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山下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以上都是苍白的语言,力量不够直白,不够大!
说战争应该怎样进行,用地图来说话最有说服力了。请看地图:黑线是南京到北京走徐州的最短路线。
红线是南京到北京走河南安徽的最短路线。
绿色线是京杭大运河的大概路线。
那么请问了,题主你是指挥官,你走那一条进军路线?
好,再专上一张京杭大运河的地图:
打仗归根结底打的是什么?
自古至今,打仗打的从来也是后勤,将来也是打后勤!高科技战争也打后勤!在古代,没有铁路,没有公路,百万之军的衣食住行,武器粮秣,战利品赏赐物用什么“运输方式”运的最快,最多?
当然是水运了。
所以说,中国古代南方到北方的战争不是仅仅盯着徐州走,也是跟着后勤走,也是盯着运河走!
还有,徐州南边是淮河,淮河也很重要。淮河从东西方向横贯中国,南北中国的分界线,沿淮河可以运来从陕西,四川,河南,安徽等地征集来的战争物资与战斗人员。
徐州从水运来说,也是一个十字河口!还是看地图吧!人类的活动是要受制于地理的。
可以走河南、安徽一线,但代价很大。
徐州是交通要道,河南商丘和安徽合肥也都是交通要道。古代南北交兵的时候,发生在这两个地方的战争也是数不胜数。
不过相比于徐州,商丘和合肥在两个方面稍显不足,因而这也就导致南北交兵时,绕开徐州是很大胆,而且冒进的行为。
哪两点呢?
第一,徐州城相对易守难攻。
古人评价徐州是“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筑战守之具,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千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能取也”。
徐州城相比于真正的雄关,不算什么,但是在一马平川的黄淮地区,由于徐州城的外围地势起伏较大,不仅多河流、多山,城池西北东三面环水,只有南面通联陆地,而且徐州城池本身修的也是城高墙坚,堪称是黄淮地区最坚固的人工军事据点。所以,徐州相对于商丘和合肥而言,适合打防御战,易守难攻。
第二,徐州本身还是一个重要的“矿点”。
古代北宋之前,徐州地区是非常重要的农业产区,有良田十万余顷,水陆肥沃,一熟可资数岁。单靠徐州的资源,养兵数万不成问题。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徐州自古就民风彪悍,是优质兵员的提供地。
有土有田,有粮有兵。而且相比于商丘和合肥还易守难攻。这里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南北交兵,绕开徐州孤军深入,当徐州的剽悍驻军一旦出城捅刀子,后果会是怎样,我想不用多说了吧?
当然,如果进攻一方有优势兵力,能把徐州守军堵在城里出不来,也是可以绕开的。
所以,古代南北交兵的时候,也不是不能绕开徐州。只是代价很大,绕开的赢面小,而输了就是满盘皆输,全军覆没。
当然,徐州在黄淮地区的战略价值也不是一直都是最大的。黄河在南宋时期改道后,由于黄河冲击淮北,将黄淮区域冲击得支离破碎,甚至直接夺淮入海,把徐州一带的万顷良田给淤没了,原来的地势也被改变,依山筑城成了一马平川,所以徐州在南宋至清末这个阶段,战略价值要比之前小了很多。
也就是说,黄河改道后,徐州的交通要道属性仍然还在,但是良田万顷,依山傍水建城的优势被黄河冲没了,变得与周围城市一样了。所以徐州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不过由于黄河在清末再次改道,由南入黄海变成北入渤海,黄淮区的范围重新扩大。再加上陇海线与津浦线从徐州交叉而过,使得徐州变成了铁路枢纽。而近代社会,铁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线,没有之一,所以徐州因此再度满血复活,重新成为黄淮地区的最重要的战略枢纽,没有之一。
总的来说。古代徐州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通要道,二是易守难攻,三是资源丰富。相比而言,后两点比第一点重要。这是古代南北交兵,不敢轻易绕开徐州的关键原因。
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地形变化了,再加上铁路穿城而过,交通要道属性突出,后两点相对不重要了。所以近代与徐州有关的战役其实很少直接攻击徐州城,都是在外围聚而围之。比如徐州会战,比如淮海战役,交战双方都没在徐州打,而围绕着徐州开打。
当徐州外围的商丘、兰封失守后,徐州也就没有守下去的必要了。
用一句话总结徐州的战略价值就是:这是一座我可以不要,但绝不能留给对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