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什么古代战争多发生在秋天?

为什么古代战争多发生在秋天?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290 更新时间:2024/1/18 23:14:42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这是因为古代的中国文明从本质上来讲是农业文明。在国防力量构成上,除了少量职业军人,部队的基干力量是由农民组成的。武装农民平时劳作,战时拉过来打仗。所谓耕战,耕在前面,经济生产为主,国防军事为辅,军事行动要围绕经济生产这个中心来进行。所以农忙时节一般休战,抓紧时间搞生产,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是?于是历史上很多军事行动都在利用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找战机,比如河南的冬小麦五月中就可以收割了,但是山东要等到6月初,这就有了个时间差。战国时期的魏国就屡屡利用了在时间上的优势,提前组织军队侵扰山东,弄得齐鲁苦不堪言。在近代,毛主席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也是因为起义部队的成分里面农民是占大多数的,在秋收后起事便于部队组织动员。

还有就是古代时候作战的机动力量是畜力,特别是马。马其实是一种很娇贵的生物啊。马一天要吃十几个小时,到了冬天就吃提前割好的干草,然后一斤一斤的往下掉膘。到了春天,得赶紧吃好的把膘补回来。夏天太热,剧烈运动的话还会生疫病。只有到了秋天,是马在一年之中状态最好的时期,可以投入军事使用。所以战马的使用在时间上和方式上是有局限性的。放在古代,如果部队没有战马,就没有多少战略机动能力。

古代战争发生在春天到秋天之间,粮草充裕、天气适宜,秋冬后不利于行兵打仗。土木之变的原因之一即为季节不合适。

为什么最初的古代的战争有君子之战这一说?

前面回答的几个人都只是解释了君子之战是什么,但没有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

所谓君子之战,其实属于杰弗里帕克所写的《剑桥战争史》当中总结归纳的“仪式化战争”的一种。大体上说就是双方对于战争的流程有比较详细的约定,并且双方都遵循这种约定进行战争。

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的商朝、西周、春秋时期,在其他古代民族中也经常存在。比如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发现中美洲和南美的阿兹特克人、其他印第安人的战争就比较接近这种形式。

我们今天当然知道战争是一种手段几乎无所不用其极的,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最高形式的暴力行动。我们也普遍知道战略战术就是诡诈的应用,没有约定与诚信可言。甚至有谚语说“在战争和爱情中一切手段都是合法的”。

那为什么古代会产生“君子之战”这种后世看来比较荒唐的战争形式呢?

主要理由是古代社会的生产力过于低下的现实,以及全民皆兵的军事编制形式。

举个例子来说,在学校里的男生之间发生了冲突,双方往往会放出“放学后别走,小树林见”之类的话。为什么打个架,要约定时间(放学以后)又要约定地点(小树林)呢?理由很简单。双方是冲着解决问题去的。约定时间地点打一架,分出胜负,双方问题就了掉了,知道谁该听谁的了。

如果不约定时间地点,则意味着双方都得每天24小时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遭到对方偷袭。这样,正常的学习生活会受到干扰,而这是双方都不想看到的。

同理放到古代社会,就能理解了古代国家之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仪式化战争。因为生产力都不高,人民平时都需要进行繁忙的生产劳动,没工夫天天枕戈待旦。双方生产力条件都很低,也没有多少剩余产品可以供养一支脱产的常备军队。所以双方往往都是全民皆兵,所有成年男子都有有事时为国家打仗的义务。

如果不是那种仪式化战争的话,则双方需要旷日持久地防备被对方偷袭,双方的生产生活都会受到极大的干扰。这对双方其实都不利。而且极有可能的是:双方的力量因为这种旷日持久的对峙而同时受到严重的削弱,导致旁边觊觎的第三方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就产生了类似于“放学后小树林见”这种形式的仪式化战争“君子之战”。双方约好时间地点打一仗,分出胜负,之后根据胜负决定谁该听谁的,接下来就回家,该干嘛干嘛去。这反倒是对双方都最为有利的解决办法。

所谓的君子之战,出现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最根本的原因是周朝天子统治辐射能力的体现。

西周是周朝最兴盛的时期,在统一天下以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代表了周天子的权利高于一切,各方都以周天子为老大,哪里有利益纠葛,天子派人去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西周为了能更好的集中权利,还制定了《周礼》用来约束王公贵族和诸侯,《周礼》虽然看似礼仪制度,实际将等级制度完全体现出来,这也是周天子加强领导权的一个手段。

有了周礼的约束,各国尊卑立显,完全尊周天子为大统。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下降,齐国率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策略,到处替天子平事儿,其中齐桓公伐楚就是最典型的君子之战。

当时齐桓公还没有葵丘会盟,楚国地处蛮夷之地,经常骚扰侵略中原各诸侯国,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齐桓公考虑再三,决定“讨伐”楚国。

