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非常重要的一次战役,直接影响了后来三国的走向,对曹操、刘备、孙权来说,都是命运之战。
不过,在正史中,赤壁之战并没有过多描述,真正让它精彩迭出、险象环生的,是《三国演义》等小说,庞统献上连环计就是其中的一个。
庞统是刘备帐下的著名谋士,在《三国演义》中,他有才学却不得志,在连环计后才迎来事业的爆发点,接着跟随刘备出山,留下了自己的精彩。
庞统的生平确实有曲折,但连环计却是子虚乌有,正史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那么,悦史君再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说说这个事情。
庞统献上连环计后,立马就被徐庶看了出来,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因为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没有揭发,诸葛亮还为徐庶想出了脱身的办法。
在三国阵营里,曹操手下人才最多,徐庶能看出来的破绽,其他谋士恐怕早就看出来了。
事实上,也有谋士曾提醒曹操,但曹操认为一是自己实力太强大,二是风向不对,就没有在意。
而更大的可能是,《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需要,因为连环计表面上是庞统献出,但前前后后都是诸葛亮的智慧。
悦史君想说,难为罗贯中老先生了,为了诸葛亮,把曹操和他的大部分谋士都闭嘴,也是小说之言。
曹操想建功立业,曹操周围的谋臣武将也想建功立业。这时候的曹魏阵营,正是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甚至于,都开始有点自负了。
蒋干第一次中计,曹操下令杀了蔡瑁张允。而仅仅是片刻过后,曹操就已经明白自己中了周郎之计。《三国演义》中这样描写:“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我觉的曹操不认错原因有二:1,要面子;2,影响士气。那么,曹操底下的人到底看出真相了没?我想,大多数人还是看不出来的。武将小兵,基本上都是上面怎么说,底下怎么做。而谋士里面,肯定是有一些聪明人看了出来。这些人既然可以看出来这里面的蹊跷,那么他们也能看出来,此时曹操的心里。如果他们此时说出真相,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此时,曹魏阵营谋士,不愿发言,没有人去做出头鸟。
然后就到了黄盖阚泽诈降。只能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周瑜和黄盖演的好,以至于骗过了东吴包括鲁肃之内的大多数人,也骗过了曹魏派来的间谍蔡中蔡和。阚泽也演的好,巧舌如簧,不卑不亢。此时,曹操心中仍是有疑问的,曹魏的谋士肯定也是充满怀疑的。书里这样写道:“聚众谋士商议曰:“江左甘宁,被周瑜所辱,愿为内应;黄盖受责,令阚泽来纳降:俱未可深信。””此时,曹魏阵营谋士,并非一言不发,相反,应该是在一起分析讨论了许多的。
这时,江干又要出场,去完成他第二次中计的使命了。曹魏方需要再去一个人去打听黄盖诈降真伪,罗贯中于是又把这任务交给了蒋干。蒋干于是又带回了庞统,送给了曹操连环计。连环计对曹军来说,确实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北人不善水战的问题。连环计怕火攻,曹魏的谋士也是有人看出来的。书中写道: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此时,曹魏阵营谋士,该发的言已经发了,只是自己的发言没有说服曹操,反而被曹操说服了。书中写道: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诸将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
所以,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曹魏谋士并没有一言不发。只是当时曹魏方面正经历了接连不断的胜利,战胜了许多强大的敌人。苏轼《赤壁赋》的描写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在这样得意满满的情况下,曹魏军营弥漫的是一种自负的气氛。蒋干中计,曹操自己都看出来是中计了。黄盖投降,他们也怀疑是诈降。战船连锁,他们也知道弱点在于火攻。只是当时好像真的从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他们想:是事儿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完事儿。在这样的心里下,曹魏终于一步一步走进了孙刘两家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