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大决战》已经更新完毕,作为向建党百年的献礼片,该剧的热度依然还在持续中。全剧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亲赴重庆谈判作为起点,重点讲述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三大战役”。
在《大决战》中,杜聿明一会跑东北,一会跑华东,显得异常繁忙。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国军中肩扛三星和四星者大有人在,为何蒋介石要如此重用仅居中将的杜聿明呢,还不止一次形容他为“救火队长”?
简单回答,蒋介石认为杜聿明是当时国军将领中既有能力又够忠心者,故而只能不断委以重任;如果详细回答,请接着往下看。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其余平台皆为抄袭!
杜聿明(1904年11月1981年5月),字光亭,陕西米脂县人。因为昆仑山大捷,他成为抗日名将;因为淮海战役大败,他被解放军俘虏,经改造后获得特赦,积极参加统战工作并且致力于实现两岸统一。
杜聿明出生于一户地主家庭,父亲杜良奎虽是晚清举人,但是深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还在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参加了同盟会。受此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希望积极读书报效国家。
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青年时期的杜聿明一度感觉读书无用,一度感觉壮志难抒。索性,他放弃了长久以来报考北京大学的目标,考入了由国共两党共同兴办的黄埔军校,踏上了从戎报国的道路。
在黄埔军校一期的开学典礼时,孙中山亲临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学寄语,更表明了开办黄埔军校的宗旨:
我们开设这个学校,就是要把革命事业重新开创,要用学校的学生来作为未来革命军的骨干。
受此鼓舞,杜聿明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自己的学业,在步兵科、炮兵科和工兵科的课程都出类拔萃。不过,由于政治上不愿意过多涉足,他既没有参加“青年军人联合会”,也没有参加“孙文主义学会”。
1925年春,孙中山响应冯玉祥的号召,抱病北上寻求和平,不幸病倒在了北京。期间,杜聿明受命前往进行护卫,近距离见证了孙中山抱憾离世。
等到中山先生过世后,国民党内部的明争暗斗已经趋于表面化,左派和右派之间已经势同水火。而受此影响,国共合作的前景也不容乐观。
1926年7月,杜聿明准备南下归队参加北伐,却在南京被孙传芳的部队所抓获。不久,他成功越狱逃到了武汉,被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张治中所收留,成为学生军第一营第三连的连长。
随着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束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也结束了。对此,曾经充满激情的杜聿明也感觉到了迷茫和失望。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发起了侵华战争。面对日益严重的中日民族矛盾,蒋介石却还在鼓吹“攘外必先安内”的歪理邪说。对此,杜聿明显得非常不理解,但作为一名军人他还是执行了军令,开赴皖北参加了“围剿”红军的多次作战。
占领东北后,日军继续得寸进尺,又在华北地区不断滋事。对此,国内各界的抗日声浪此起彼伏,不断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此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终于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联合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事件在共产党的积极斡旋下终于得到和平解决,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开始初步形成。
在1937年,国民政府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陆军装甲团,杜聿明担任了首任团长。全面抗战爆发后,他领导装甲团浴血杀敌,在淞沪会战中屡建奇功。
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中国军队虽然失败了,但还是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之后,杜聿明率军退至湖南湘潭一带进行整训,被扩编为第200师。
随着广州、武汉的相继沦陷,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不过,由于中国沿海已经被日军占领或者封锁,国际援助的物资只能依靠西南地区的国际交通线苦苦维持。
到了1938年底,杜聿明的第200师被扩编为新11军,从湖南湘潭移驻于广西全州。不久以后,该军的番号又被更改为第5军,成为抗战时期成军最早的一支国军机械化部队,颇具战斗力。
为了截断广西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派出精锐第5师团从钦州湾企沙和龙门等地登陆,接连突破了国军的防线后占领了昆仑关。此地既是南宁东北方向的天然屏障,更位于桂越国际交通线上,实在不容有失。
