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泱泱五千年,如果说著名的战役,那就太多可以说的了,每朝每代,无不是经历了多场战争,或大或小,而每次战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说历史,咱就说点不一样的,今天说战争,我就说一场特殊的,最憋屈的战役,土木堡之战!
为什么说憋屈,咱先来对比,人数:五十万(也有说二十万)对三万,结果:被全歼!明朝当时基本处于鼎盛时期,这种结果正常是不可能发生的,到我们分析看,结果却是必然的。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以大明拒绝和亲为由,不断骚扰明朝北部边疆,朱祁镇年轻气盛,在王振的鼓动下御帅亲征,与其说去打仗,不如说去显摆,浩浩荡荡几十万人,在没有充分准备,朝野上下一片反对声中踏上了征伐的道路,行军多日也没碰到蒙古军,自己的后勤保障却出现了问题,最后只能班师回朝!这是我们想想都明白也先是不会和明军正面硬磕的,他又不傻,但他却一直在暗处虎视眈眈的盯着这支慢慢疲劳匮乏的大军,等待时机,伺机而动。
要说朱祁镇也是给力,回来你就老老实实的回来呗,在王振的教唆下,向北走了一条迂回的路线,只为王振回家乡显摆,借此光宗耀祖一下,这就正中也先下怀,就在行军至土木堡时,被蒙古军包围,被切断了水源,断了后路,明军本来就疲惫不堪,军心直接瓦解,也先趁机突袭,明军大败,这一役致使明朝精锐毁于一旦,文臣武将死伤无数,朱祁镇被俘,明王朝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败,鼎盛的帝国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是于谦力排众议,辅佐新君,力挽狂澜带领百姓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明王朝可能提前二百年进入南明时期了!
再说说我的观点,历史上把这次的责任大部分都推到了王振的身上,我觉得有些不妥,我觉得朱祁镇年轻气盛是根本原因,明朝当时经过朱元璋到他爹的经营,已经到了鼎盛时期,而老朱家里流淌的是好战的血液,可以说他从小到大是听着朱元璋,朱棣和他爹御驾亲征的故事长大的,所以金戈铁马,驰骋战场一直是他向往的,但他并不知道战争另一面的残酷,而这就是代价。1457年,朱祁镇复位称帝,仁政爱民,任用贤臣,废除殉葬制,成为明君,得到善终,这些无不和土木堡之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说成熟需要代价,这种代价太大了!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决定了双方的国运。
战争起因: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切断,韩国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罢兵。
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携百姓一并谋划愿归于赵国。
赵孝成王与大臣商议后最终决定接受上党,同时派廉颇驻守长平。
秦国不满,出兵攻赵。
战争经过:公元260年,秦将王率兵攻占上党,继续进攻长平,赵军数战不敌,退守丹河东岸,廉颇依据地形修筑壁垒固守,两军形成旷日持久的对峙格局。
此时赵国当政的是赵孝成王,见战局不利,遣使向秦求和,秦国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和解,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但战场仍步步紧逼。
战场背后也是国力的竞赛,廉颇固守,部队所需给养甚多,国力不继,赵王对于廉颇久拖不决颇为不满。
秦国借机施行反间计,导致赵王换将,派遣赵括替代廉颇,改变战术,主动进攻秦军。
秦王得知消息后,暗调战神白起为上将军赴上党接替王,王为副将,但军中仍树立王帅旗,迷惑赵括。
白起用计假装溃退,引诱赵括追击,派兵截断赵军后路,命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分割及切断粮道,一夜之间改换帅旗为白起,赵军胆寒,原地固守待援。
秦王亲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十五岁以上青壮年到长平战场,合围赵军,拦截援军和粮运。
赵军断粮四十六天,无法突围,赵括亲率精锐强行突围,失败被乱箭射死,赵军投降后被活埋坑杀,只将两百多名年纪尚小的士兵放回。
战争结局:赵国共被斩杀及坑杀约45万人,元气大伤,再无力与秦抗衡;秦国伤亡约20万,为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