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何秦军士兵连工资都没有却还要为秦国浴血沙场?

为何秦军士兵连工资都没有却还要为秦国浴血沙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894 更新时间:2024/1/23 14:42:20

秦国之所以强大,关键是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维持这么一支军事力量是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的,但由于秦国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这就减少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义务兵役,也就是没有工资,那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哪?

这得益于秦国实行了一套严格的兵员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军功制。

01

兵役管理制度

秦朝沿袭了战国时期的郡县征兵制。

男子到了十七岁就要登记到“傅籍”上,以后根据战争的需要,随时应征入伍,到六十岁才能免除兵役。

平时,郡县负责军事训练,而且有严格的军训制度。

秦朝法律规定,如果射手发弩不中,御手驾车不熟练,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等者,都要受到处罚,负责督训的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都要受到处罚。

秦朝军队高度统一,军权高度集中,军队指挥、管理体制严密,兵役制度完善。

这种几乎是全民皆兵,藏兵于民的兵役制度,既保证了充足的兵员,又减少了财政的支出,一举两得。

秦朝还根据不同的军事任务,将兵员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并且具体分为: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轻车(车兵)等兵种。

京师兵主要来自内郡,实行一年一轮换的制度;

地方兵平时负责地方治安,战时听从中央调遣;

边兵负责戍边,平时实行屯田。

各种兵种及使命,编制严格,目的明确。

02

军功制

仅仅有一套完善的义务兵役管理体制,还不能充分调动士兵的积极性。

秦朝采取了军功制,来刺激士兵建功立业的欲望,保证了军队高度的战斗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设置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

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

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

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秦朝废除了世袭的官爵分封、继承制度,采用军功赏赐的办法,鼓励普通士卒建功立业。

不论出身,只要有本领,能杀敌立功,不仅生活有保障,而且可以不断晋级为军官,甚至可以封侯。

明确的军功制度,保障了秦朝军队旺盛的战斗力,也吸引了大量的军事人才进入秦国。

这就是秦朝军队,即便没有工资,也会浴血奋战的根本原因。

设想一下,哪一个出身贫寒的热血男儿,不渴望通过这个方式改变命运,光宗耀祖呢?

而且通过军功得到的爵位,是可以由后代继承的。这就是所有大将冒死杀敌,勇于上阵的原动力。

这个制度也大大刺激了普通民众平时练兵习武的强烈欲望,一旦战争需要,就立马奔赴疆场杀敌。

这也是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根本原因所在。

(1)秦末农民战争两个经典故事:

秦军号称“虎狼之师”,秦军士兵也是当时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通过史书的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知道秦军的强大与秦兵的凶猛与商鞅变法中推行的“军功爵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军功爵制的历史优越性了解历史的人知道,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秦国推行“军功爵制”。它的内容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也有所提及。因此大家觉得再提这个说法不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是军功爵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军事体制,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调整。而正是这一点体现出了军功爵制的历史优越性。

军功爵制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挑战:战国之前,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即主要的官职和权力都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他们世袭高官厚禄,同时掌握大量的土地和奴隶。而还有许多庶人家庭则同样负责劳作服役,缺乏上升通道和空间。而军功爵制的推行就为这些庶人家庭提供了最好的上升渠道,就类似后世科举制对士族政治的挑战一样。秦国的庶人家庭通过在战场上取的军功,不断获得封赏,彻底改变家族命运。而作为世卿世禄的旧贵族则失去了凭借制度直接获得高官厚禄的机会,甚至会被那些凭借军功快速晋升的庶人家庭反超。

军功爵制是对井田制的挑战: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在推行周公姬旦总结完善出来的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或者说贵族私有制吧,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时难以说清,但是有一定可以肯定就是普通的庶民对土地是没有所有权的,他们只有对土地使用权,并在奴隶主贵族的驱使下与奴隶一起在土地上劳作,只能比奴隶略好一点勉强维持温饱(或者说温饱也难,但是比奴隶略强可以肯定)。而军功爵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凭借军功可以获得“授田”,即可以让普通的庶人获得自己支配的土地,而且军功越多获得的土地越多,这比任何“工资”都更能吸引那些庶人。

综上,秦国的这种军功爵制在开拓庶人政治空间和让庶人获得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资料上有着极大的作用,这也是顺应了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背景,也就极大的刺激了秦国士兵的作战意志。而且这种军功爵制的做法并非秦国独有,其实战国七雄几乎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类似的制度,有的还比秦国实行的更早,但是为何秦国效果最好呢?

军功爵制武装起来的秦军为何不同?为什么没战国七雄中大都采用了类似军功爵制的制度却没有取得秦军的效果呢?这个问题在当时就有人进行了思考和解答。如今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分析的很有道理。这个人就是儒家宗师荀子。他在《荀子议兵》中对战国时期三支著名的强军进行了分析,对比了三者的不同。

齐国技击:这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牌部队,荀子评论这支军队时,提到了它的制度就是进行货币赏赐。也就是在齐国技击军中获取战功的人,可以获得赏金但是没有土地赏赐。因此荀子认为这种赏赐没有做到解决根本的问题。因此荀子认为齐国技击的士兵对付小蟊贼或者比较弱的敌人时表现会很好,但是一旦遇到强敌劲敌就很会很快溃散,毕竟士兵们大部分不是葛朗台,不会为了一点点赏金反而丢了性命。

魏国魏武卒:这支部队在熟悉历史的人中是比较有名的,是战国初期魏国的一直强悍的重装步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霸一时的重要法宝。但是荀子同样认为这支部队的军制仍有问题,因为这支部队的士兵一进入魏武卒的部队就会脱离奴籍,同时获得与庶民一样的土地使用权,即仍采用井田制一般的份田的做法给以土地的使用权,同时还可以或的免除赋税的待遇。但是这种方式使得魏武卒更新较慢,同时成本极高,国家难以长时期支撑。

