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这是因为古代的中国文明从本质上来讲是农业文明。在国防力量构成上,除了少量职业军人,部队的基干力量是由农民组成的。武装农民平时劳作,战时拉过来打仗。所谓耕战,耕在前面,经济生产为主,国防军事为辅,军事行动要围绕经济生产这个中心来进行。所以农忙时节一般休战,抓紧时间搞生产,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是?于是历史上很多军事行动都在利用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找战机,比如河南的冬小麦五月中就可以收割了,但是山东要等到6月初,这就有了个时间差。战国时期的魏国就屡屡利用了在时间上的优势,提前组织军队侵扰山东,弄得齐鲁苦不堪言。在近代,毛主席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也是因为起义部队的成分里面农民是占大多数的,在秋收后起事便于部队组织动员。
还有就是古代时候作战的机动力量是畜力,特别是马。马其实是一种很娇贵的生物啊。马一天要吃十几个小时,到了冬天就吃提前割好的干草,然后一斤一斤的往下掉膘。到了春天,得赶紧吃好的把膘补回来。夏天太热,剧烈运动的话还会生疫病。只有到了秋天,是马在一年之中状态最好的时期,可以投入军事使用。所以战马的使用在时间上和方式上是有局限性的。放在古代,如果部队没有战马,就没有多少战略机动能力。
古代战争发生在春天到秋天之间,粮草充裕、天气适宜,秋冬后不利于行兵打仗。土木之变的原因之一即为季节不合适。
为什么最初的古代的战争有君子之战这一说?
前面回答的几个人都只是解释了君子之战是什么,但没有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
所谓君子之战,其实属于杰弗里帕克所写的《剑桥战争史》当中总结归纳的“仪式化战争”的一种。大体上说就是双方对于战争的流程有比较详细的约定,并且双方都遵循这种约定进行战争。
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的商朝、西周、春秋时期,在其他古代民族中也经常存在。比如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发现中美洲和南美的阿兹特克人、其他印第安人的战争就比较接近这种形式。
我们今天当然知道战争是一种手段几乎无所不用其极的,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最高形式的暴力行动。我们也普遍知道战略战术就是诡诈的应用,没有约定与诚信可言。甚至有谚语说“在战争和爱情中一切手段都是合法的”。
那为什么古代会产生“君子之战”这种后世看来比较荒唐的战争形式呢?
主要理由是古代社会的生产力过于低下的现实,以及全民皆兵的军事编制形式。
举个例子来说,在学校里的男生之间发生了冲突,双方往往会放出“放学后别走,小树林见”之类的话。为什么打个架,要约定时间(放学以后)又要约定地点(小树林)呢?理由很简单。双方是冲着解决问题去的。约定时间地点打一架,分出胜负,双方问题就了掉了,知道谁该听谁的了。
如果不约定时间地点,则意味着双方都得每天24小时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遭到对方偷袭。这样,正常的学习生活会受到干扰,而这是双方都不想看到的。
同理放到古代社会,就能理解了古代国家之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仪式化战争。因为生产力都不高,人民平时都需要进行繁忙的生产劳动,没工夫天天枕戈待旦。双方生产力条件都很低,也没有多少剩余产品可以供养一支脱产的常备军队。所以双方往往都是全民皆兵,所有成年男子都有有事时为国家打仗的义务。
如果不是那种仪式化战争的话,则双方需要旷日持久地防备被对方偷袭,双方的生产生活都会受到极大的干扰。这对双方其实都不利。而且极有可能的是:双方的力量因为这种旷日持久的对峙而同时受到严重的削弱,导致旁边觊觎的第三方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就产生了类似于“放学后小树林见”这种形式的仪式化战争“君子之战”。双方约好时间地点打一仗,分出胜负,之后根据胜负决定谁该听谁的,接下来就回家,该干嘛干嘛去。这反倒是对双方都最为有利的解决办法。
所谓的君子之战,出现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最根本的原因是周朝天子统治辐射能力的体现。
西周是周朝最兴盛的时期,在统一天下以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代表了周天子的权利高于一切,各方都以周天子为老大,哪里有利益纠葛,天子派人去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西周为了能更好的集中权利,还制定了《周礼》用来约束王公贵族和诸侯,《周礼》虽然看似礼仪制度,实际将等级制度完全体现出来,这也是周天子加强领导权的一个手段。
有了周礼的约束,各国尊卑立显,完全尊周天子为大统。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下降,齐国率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策略,到处替天子平事儿,其中齐桓公伐楚就是最典型的君子之战。
当时齐桓公还没有葵丘会盟,楚国地处蛮夷之地,经常骚扰侵略中原各诸侯国,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齐桓公考虑再三,决定“讨伐”楚国。
这俩国并没有打仗,而是通过对话就解决了。当时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风马牛不相及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
齐桓公派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公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前进,临时驻扎水边。
两国就这么对着相望好几个月,其他诸侯国也都伸长了脖子等结果,最终楚国认怂,两国签订条约,各自离去。
从这一君子之战不难看出,当时的诸侯国受到礼制的制约,不敢轻举妄动,也说明了周天子此时的威信尚在,到了晋国三家分晋后,周天子权利几乎丧失,战国时期到来,再不受礼制约束的各国也就没有君子之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