这俩国并没有打仗,而是通过对话就解决了。当时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风马牛不相及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

齐桓公派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公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前进,临时驻扎水边。

两国就这么对着相望好几个月,其他诸侯国也都伸长了脖子等结果,最终楚国认怂,两国签订条约,各自离去。

从这一君子之战不难看出,当时的诸侯国受到礼制的制约,不敢轻举妄动,也说明了周天子此时的威信尚在,到了晋国三家分晋后,周天子权利几乎丧失,战国时期到来,再不受礼制约束的各国也就没有君子之战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有的时候明明打了胜仗,实际上却败了,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战役吗?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这里就要说到解放军一个让毛泽东非常生气的胜仗了。1948年12月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解放密云,全歼敌军军1个师8000余人,又赢得一次大捷。但是,当解放军胜利的消息传到西柏坡后,毛泽东却气得在雪地里走了好几圈,并严厉批评前线将领。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解放军打了胜仗,毛泽东还如此生气呢?毛泽东在

  • 古时猛将带几十兵马或单枪匹马吓退上万的军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上万军队会怕一个人吗?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打仗讲究排兵布阵,各兵种的合作使用。武将单挑的时侯的确有,唐将薛仁贵曾三箭定天山,郭子仪单人独骑退回纥兵。那是几十年疆场征战竖立的威名产生的效应,而且身后还有几十万军队做后盾。单是靠几十个人吓退上万军队,那是小说家的书上江湖。古代行军打仗依靠的是实力,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粮食供应不上,军心就会

  • 中国近代名将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本人来说下中国的抗日名将吧。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其中国军中战功最大的无疑是王耀武、胡琏、杜聿明、卫立煌、傅作义和杨森。王耀武率领的第七十四军号称王牌这的王牌,八年抗战中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兰封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雪峰山会战等大型

  • 中国历史上的“北伐”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只要一个朝代四分五裂,就会发生北伐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北伐,九伐中原比较著名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那才叫北伐的黄金时期啊....当时北方都被胡人占领,南方的汉人发动过N次北伐.比较著名的有祖狄,刘浴的北伐,不过都以失败告终.最后结束南北割据的也是北方的胡人势力到了五代十国期间,北伐就更多了.比较著名的有周

  • 古代时以智谋反败为胜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齐桓公争霸伊始,百废未兴,国力并不强大。长勺之战后,齐桓公不甘心失败,又在当年夏天,联合宋国再次伐鲁。鲁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败宋国,吓得齐桓公撤军而归。齐桓公在军事上打不过鲁国,就采用了管仲的计策,在经济上打垮鲁国。您知道是什么计策吗?据说,管仲针对鲁国百姓善于织绨的特点,让齐桓公身穿用绨做的衣服

  • 近代史上的川军名将,谁能排前五?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川军,其实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名词,指的是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段时间里的四川军队,这是一支半独立的军队。川军的前身是清末时期清政府在四川编练的新军,辛亥革命后,各地纷纷通电宣布独立,四川也不例外,四川军阀由此产生。民国时期,全国各地都陷入了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之中,但是四川的军阀混战尤为严重,据统

  • 古代战争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破坏有多大?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战争对人类文化遗产破坏有多大?这个还真不好量化。只好说“很大,巨大、非常大”,“要多大有多大”!这个题目说的是“战争”和“文化遗产”的关系。提及文化遗产,一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建筑、古墓、书画、瓷器、文学艺术作品等等。提及“古代战争”很容易想起个相关联的词来:叫做“城破之日、玉石俱焚”。为鼓舞士气

  • 当年大清跟西方列强打,为啥不夜里大规模进攻?毕竟很多时候洋人都是几百人规模?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人并不傻,他们也知道白天打不过侵略者,晚上借助夜色的攻击应该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可惜的是知易行难,想到夜战战术是一回事,真正执行起来效果如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其实,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就曾经对英国海军发动过夜袭,清军以为借助夜色的掩护,英国军舰难以发现目标,强大的舰炮沦为摆设,清军一定会

  • 历史上有哪些伟大的战役,是在名将和名将之间展开的?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1939年11月7日,日本中将阿部规秀在黄土岭战役中,被我军击毙,这是抗战以来我军击毙的最高级别日本军官,黄士岭战役也成为八路军的一个辉煌经典战役而载入史册。时间:1939年11月。地点:河北省易县。名称:黄土岭伏击战。八路军指挥员及参战兵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令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

  • 中国近现代史中发生过哪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历史。首当其冲,就是"虎门销烟"的爱国壮举。英帝国最早用鸦片来毒害国人,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首先率国人,在1839年5、6月收缴鸦片237万6千2百54斤,在广州虎门一把火烧了鸦片(6月3日一直烧到6月25日),第一次掀起了轰轰烈烈反抗英帝国主义的爱国禁烟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