秦国锐士:这时当时荀子对秦国精锐的称呼。同时他也分析了为什么秦军的士兵如此强悍。即秦国的军功爵制在前中提到的两大特点,一个是使士卒有了晋升社会地位的渠道,这一点其他各国虽然也有,但是他们的改变还不够彻底,士卒至多从奴籍变为庶民,极少数人才能成为贵族。但是秦国的军功爵最为彻底,如果没有军功,哪怕是秦国宗室也一样不得封官授爵。而秦军士兵如果持续获得军功,就可以获得官职和爵位,这就有效刺激了庶人家庭对官职、权力和地位的欲望,并有效将之转化为秦军士兵旺盛的战斗意志;二是军功爵制虽然有允许战功爵位世袭的制度,但是总体上来说没有新的军功,这些家庭就会衰落下去,于是他们只能不断的加入秦军,去战场上不断的获取军功,才能不断提高家族的地位和权力。

由此可见,秦国的军功爵制从两方面有效的刺激了秦国百姓,让为了不多获得封赏而变得嗜血顽强,从而使秦国军队正成为了虎狼之师。

法家思维有效助推了秦国军功爵制度的推行还是出自荀子的《议兵》一篇中,他对强兵之法的分析中提到了“隆礼、效功,上也;重禄、贵节,次也;上功、贱节,下也”。意思是在强兵之法中推崇礼法、考核战功是上等的办法;看重利禄、推崇气节,是次一等的办法;崇尚战功、卑视气节,是下等的办法。这也就是秦国军功爵制推行的重要保障秦法。

秦法的推行使得秦国从上至下形成了一整套法家法治的思维。在秦国一切事物基本都按法律执行,上至国君、下至黎民都是如此。这就使得秦国在兑现封赏上有了较高的保障,秦军士兵浴血疆场,换来的军功能够有效兑现,这就反过来继续刺激秦人通过军功改变命运的欲望。

秦法的严苛又让秦军士兵不敢于怯懦或懈怠。试想一个两千多年前就有一套类似现代的标准化军工生产流程的国家是多么让人敬畏。他们的法治想象我们现代人估计都要自叹不如,所以秦军士兵不敢于在战场上退缩,因为他们知道进可能获取更大的军功改变命运,退则必然面临严酷的惩罚,所以秦军士兵在前有利诱,后有钢刀的环境里必然迸发出超越常人的作战意志和战斗力。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万多美国民兵为何能赶走强大的英国人?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我很好奇,是什么让你产生了是美国人自己赶走英国人的错觉?赶走英国人的是卖肾援助的法国路易十六。美国人自己赶跑了英国人的说法,简直比我们自己独立打败日本人还过分十倍啊。当一小撮国家分裂分子在北美起事时候,英军在北美驻军就6000人,开始持续的在北美增加兵力,当时正是日不落帝国如日中天,龙虾兵打遍天下无

  •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你知道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1991年5月1日,一位老人来到河北省蓟县盘山烈士陵园,到抗日英雄包森墓前祭拜,并献上自己亲笔书写的花圈对联,对联上的字是:弓之鸟,漏网之鱼;不朽者,祭拜包森。此人叫冢更咻,是一位侵华日军老兵,此举一是为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的生命赎罪;二是他在一次战斗中幸存下来,前来祭拜鲍森,是八路军的将军,

  • 秦末农民起义详细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

  • 经典战争电影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国内越战《高山下的花环》三大战役《大决战》三部曲这么犀利居然没人记得。。集结号我的团长我的团虽然是电视剧,不过画面不输电影鬼子来了战争与和平据说历史上耗资最多的电影,五年,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1968年)。出口之后席卷整个西方电影市场,把当年许多好莱坞巨片打得一败涂地,成功翻本。苏联的电影,

  • 秦末农民起义将领周章的典型事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2.司马迁《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3.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4.司马迁《史

  • 《大决战》之中,杜聿明一会跑东北一会去华东,他为何会这么忙?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大决战》已经更新完毕,作为向建党百年的献礼片,该剧的热度依然还在持续中。全剧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亲赴重庆谈判作为起点,重点讲述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三大战役”。在《大决战》中,杜聿明一会跑东北,一会跑华东,显得异常繁忙。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国军

  • 秦末农民战争的成语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逐鹿中原,揭竿起义......回答者:词典大叔-初学弟子一级2006-12-421:00一呼百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舍我其谁...回答者:tqer007-试用期二级2006-12-421:08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

  • 战争中双方激战时,出现过哪些诡谲的事件,至今都让人难以理解?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淮河涨水,似乎一切中都是天意,又是人谋。解放战争进行到第二年的时候,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失败,改为重点进攻山东和延安。面对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毛主席决心进行战略反攻,此次反攻是从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的一次战略规划。毛主席分析局势之后,决心出兵蒋介石最薄弱的中原地带,而占据中原就需要立足大别山,所以毛

  •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与著名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基本内容,通过艺术的想象和集中,概括了比三国时期远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小说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灭吴统一全国为止的100多年的史事,其间着重描写了大约半个世纪魏、蜀、吴三国的纷争和兴衰过程。《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

  • 奥德赛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一个精彩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奥德赛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奥德赛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希腊人中最睿智者奥德修斯,在经历了20年的流浪生活之后,最终回到自己故乡的故事其中一个精彩故事,就是奥德修斯在回到故乡之后,在神的帮助下,杀死了自己妻子的求婚者,夺回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与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