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阎锡山为什么在解放战争的时候选择死守太原,但是在抗日战争时却不死守太原?

阎锡山为什么在解放战争的时候选择死守太原,但是在抗日战争时却不死守太原?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107 更新时间:2024/1/23 5:45:03

两方面原因。

一是心态不同。

包括阎锡山在内的大部分国军将领,在面对日军和解放军时,心态截然不同。

具体表现为:

在面对日军时,表现得很谨慎。

说难听点,就是不自信。

说好听点就是有自知之明。经常是一发现日军有合围企图(包括日军没企图,但国军认为有企图等情况在内),就会主动撤退,放弃既有阵地,跑的飞快,不给日军打歼灭战的机会。

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日军攻克娘子关前,阎锡山也是欲与太原共存亡。但他听说娘子关沦陷,日军一个师团已从东面而来,太原有可能被包饺子的消息后,他迅速就下令撤退。只留傅作义的35军守太原。

在阎锡山看来,日本人凶悍,而且还有装备优势。守太原,肯定是守不住的。

他保卫太原的方针,是利用太原四周既设阵地线,实行依城野战,以阻日军前进。待后续兵团到达,再打野战,施行反攻,争取聚歼来犯太原之日军。

但后来,日军在包围太原的同时,阻击各路增援太原的国军部队。

外面的援兵靠不过去,里面的守军出不来。

阎锡山制定的“依城野战”计划,变成了“孤城独战”。

仗打成这样,太原自然是守不住了。

后来,因为太原没守住,傅作义和阎锡山还翻了脸。傅率部脱离了晋绥军系统。

从种种迹象上,不难看出,阎锡山根本就没有胆量在太原与日军死磕到底。

而到了解放战场,阎锡山的心态就变了。

变得很漂,很瞧不起人。

可以说,解放战场上的大部分国军指挥官,都是这样的心态:瞧不起土八路,认为自己有装备优势,即便被包围了也很有自信。有些人甚至还主动冒进,主动找解放军决战。

比如莱芜战役,国军就主动跑到华野控制区内寻求决战。结果李仙洲的部队全军覆没。

还有孟良崮战役,张灵甫仗着自己部队战斗力强,主动往绝路上跑。听说华野的几个纵队把他包围,他还不仅不慌张,反而非常高兴,说什么:我就是活捉陈毅的诱饵。

结果,整编74师几乎全军覆没。

还有王耀武守济南。一座孤城,军事上没有死守的意义。王耀武也主张放弃,但校长考虑政治影响,硬要他死守。结果,堂堂抗日名将就这么做了俘虏。

阎锡山决定守山西,原因也是大差不差。

中野主力(原129师野战部队)南下前,阎锡山心里还有点忌惮。但中野南下后,他就自信的一批了刘邓主力我打不过,难道地方土八路也打不过?

山西大部分地区都被解放军控制,晋军只能龟缩在中大城市。像这种打法,阎锡山其实根本没有赢的希望。但他就是很有自信。

像这种不怕死的表现,在抗日战场上,是很难看到的。但在解放战场上,比比皆是。

结果嘛,十万晋绥军就这么被解放军一点点的收紧口袋,分割包围在了太原和大同。

但即便是如此,阎锡山也不慌,仍然自信满满的表示,太原粮弹两足,兵工厂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武器。且城防工事坚固,修建的各型碉堡近万个,足“可抵150万军队”。

总之,就是抗战时,阎锡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断不敢死守孤城。并且日军从北面而来,他往南退就行了。他可以从容撤退。

而到了解放战争时,一方面,解放军对阎锡山是四面合围,阎没地方退。再一方面,阎锡山觉得自己部队战斗力强,不把解放军放在眼里。即便被围了,也认为土八路没有重武器,不认为解放军有能力攻破太原城的铜墙铁壁。觉得只要坚守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来增援老蒋,自己就赢了。所以他才敢死守。

第二个原因,是阶级立场导致阎锡山对日本人和共产党的态度截然不同。

阎锡山跟日本人,不仅没有旧怨,反而关系还很好。

中原大战失利后,他宣布下野。当时庇护他的就是日本人。

后来他回到山西,重掌大权,也是日本人一路护送的。

虽说为了保地盘,阎在1935年后,对日本人比较敌视。(日军意欲吞并绥远,而绥远也是阎锡山的地盘)

但这种敌视,并不涉及阶级利益。与阶级立场无关。

只要日本人不赶尽杀绝,阎锡山不介意与日本人在山西井水不犯河水。(阎锡山是抗战期间唯一一个与日军见面谈判,并且差点投敌的地方实力派头头)

