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你知道什么经典历史故事可以分享?

你知道什么经典历史故事可以分享?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538 更新时间:2024/2/2 8:32:15

数不胜数,说几个经典的。鸿门宴.破斧沉舟.四面楚歌,杯酒释兵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召亲,赔了夫人又折兵.隆中对.七擒孟护..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四渡赤水,西安事变.抗美援朝.等等.见笑了,

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

1947年,毛主席命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典型的输了战术,赢了战略的例子。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前夕,国民党拥有陆军86个整编师(相当于军),248个旅(相当于师),以及海、空军等正规军356万,加上74万非正规军,总兵力430万,而且拥有大量美国援助的先进武器。而解放军正规野战军只有61万,此外地方部队及后方机关约66万人,总兵力127万。国共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俗话说,手握利器,杀心顿起,1946年,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为此,国民党军投入全部正规军的80%,即193个旅、158万兵力,具体部署为:以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46万人进攻华东解放区,25万人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16万人进攻晋察冀解放区,16万人进攻东北解放区,10万人进攻晋绥解放区,16万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8万人进攻广东各游击区和海南岛解放区。从用兵数量也可以看出,中华东为国民党的进攻重点。

在解放军强力反击下,不到一年,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就被粉碎,不得不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重点进攻方向为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

虽然在陕北和山东战场,解放军接连挫败国民党军的进攻,特别是孟良崮一战,全歼国军精锐整编74师,直接使国军重点进攻计划宣告破产。但是,更大的危机却出现了,解放军在军事上不断取得辉煌胜利,歼敌巨大,但这是通过消耗本身就很有限的解放区的人力、物力、甚至地盘取得的,而解放区的人力、物力、地盘是有限的,消耗到一定的时候,也就耗无可耗了,这就意味着,解放军赖以打胜仗的基础就不复存在。而国民党可以在江南地区从容不迫的征兵、整训,使得大量部队可以源源不断的开赴战场。

在当时的解放区,一些地方的百姓甚至出现了逃亡现象,这是经济崩溃的前兆,表明局势极为严重。华东方面,我军丢掉了苏中、苏北、鲁南,只剩几十个县还可回旋,余地甚小,对此,刘伯承甚至指出,(解放区)有演化成中央苏区结局”的可能。同样,山东解放区的形势也不容乐观,粟裕在论山东的形势时也曾指出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山东的水都快喝光了。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打到外线去,把战火引入蒋统区。于是,一个宏大的战略计划在毛主席心中逐渐酝酿成形。

1947年5月4日,毛主席在陕北致电刘邓:“(刘邓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

此时毛主席还只是指示刘邓在中原地区出击,5月8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刘邓,指出:刘邓军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

但是,7月23,毛主席致电刘邓,改变了5月初给刘邓规定的在中原宽大机动的方针,指示刘邓“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7月29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三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赓、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

从指示刘邓大军在中原地区宽大机动,到完全放弃后方,直出大别山,一方面,这是形势所逼,即陕北、山东解放区情况越来越恶劣所致,尤其是陕北,马上要撑不住了。

另一方面也是毛主席的一步妙招、险招,大别山位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同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大别山可以作为我军的依托,我军占据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俯瞰中原。只要在大别山地区站住脚跟,蒋介石就必然要从陕北、山东战场抽调重兵回援,这样就可以达到减轻解放区压力,将战火引向蒋统区的战略目的。

在毛主席向刘邓下达指示时,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已经在鲁西南连续作战一个多月,部队伤亡甚大,急需修整。但是,当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3个A字的电报后,简单商量了一下,马上复电中央,表示完全服从中央决定,部队半个月后行动,因为他们明白,三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中央发出此电报,说明情况已经十万火急了。

实际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电报后的第9天,也就是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100多里宽的地面上,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然而,十几万人马要挺近大别山,谈何容易,从西鲁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一路上有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背后还有几十万国民党军穷追不舍,可谓是困难重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后面已经没有退路,只有不停的向前冲锋,才能打出一条生路。

就这样,从8月7日出发,到8月27日,历时20天,刘邓大军一路血战,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一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的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当然,刘邓大军自身也损失惨重,部队遭到了极大的削弱,重武器几乎全部丢失,人数从出发前的12万,锐减至5万,损失大半。从战术角度上来讲,这无疑是一场败仗,但是从战略角度上来说,却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此次跃进大别山,是在外线开辟新战场,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哪怕是武器全部丢光了,只要能站住脚,保留下火种,就达成战略目标了。

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还能赢?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还真有!

通常我们认为,积小胜为大胜,战术上的不断胜利,才能决定最终的战略胜利。可是,历史上有没有战术上失败,战略上却胜利的方式呢?

还真有,但是,这种事情很少很少,而且,没有一定实力,千万不能做。

有人说,抗日战争的22次大会战,就是战术失败战略胜利的效果。

这种观点,我并不赞成。

因为,22次大会战,20次都是大败。这些失败,大大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大大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外强中干的实质,大大损害了中国军队抗日的正面形象。客观效果就是,不少军民越来越对抗日失望,不少人加入汪伪政权和伪满洲国当了汉奸。

那么,抗日战争胜利的前提是什么?实际上是国民党因为外强中干主动退出了抗日前线,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通过建立敌后根据地,成为了抗日的主力部队。抗战前期的状况是,国民党军队大踏步后退,到1940年基本退出了日战区,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敌后根据地,而共产党迎着炮火大踏步前进,到1943年已经把日军压缩到了铁路线20公里附近的狭小区域。

这样的置换反应,才是抗战战略胜利的根本原因。

那么,有那场战争,是战术失败实现战略胜利呢?

