剑英后来曾评价毛泽东在平津战役中的战略道:

“‘兵贵神速’和‘出敌不意’的军事原则,为一般军事家所熟知,但毛泽东同志运用之妙,却超乎寻常。

‘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以及延缓华东战场对杜聿明集团残部最后歼灭部署的指示,则更表现了军事指挥上的高度艺术。”

正因为毛泽东表现出了军事指挥上的高度艺术,前线将领才未能充分领略他的意图,于是就出现了这奇怪的一幕。

解放军结束平津战役,进入北京

好在,因为蒋介石和傅作义的犹豫,以及解放军各指战员的英勇奋战,解放军取得了平津战役的最终胜利!

1938年三四月间,国军虽然在临沂和台儿庄接连击败日军矶谷师团和板垣师团,但自身伤亡也很大,部队基本上被打残了。所以,在日军退回莒县和峄县之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虽然命令各部队追击日军,但张自忠部追上去之后,已经无力继续攻击,唯一尚有余力攻击日军的汤恩伯的十七军团则陷入和日军的延翼竞争,实际上是对峙局面。这个局面实际上和淞沪会战一开始的情况很像。

淞沪会战本来一开始国军有能力将淞沪战场为数不多的日军全歼,但却因为统帅部的机会主义思想,寄希望于国际干预,因此并未马上下令全力攻击,坐视机会丧失。等到国际干预无望,再下令全面攻击日军的时候,日军的增援部队已经逐渐增加上来了,国军的兵力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从而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淞沪会战,持续了近三个月,伤亡惨重,参战部队基本上全部被打残,大多数部队失去了战斗力。

因为第五战区当时能够控制的部队数量有限,在经过临沂和台儿庄两次死拼之后,作为战区主力兵团的张自忠部五十九军伤亡很大,损失超过三分之一,孙连仲部也伤亡超过一半,只有精锐中央军组成的汤恩伯部实力尚存。但在李宗仁下令追击日军之后,唯一有能力攻击日军的汤恩伯又开始消极避战,保存实力,从而再次错过了将残余日军全部消灭的机会。而这也就给了日军增援的机会。

日军继续沿津浦路和青岛两个方面向鲁南战场增援,到四月下旬,再次发动攻势,国军只能像上次一样,退守临沂和台儿庄。但这时候国军已经无力再战,所以庞炳勋部在临沂稍作抵抗后就撤离了临沂,孙连仲在台儿庄的防御也岌岌可危。这时候刚从后方赶赴战场的滇军六十军卢汉的部队在禹王山一带顽强抵抗,阻止日军前进一段时间,但也伤亡惨重,战后整理,三个师只能缩编为一个师。最后,孙连仲也不得不撤离台儿庄。

此时,日军南北夹击的局面已经形成,南线日军一部已经渡过淮河,前进到徐州以西的永城、萧县等地,第五战区所属部队已经处于被日军包围的态势。起初,李宗仁与统帅部沟通后,企图将剩余的部队编组为几个兵团,机动作战,但这时候发现已经来不及了,只能下令全部突围。连李宗仁本人也只能率领徐州的战区司令长官部工作人员以及大批幕僚、记者等人员向蒙城方向突围,并且命令他的嫡系第七军派部队接应和掩护,最后才安全转入大别山区。

因此,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和临沂大捷两次打败日军,确实一度非常振奋人心,打破了抗战以来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对号称钢军的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造成歼灭性的打击,但就整个徐州会战来说,国军仍然始终处于被日军南北两线夹击的态势,国军实际上是内线作战,只能是左支右绌。虽然也对日军造成了大量伤亡,但国军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大量的部队失去战斗力,只能撤离战场,到后方进行整补。所以,整个徐州会战仍然是以国军的失败告终。