当然,能赶走日本人,那最好了。阎锡山终究还是不愿意与外人分享山西的统治权。

而对待共军,阎锡山的态度就相当决绝了。

那是一点妥协余地都没有。

1939年,阎锡山主动搞摩擦,以致他与八路军合作组建的山西新军集体出走,约有四个旅的新军脱离阎,加入八路军。

阎锡山气得要死了,然后就开始清洗晋军。

经过一番清洗后,晋军就变成了一支很纯粹的,只效忠于阎锡山个人的“阎家军”。

抗战后期,阎锡山为了控制晋绥军。还搞出了一个名为“三三铁血团”的组织。

这个组织的骨干有王靖国、温怀光、郝士文等二十几人。这些人在阎锡山的家里一齐歃血为盟,表示不效忠于国民政府,不效忠于任何党派,只效忠于阎锡山一个人。

脱离组织、背叛组织者处死;破坏组织者处死;不服从会长指示及组织决议者处死;泄露组织秘密者处死;侮辱会长者处死;侮辱同志和组织者处死;犯烟、赌、赃、欺之一者处死。《三三铁血团纪律》

随后,这个组织从上至下发展。截止到解放战争初期,参加组织的人,高达几万。

手下有这样一班心腹,阎锡山也有了负隅顽抗到底的底气。

1948年10月,太原战役开打。这个时候阎锡山如果起义,建国后,他肯定享受行政三级待遇,至少与程潜、龙云、张治中等人平齐,甚至更高,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或是政协副主席。

但阎锡山态度决绝,一点投入人民阵营的意思都没有。

当年11月,驻守淖马要塞的晋军独立第八纵队司令赵瑞在解放军的猛烈进攻下,宣布战场起义。阎锡山闻后,勃然大怒,当即就下达了“倡议投降者可当场打死”的命令。同时要求各部明天必须汇报官兵思想动态。

后来,由西北调到太原,协助晋军防守的第30军军长黄樵松决定起义,被阎知道了,阎锡山想都没想,直接就逮捕了黄樵松和派到30军做工作的解放军第一兵团8纵参谋处长晋夫。并把他们用飞机押送南京,交给蒋介石处决。

他真的是一点也不给自己留后路。

为什么阎锡山在面对解放军时,会显得如此死硬,并且负隅顽抗呢?

说白了,就是阶级立场不同。身为统治阶级的阎锡山,与人民注定走不到一起。

早在太原围城之前,中央确实有和平解决太原的想法,还派了一位老先生(阎锡山的同乡长辈)去阎身边做工作。结果阎锡山当场就把人给枪毙了。

阶级立场如此,阎锡山不惜流尽山西人民最后一滴血,与解放军血拼,也不奇怪了。

而很可笑的是,叫嚣决战的阎锡山,却在太原城破前,带着金银细软和心腹,坐飞机逃到了南京。

这种为了一己之私利,把几十万太原百姓推进了火坑的人,也不知道现在为什么还有人给他翻了案,说他主政山西三十年,颇有建树,总体功大于过。这个说法就很扯了。他的那点成就,与他裹挟山西人民发动战争的行径相比,值得一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882条回答。

简而言之,完全是情况不同。

抗战中,日寇是从山西北部南下,首先攻陷大同,随后主力沿着山西中部一连串的低矮盆地,直接向南推进。

对山西地理有些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山西两侧都是山地,中间则是一串地形相对平坦的盆地,适合大部队行军。

而日军是一支装备大量重武器、对后勤补给比较依赖的军队,所以必须以这种模式作战。

阎锡山和中央军所做的是节节抵抗,进行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以及最后的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国军集中了28万大军,但日寇也有14万大军,而且是两线夹击,我方实力是大大不如的。

经过大概1个月激战,日军伤亡3万人,国军则损失10万之上,太原也被占领。

日军兵力有限,占领山西腹地人口密集区,尤其是打通了铁路线以后,就暂时按兵不动,没有连续进攻。

此时阎锡山主力退到四周的山区,继续坚持抗日。

后八路军进入山西,同阎锡山基本是各占一半山西地盘,维持到抗战结束。

太原会战之所以没有死守太原,主要是敌我力量悬殊,太原不可能守住。

况且我军武器装备低劣,以单纯的防御固守一个城市,等于放着自己被日寇强大火力聚而歼灭,就持久抗战来说是不可取的。

但解放战争太原会战就完全不同。

在很长时段时间,阎锡山在山西占据相对优势地位,注意是相对。

尤其是1947年,刘邓大军12万主力难渡黄河进入大别山,而陈谢兵团进入河南西部,大大缓解了阎锡山在山西的压力。

当时让徐向前出任晋冀鲁豫军区副总司令,麾下只有5万多人,而且以地方部队为主。

阎锡山的晋绥军战斗力虽步枪,毕竟有10万以上规模,还是占优势的。

但徐向前用兵厉害,1948年春季连续取得了运城战役和临汾战役等攻坚战的胜利。

这种情况下,阎锡山只能转攻为守,防御以太原为核心的地盘。

但晋中战役,阎锡山因粮食匮乏被迫主动出击扫荡,又被徐向前打败,损失惨重。

解放军认为:晋中战役历时40天,解放军以少胜多,连克县城14座,阎军主力第七集团军总部及五个军部、九个整师、两个总队进阶10万人被歼,缴获各种炮三千七百零四门、步机枪三万余支、火车头十五个、车皮二百零七节和大量物资。