典型例子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数据上看,刘邓大军,在平汉路上作战,定陶战役后,刘邓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总兵力20万,是仅次于东北军区的最强战略兵团。可是,就在这时,中央要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到敌后去,直接威胁国民党军队的老巢长江流域。

这个战略,刘邓大军确实做到了,但是,刘邓大军,在渡过黄泛区时损失了几乎所有的重武器,军队减员一半,别说武器装备,就连基本的衣帽和军需用品都十分匮乏。直到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总部还需要借用陈赓第四纵队的电台才能与中央联系。

但是,刘邓挺进大别山,真的就错了吗?没有,从战略上看,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具体来说实现了三大战略目的。

1,内线作战转移外线作战,最大程度保护了解放区的经济繁荣和安全。

2,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武汉和南京,牵制了敌人数十万精锐,对其他战场起到支援作用。

3,为第二年开展战略决战,提供了条件。

总而言之,被动的失败战术逃跑,不可能造成战略上的胜利。所有的胜利,都不是白来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故事情节500字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鲁达和李忠、史进来到潘家酒楼,挑选了一个整齐华美的小房间喝酒。酒喝得正酣,忽然听到隔壁有人啼哭。鲁达是性情急躁的人,气愤地让酒保叫来啼哭的人问原因不一会,来了一对卖艺的父女。原来他们姓金,东京人,到渭州投奔亲戚,谁料亲戚搬到南京去了;金母又染病身故,父女俩流落到此靠卖艺为生。财主“镇关西”看中了金姑

  • 可以推荐几部好看的战争电影吗?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我看的战争片太多了,就由我这个军事发烧友的视角来介绍介绍吧,几乎好看的都没有错过。首先来介绍二战好片吧1我们的父辈讲授二战德国5个从小在一起长大的朋友因为参加战争改变的过程。非常推荐观看3集迷你剧2拯救大兵瑞恩营救一个美国大兵的故事。战争场面火爆,真实。非常推荐3兄弟连讲诉一个连队从菜鸟参加对德战争

  • 夏衍的《野草》这篇文章是在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写的,它有什么特殊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野草》:这篇短文写了种子巨大的力量和野草生命的顽强,热情地赞颂了生命的力量,目的是激发人们坚持抗日,坚信抗日必将胜利。。“野草”突出强调了“草”的生存环境艰苦,这与当时的抗日志士所处的生存环境一致,便于赋予野草的象征意义。野草象征了在斗争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的抗战英雄。总之,全文写植物种子的神奇力

  • 三国两晋著名的战争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全部1三国:官渡之战公元200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影响:曹操胜利,占据北方大部,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袁绍失败,后郁郁而终。四世三公的袁氏退出三国的历史舞台。2三国:赤壁之战公元208交战双方:曹操和孙权刘备联盟影响:曹操统一失利,三国鼎立雏形初显3东晋:淝水之战公元383交战双方:东晋谢安谢玄和

  • 三国有哪些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桃园豪杰三结义;2)温酒斩华雄;3)三英战吕布;4)辕门射戟;5)青梅煮酒论英雄;6)斩颜良、诛文丑恶;7)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8)三顾草庐;9)火烧博望坡;10)火烧新野。11)孔融让梨12)望梅止渴曹操13)三顾茅庐14)草船借剑诸葛亮15)空城计16)赤壁之战17)鸡肋故事18)桃

  • 战斗英雄杨子荣是如何牺牲的?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杨子荣的形象也人尽皆知,近似于《第一滴血》中兰博的孤胆英雄形象多少让人感觉不太真实。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杨子荣这个人吗,英雄又是如何牺牲的呢?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确实有杨子荣这个人。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县人,牟平今天属于烟台市的牟平区。杨子荣这个名字是1945年参加八

  • 【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故事十则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的曾国藩曾多次率领湘军同太平军打仗,可总是打一仗败一仗,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他不得不上疏皇上表示自责之意.在上疏书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有个幕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一改,果然成效显著,皇上不仅没有责备他屡打败仗,反而还表扬了他.屡战屡败强调

  • 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动了哪些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没有“拉链门”事件,克林顿将是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人眼中最出色的总统。纵然克林顿无比优秀,还是有两个国家的人不喜欢他,一是塞尔维亚,一是中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战争。1、科索沃战争:塞尔维亚对克林顿的恨科索沃战争克林顿当政8年,成绩璀璨,美国经济发展良好,外债仅仅增加了1.6万亿美元,而增加的原因

  • 战争史上有哪些打了胜仗但实际上败了,而打了败仗实际上胜了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打了胜仗但实际上败了,打了败仗但实际上胜了的战役有很多,这里举两个案例,国内外各列举一个。抗战时期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之前,日军的侵华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案,但大致上还是采用了田中义一当年在东方会议上提出的由北向南,仿效当年清军入关吞并中原的战略。按照这个战略,日本首先吞并朝鲜,接着吞并东北四省,继而

  • 世界和平不好吗?是谁,一次次又挑起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世界上的人大多数是爱好和平的,只有和平人类更团结,更能修复好地球,好人类。但也有一些人似强盗思维,破坏世界和平,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权霸道国家,害人害已破坏世界团结稳定,挑起战争破坏和平。人人殊之的国家,为了利益期凌霸权打压别的国家,破坏它国利益与隐定团结,这个国家就是美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