国民政府已经退无可退,决心展开反攻重新夺回昆仑关。1939年12月,杜聿明率第5军打响了昆仑关战役,他以郑洞国的荣誉第1师担任主攻,以邱清泉的新编第22师辅攻,以戴安澜的第200师作预备队。而守卫昆仑关的是日军第5师团,又被称为广岛师团,属于日本最早编组的7个甲种师团之一,也是侵华战争的急先锋。
昆仑关战役持续了18天,双方在昆仑关及附近的高地殊死拼杀。最终,国军在付出了5500多人牺牲和11000多人负伤的代价后,成功歼灭了日军5000多人并重创第5师团,史称“昆仑关大捷”。
在二战中,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最具战略意义的国家,它西临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都与中国接壤。因此,这里对于中国和英国都极具战略意义,双方都不容有失,尤其对于中国意义更大。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两国在1941年初时就开始酝酿军事同盟。为此,国民政府还派遣杜聿明作为军事考察团成员前往缅甸、印度和马来西亚,准备派出远征军配合英军对日作战,保障这个后勤补给基地的安全。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成功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全面触发了太平洋战争。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地域达到了最大程度。
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中英两国于12月23日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不过,由于英国人固有的傲慢,他们既怀疑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更担心外国军队染指自己的殖民地,故而一再拖延甚至有意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
受此影响,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长期待命,当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1942年1月,面对日军的不断攻势,英军在缅甸战场已经溃不成军,首都仰光也马上就不保了。此时,英国佬终于低头恳求中国军队入缅援救,第5军和第6军依次进入缅甸,由驻缅英军总司令赫顿中将统一指挥。
从1942年3月开始,中国远征军转战1500多公里对日作战,先后取得了同古保卫战、仁安羌解围战和东枝收复战等战役的胜利。不过,由于丘吉尔政府始终执行“先欧后亚”的战略,还是悄悄放弃了缅甸。
为了自己能够顺利撤退,英国甚至完全不顾及中国远征军的死活。在英国人亚历山大和美国人史迪威的联合命令下,中国远征军被要求撤入印度继续协同作战。
杜聿明意识到情况危机,立即请示重庆政府。蒋介石闻讯后,在无比气愤下直接下令中国远征军撤回国内待命。当天,《蒋中正日记》出现了如下的记载:
丘吉尔的态度对我国等于唾弃,以怨报德,徒有势利而无信义,因无论矣;而史迪威对我在缅军队亦掉头不顾,对余无一请示,亦无一报告,独自径避印度,实出于人情之外。
面对日军的围困,杜聿明归途已经受阻,只得率领第5军退入了中缅交界的一处原始山地“野人山”。此处被称为“百死一生”的死地,他在进山前向全军将士进行鼓劲:
我们要穿越的野人山,每个人都将会面临生与死的考验。野人山既是我们走向死亡的鬼门关,也是我们通往祖国的生路。
果不其然,远征军刚刚入山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不仅士兵减员严重,就连杜聿明本人也因炎症感染而引起高烧不退。经历了无比惨痛的损失后,中国远征军终于在死伤大半才退回到国内。
1945年4月,蒋介石突然电令杜聿明前去重庆,抵渝后才得知此行的任务是为了对付龙云。原来,蒋介石已经下定决心铲除“云南王”龙云,准备调他出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的虚职,要求杜聿明提前在云南进行军事部署。
到了9月30日凌晨,杜聿明突然行动,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围攻龙云的战斗。事后,为了给社会各界一个合理的解释,也为了维护龙云的颜面,国民政府下令将杜聿明革职查办,替蒋介石背了黑锅。
回到重庆后,杜聿明赋闲了一阵,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在赴任前,他接受了蒋介石的单独召见,被告知要严密提防共产党部队占领东北。
杜聿明就任后,立即借助的美国军舰和飞机从后方运送兵力,从葫芦岛和营口登陆。不仅如此,他还遵照蒋介石指令向东北解放区进行挑衅,有意破坏和谈的氛围。
内战爆发后,杜聿明制定了“南攻北守”的作战方针,准备逐步蚕食东北解放军。不过,随着东野逐渐站住了脚跟,东北战场进入到了僵持阶段。
长期的军旅生涯,杜聿明的身体状况不甚乐观,期间还前往北平完成了左肾的切除手术。凭借战场形势和身体状况,蒋介石的第一心腹爱将陈诚开始大做文章,最终接替杜聿明统领东北。
陈诚志大才疏,刚上任就想要做出一番成绩向他的“蒋校长”请功。结果,出现了“欲速则不达”的效果,军事上彻底陷入了被动。同时,他还以整饬贪腐为名大肆排斥异己,搞得东北彻底成了一个烂摊子。
在白崇禧和何应钦等人的建议下,蒋介石决定撤换陈诚。不过,为了保住他的体面,最终同意陈诚以治病为由请辞,安排了卫立煌去接手东北的烂摊子。
离开东北后,杜聿明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任第二兵团司令。东北局势已经积重难返,卫立煌更是为了自保而处于了守势,基本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1948年9月12日,遵照党的指示,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彻底切断了国民党军队通往关内的唯一陆上退路,形成了毛主席口中的“关门打狗”之势。