至此,阎锡山主力损失大半,加上当时全国战局一塌糊涂,国军到处溃败,山西大局已定。

这种情况下,阎锡山却不愿随便离开山西,转而固守太原和大同两座城市。

太原是阎锡山的老巢,从抗战结束以后就修建了复杂完整的防御阵地,相当坚固。

而且阎锡山在这里囤积大量物资,还有蒋介石的空投支持,具备长期防御条件。

围城的解放军约八九万人,而阎锡山防御太原还有6万人,又强行抓了几万壮丁,国军又空运1万多人,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由此,太原战役持续了半年时间,解放军为了夺取这座城市也伤亡了4万多人,国军13万人则全军覆没。

需要说明的是,林彪亲弟弟林向荣,就是在太原战役牺牲的,当时他是第66军197师560团团长。他才33岁,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然而,在接受晋绥军一部投降时,敌人耍诈,突然对准林向荣和警卫员射击,后者中弹当场牺牲。

太原被占领1周以后,大同国军知道坚守无意义,直接开城投降。

由此,山西全省都被解放军占领,阎锡山30多年统治也宣告结束。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哪6个星座出于铂耳修斯的传奇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英仙座、仙女座、仙王座、仙后座、飞马座、鲸鱼座。在古希腊的阿尔戈斯有一位国王。一天,他到神庙里去求神问卜,得到的神谕说,他将死于自己的女儿和宙斯所生的外孙珀耳修斯之手。老人听了这话非常害怕,他狠了狠心,趁女儿和珀耳修斯熟睡之机,把母子俩放进一个大箱子里,然后投入了大海。他以为这个大箱子就是不被惊涛骇

  • 在中国上映的越南故事片有几部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似乎很少吧,记得在文革年代曾经上映一部越南的黑白电影,忘记了什么名字,越南电影的影响范围很窄,后来出现过陈英雄这样国际上有点知名度的导演,基本上就是《青木瓜之味》和《三轮车夫》两部电影能看到,但也只是在港台上映过一条太平洋的小珊瑚鱼,被父母遗弃在沉船旁。在沉船,小珊瑚鱼认识了小蝴蝶鱼。小蝴蝶鱼同

  • 历史上,有中心开花战术成功的战役么?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说到中心开花战术,很多人立刻想到了孟良崮战役中的张灵甫。张灵甫固守孟良崮没错,可是国军其他部队战斗意志和攻坚能力太差,最终注定了张灵甫必然覆亡。无独有偶,解放战争的湖南战场,就出现了两次“中间开花”的机会,第一次机会无意中成了疑兵之策,第二次中间开花,直接把新桂系的主力第七军全灭了!这究竟是怎们回事

  • 你看过那些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电视剧?读过哪些关于抗日战争的书籍?你有什么感想呢?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电影和电视剧就不写了,没啥好说的。书籍《八千男儿血》常德会战《孤城落日》衡阳保卫战《血战昆仑关》桂南会战《远征军》《杜聿明》《白崇禧》《孙立人》《王牌七十四军》抗日战争我们打的不容易啊!在三国演义这三十回中主要讲述了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两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在官渡

  • 解放战争时,我军的武器弹药生产是什么样的情况?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解放战争时期共有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原等五大解放区,其中只有东北解放区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军工体系,保证本区的作战需要同时支援其他解放区。从1946年4月起,东北民主联军就开始通过在沈阳、鞍山、本溪一带搜集日军遗留下的机器和物资开始创建自己的兵工厂。至1947年11月,先后在大连、哈尔滨、齐齐哈尔

  • 哪些战争是美国挑起的?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提的不太严谨,若是说那些战争有美国人的影子那有很多,让我们遵循历史的脚步去看一看:鸦片战争是英国人挑起的,美国是参与者。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挑起的,美国均有参与,切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利益。太平洋战争是日本人发起的,使得美国取得了参与二战的资格,最后以日本的投降结束。期间美国还参与了

  • 求一个解放战争震撼的故事,最好有对话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耷拉着两条腿

  • 从人性的角度讲,严刑拷打之下,宁死不屈的人有吗?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把理想和生命真正结合在一起的人,会有的。他那里理想就是一切。不让为理想而奋斗他认为生不如死的人,会有的。在旧中国他们看到的到处是屈辱,被压迫、被欺凌的时候,他们为摆脱那种状况而奋斗,那样的人是会有的。你不要以为李大钊、瞿秋白、陈独秀、杨靖宇、赵一曼那些人的故事是虚设,他们会有的。如果一个人心里只装着

  • 抗战时期,八路军是如何克服缺少药品、弹药不足等等困难的?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作者:毅品文团队一恒独步,无授权禁转!当然是靠打,靠缴获,靠高超的指挥艺术来克服的。这里就要说一下陈赓大将指挥八路军的一些战例了。陈赓,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从他在1955年授衔时身穿大将军礼服拍摄的照片,根本看不出是让敌人胆寒的战神,相反,却是饱读诗书的学者,或者很上镜的型男。

  • 山东人闯关东,闯出了哪几位最著名的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山海关界定关内和关外的中原大地,从清初到民国百年间,几次迁移的人数加起来达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迫于生计的人们。从关内到关外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漂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其中闯出几位著名人物:孙继高,原籍山东人,东北金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