实际上,这也是抗战期间国军在几乎所有大规模会战中的基本情况,虽然个别会战中能够在局部战场大量消灭敌人,击败日军,但这种局部性的胜利,往往并不能彻底改变国军与日军之间的战略态势,最终整个会战仍然陷入失败。也因此,整个抗战期间,虽然国军在个别战区曾经主动发动过几次反击攻势,但最后都虎头蛇尾,草草了事。其间的主要原因也就在于,国军的局部性胜利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往往达到日军的几倍,因此哪怕是取得局部性胜利,也无力进一步扩大战果,最终导致整个会战的失败。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时猛将带几十兵马或单枪匹马吓退上万的军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上万军队会怕一个人吗?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打仗讲究排兵布阵,各兵种的合作使用。武将单挑的时侯的确有,唐将薛仁贵曾三箭定天山,郭子仪单人独骑退回纥兵。那是几十年疆场征战竖立的威名产生的效应,而且身后还有几十万军队做后盾。单是靠几十个人吓退上万军队,那是小说家的书上江湖。古代行军打仗依靠的是实力,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粮食供应不上,军心就会

  • 中国近代名将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本人来说下中国的抗日名将吧。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其中国军中战功最大的无疑是王耀武、胡琏、杜聿明、卫立煌、傅作义和杨森。王耀武率领的第七十四军号称王牌这的王牌,八年抗战中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兰封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雪峰山会战等大型

  • 中国历史上的“北伐”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只要一个朝代四分五裂,就会发生北伐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北伐,九伐中原比较著名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那才叫北伐的黄金时期啊....当时北方都被胡人占领,南方的汉人发动过N次北伐.比较著名的有祖狄,刘浴的北伐,不过都以失败告终.最后结束南北割据的也是北方的胡人势力到了五代十国期间,北伐就更多了.比较著名的有周

  • 古代时以智谋反败为胜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齐桓公争霸伊始,百废未兴,国力并不强大。长勺之战后,齐桓公不甘心失败,又在当年夏天,联合宋国再次伐鲁。鲁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败宋国,吓得齐桓公撤军而归。齐桓公在军事上打不过鲁国,就采用了管仲的计策,在经济上打垮鲁国。您知道是什么计策吗?据说,管仲针对鲁国百姓善于织绨的特点,让齐桓公身穿用绨做的衣服

  • 近代史上的川军名将,谁能排前五?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川军,其实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名词,指的是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段时间里的四川军队,这是一支半独立的军队。川军的前身是清末时期清政府在四川编练的新军,辛亥革命后,各地纷纷通电宣布独立,四川也不例外,四川军阀由此产生。民国时期,全国各地都陷入了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之中,但是四川的军阀混战尤为严重,据统

  • 古代战争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破坏有多大?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战争对人类文化遗产破坏有多大?这个还真不好量化。只好说“很大,巨大、非常大”,“要多大有多大”!这个题目说的是“战争”和“文化遗产”的关系。提及文化遗产,一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建筑、古墓、书画、瓷器、文学艺术作品等等。提及“古代战争”很容易想起个相关联的词来:叫做“城破之日、玉石俱焚”。为鼓舞士气

  • 当年大清跟西方列强打,为啥不夜里大规模进攻?毕竟很多时候洋人都是几百人规模?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人并不傻,他们也知道白天打不过侵略者,晚上借助夜色的攻击应该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可惜的是知易行难,想到夜战战术是一回事,真正执行起来效果如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其实,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就曾经对英国海军发动过夜袭,清军以为借助夜色的掩护,英国军舰难以发现目标,强大的舰炮沦为摆设,清军一定会

  • 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战役,是在名将和名将之间展开的?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1939年11月7日,日本中将阿部规秀在黄土岭战役中,被我军击毙,这是抗战以来我军击毙的最高级别日本军官,黄士岭战役也成为八路军的一个辉煌经典战役而载入史册。时间:1939年11月。地点:河北省易县。名称:黄土岭伏击战。八路军指挥员及参战兵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令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

  • 中国近现代史中发生过哪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历史。首当其冲,就是"虎门销烟"的爱国壮举。英帝国最早用鸦片来毒害国人,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首先率国人,在1839年5、6月收缴鸦片237万6千2百54斤,在广州虎门一把火烧了鸦片(6月3日一直烧到6月25日),第一次掀起了轰轰烈烈反抗英帝国主义的爱国禁烟运

  • 俄土战争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两百年中十次厮杀的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发生的俄土战争,是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进而控制黑海出口的两海峡,并向巴尔干扩张而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的第十次大规模战争。俄罗斯帝国从1480年建立以后,经过伊凡四世的征服和罗曼诺夫王朝的侵略,发展成为欧洲列强之一。当时,它的南面屹立着强大的奥斯曼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