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2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野战部队一下子从九个纵队减少到四个纵队,总兵力骤减了10万人左右。而这种减少既不是部队调往其它解放区、也不是发生了战斗损失,居然是晋察冀军区主动进行的军队复员所致,是不是感觉有些匪夷所思?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
与此同时,蒋军却在积极向四处运兵备战,有记者告诉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将军,说在北平、天津等大城市都看见蒋军正在招兵买马以扩编部队。如此,八路军实施的裁减军队员额、安排官兵复员等做法,其行动之迅速和规模之庞大,让那一刻的历史显得有些荒诞,在今天看来甚至有些荒谬。
实际上,这个现象的出现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在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签署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又派遣马歇尔作为特使来华,监督和调解双方的执行情况,一时间国内和平口号甚嚣尘上。为此,延安方面对和平民主建国也表现出较大的诚意,同意并签署了《关于军队整编之基本方案》。
根据这一方案,八路军、新四军将被缩编为12军36个师的规模,而当时的我军主力部队已经发展到120万人以上,因此延安给各解放区下达了缩编复员指标:在三个月内至少将部队数量减少三分之一,第一阶段复员人数将达到24万人。当然这个命令也在干部战士间引发了思想混乱,他们无法在未来究竟“战与和”之间做出准确的政治判断。
在之前的1945年10月,经过整编的晋察冀军区部队已经拥有野战军219000余人,地方武装104000人(民兵不计在内),合计正规军总兵力约为323000余人。因此,按照延安关于部队规模缩编三分之一的命令,复员10万人的数字又是合理的,这也是特殊时期的一次特殊行动,尽管许多干部战士对此大为不解。
(马歇尔来华)
内心充满矛盾且不太理解的还包括聂荣臻司令员,面对表示置疑的部下他这样解释到:“我也有矛盾,一面担心内战又起,一面又看见中央的决心很大,蒋军不能打下去,美国也不支持他打下去,那就按中央的决心办吧”。而事实证明,晋察冀军区的裁军复员工作,极大影响了后来与孙连仲(第十一战区)和傅作义(第十二战区)等敌军的作战行动,造成兵力严重不足。
另外一边的蒋军虽然也公布执行了“复员计划”,然而却是采取了掩人耳目的“称谓缩小,人马照旧”之办法,将抗战时期的集团军名义上缩编为整编军(或绥靖区)、步兵军名义上缩编为整编师、步兵师名义上缩编为整编旅,其实是换汤不换药,除了借机裁撤了一些杂牌军外,其嫡系部队编制兵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充实了。
(聂荣臻、肖克与马歇尔)
比如我们熟知的第74军1946年夏季缩编为“整编第74师”后,部队人数不降反升,从30000余人达到了32000余人的规模,如果有时间完成三个整编旅九个步兵团的调整,其总兵力将达到38000人以上,完全超过晋察冀野战军一个野战纵队的人数。虽然该师还没有完成扩编即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消灭,但是蒋军“挂羊头卖狗肉”的伎俩已经昭然若揭。
更有甚者,遵照蒋某人“机密甲9269号手令”的要求,蒋军各嫡系部队在整编过程中都直接要求增加兵员,例如第3军扩充了9036人、第16军扩充6958人、第30军扩充6875人、第92军扩充7305人、第94军扩充6922人。
(主持整编的陈诚)
同时假意宣布对55000名军官和150万名士兵实行“集团转业”,而实际上是把这些裁汰官兵全部改编为仍然具有作战能力的“兵工建设总队”,即便如此,到中原解放区被围攻之时,蒋军仍然有30个军的庞大部分连虚假的整编都没有进行。
随后爆发的战争事实证明,我军此番充满诚意的的大规模复员,严重影响了战争初期的作战能力,晋察冀军区在大同战役、集宁战役和张家口战役中,都出现了兵力不敷分配的情况,一度造成战场被动。而围绕裁军、整编过程中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也充分暴露了南京政府“假和平、真备战”的虚伪嘴脸,使其进一步丧失了公信和民心,尽管初始兵力占据绝对优势,仍然在三年时间里被彻底击败。
国军只有430万,为什么3年期间被歼灭了800万?
战争史上有个非常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我方歼敌数量比对方总兵力还要多。典型例子是,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总兵力是430万,但三年内战打下来啊,居然被歼灭了800万。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两个数据都是真的。
解放战争,一般说的是从1946年6月,到1949年9月,发生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一场真正,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暴政的正义之战,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
解放战争初期,双方的实力对比是:
国民党方面:86个整编师(军),248个旅(师),约200万人,非正规部队约74万人,特种兵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后勤部队、军事机关和院校约101万人,总兵力约为430万人。
共产党方面:总数约为127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1万人(计有24个纵队及相当于纵队之师、11个旅及相当于旅之师),地方部队66万人。
这些都是国共双方公认的数据,毫无疑义。
具体在某一战场上,解放军最强的东北战场,国共双方最初兵力三比一;其他战场兵力对比可想而知。
430万vs127万,国军为何会被歼灭800多万?解放军伤亡总共有多少呢?
解放军给出的数据是,全体指战员负伤104万人,牺牲26万人,失踪或被俘19万人。而国民党方面给出的每次战役战役数据,如果相加,歼敌人数超过了10亿。很明显后者完全不可信。
对于解放军的歼敌数量,一般来说有三种流行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共消灭国民党正规军554.247万人,非正规军252.888万人,总计歼敌人数为807.135万人。第二种说法则把国民党收编的各类土匪算进来,总歼敌人数达到了1065.8万人。第三种说法则是消灭国民党正规军5542470人、非正规军2528880人。以上两项总计为8071350人。
总体来说,解放军歼敌数量为800多万,这一统计数据是比较完整的。
为什么解放军歼敌数量,远远超过了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原因有三:
1,非正规军数量可观。
前文中提到,国民党的430万军队,包含了正规军、非正规军和各类军事部门。但是国民党在后期损兵折将,通过金钱收买了很多土匪、重建了很多地方民团。比如臭名昭著的还乡团,就是这种类型。这些非正规军,其实也被算入了歼敌数量中。
2,国民党军队建设一直在进行,新兵补充快。
与解放军作战的,其实并不只是前线的430万国民党军队,还有国民党控制下的庞大财政经济体系和3亿多人口。战争前期,国军后方一直在整训军队、补充武器弹药。比如有名的74军,两次被全歼,两次重建。淮海战役中被歼灭的黄维兵团、孙元良兵团,都在胡琏和孙元良指挥下重建了。
3,存在很小的一部分重复计算。
国民党军队中,有向解放军投诚63万余人,起义和接受改编114万余人。被俘人员中,有280万加入了解放军。可是,也确实有一部分顽固不化的国军死硬分子,在被俘后逃跑,在起义后叛逃。长沙起义中,陈明仁兵团10万人有6万人在白崇禧蛊惑下叛逃,间接酿成了著名的青树坪战役和衡宝战役。
解放战争中,弱小的解放句军面对的仅仅是430万的国民党军队,所以一开始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战术,其实收效不大,敌人补充很快。随着战略大决战的展开,越来越多国军被成建制全歼,这才造成了国军战斗力整体下降,一溃千里。
这就是国军只有430万却被歼灭了807万的真实原因,看起来难以置信,但这是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