为了挽救败局,蒋介石又将杜聿明调回沈阳,兼任了东北“剿总”副司令,准备由他逐步替换卫立煌。不过,在不断的内部倾轧下,在蒋介石的越级指挥下,辽沈战役还是失败了,东北终于得到了解放。
就在杜聿明忙着指挥残部从葫芦岛撤退之时,淮海战役也打响了。在这之前,蒋介石原本希望能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由桂系的白崇禧统领武汉和徐州两个战区发起“徐蚌会战”。不过,白崇禧为了保存实力而推脱,最终只得由刘峙这个“猪将军”继续留任徐州。
作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只得配合刘峙指挥这场战役。不过,他们显然都不是粟裕的对手,只能看着黄百韬被全歼。更严重的是,黄百韬兵团没有救出来,黄维兵团又被包围了。
杜聿明这次学精了,断然决定放弃黄维赶紧撤退。为了避免接收到蒋介石的命令,他在撤退途中还关闭了所有电台,执行无线电静默。不过,正当他向永城方向撤退时,还是接到了蒋介石空投的一封亲笔信:
如坐视黄维兵团被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请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协同由蚌埠北进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杜聿明认为,蒋介石的这次救援无异于自投罗网,可还是无奈屈从了,果然被解放军包围于陈官庄一带。遭到包围后,毛主席亲自发表了一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而华野司令员陈毅也写了一封亲笔信劝说杜聿明放下武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48年12月30日,毛主席为新华社题写了一篇名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其中,明确提到:
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连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也发表了一篇意图要“求和”的《新年文告》,暗示自己将会下野:
中正毕生革命,早置生死于度外,只望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看到两党的领袖接连表态要谋求和平,杜聿明也深以为然,觉得只有和平才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出路。
不曾想到,短短三天后蒋介石就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再次下令杜聿明发动攻势组织突围。结果,他被解放军打得丢盔弃甲,只带着副官和十几个卫士趁乱逃了出来,还在安徽萧县的张庄寨镇张老庄村被俘。
被俘后,杜聿明被关押到位于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在填写个人档案时,他意识到自己罪孽深重,只将解放战争期间的所有经历都写了出来。不过,负责战犯和特务甄别的公安部政保局长凌云还是找到了他,进行了如下的谈话:
你的材料写得不好,只写了在解放战争中的事情。我们知道你,是因为你的抗战事迹,你的昆仑关血战。所以,你对民族的贡献,这段历史不应该否认,因为谁也否认不了。
凌云的这次谈话彻底浇醒了杜聿明,从此开始积极配合改造,成为了战犯中的典型人物。
在战犯管理所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杜聿明的身体状况也迅速好转,所患的肺结核和肾结核等长年恶疾也逐渐痊愈。在抗美援朝期间,他还积极为志愿军士兵制作被褥和军服,日记中这样写道:
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的豪情壮志,令我感到无比兴奋和敬佩。
1959年12月4日,由于表现积极,杜聿明作为第一批特赦人员获得了人生自由。在组织的关心下,他成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专员,积极撰写和记录从大革命以来的那段真实历史。
到了1964年11月,杜聿明还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积极投身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之中。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劝说尚在台湾的亲朋好友和门生故吏都能幡然悔悟,结束两岸对抗并共同致力于国家和平统一。
1980年,杜聿明发表了《纪念“二二八”寄语台友》一文,公开呼吁两岸同胞为实现国家统一而贡献力量。不过,他在第二年就因为肾衰竭而在逝世了,享年77岁,被葬入了八宝山。
临终前,杜聿明写下了自己的遗嘱,仍然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还嘱咐其妻要率子女继续为新中国贡献力量。其中,他提到这样一句:
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
声明:本文属于文史不假原创,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其余平台皆为抄袭侵权!@文史不假
(1)解放战争时期特工经典故事:
很简单,那是因为遗老遗少们心中的“蒋公”已无人可用。军事能力强的如白崇喜、陈明仁者非谪系,不敢用。
忠诚似狗如刘峙、汤恩伯者世人称猪,不堪用。
所以蒋介石只能用杜聿明、张灵甫一类自以为是狂猖之辈了。其实我觉得他们相比那些保守的将军们更是送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