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故事:
王二小原名阎福华,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阎二小。
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轿顶山的报社武装梯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住在两界蜂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
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有没有较著名的战争故事(5个最好),400字左右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1997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时任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县长的刘建军,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根据刘建军说,当时的电话是从北京打来的,对方说他是一个日本人,想到这儿来,希望刘建军去北京接他。接到电话的第二天上午九点左右,刘建军来到了易县和来源县的交界处——门墩山。不久,刘建军看到有一辆黑色的奔驰车向他驰来,停在了他的身边。停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个老人,一米七多一点,个子不高,但是看上去很精神,一头白发,穿得也很整齐,下来以后就给刘建军鞠了一个很深的躬。日本老人告诉刘建军,开车的是他的儿子,车是从北京租来的,寒暄之后,老人向刘建军提出了一个请求。他希望刘建军坐上他的车,让司机回去。出于对客人的礼貌,和对一位年逾古稀老人的尊重,刘建军尽管心里很疑惑,但还是答应了老人的请求,上了他的车。上车后老人告诉刘建军,他这次来是来谢罪的,他对这个地方有罪。这是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狼牙山就座落在今天的保定市易县境内。由于易县在抗战时期是八路军的敌后根据地,在这里曾发生过许多惨烈的战斗。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常常有当年在这里打过仗的日本军人,来这里忏悔谢罪。但当那位日本老人向刘建军表明自己的身份时,刘建军还是吃了一惊。他说他就是追杀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个小头目。这是当年电影再现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壮烈一幕,但刘建军仍无法相信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会是那场惨剧的直接制造者。按照日本老人的要求,车子直接向狼牙山的方向开去,当车子来到狼牙山脚下的一个拐弯处,老人突然要求停车。下车后,他面对着狼牙山,笔直笔直地站着,随后用日语大喊了一声,随后笔直地跪下了,趴在地上号啕大哭。狼牙山距离易县县城36公里,海拔1105米,因山峰挺拔,形势险峻,状似狼牙,故而得名。八路军五壮士在这里跳崖之后,这里已成为后人瞻仰的一个圣地,每年都有众多敬仰英雄的人来到这里。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狼牙山就像是一位老人,阅尽了人间沧桑。此刻,它静静地注视着这位前来谢罪的日本老人。回忆起十年前那位日本老人在这里伏地谢罪、号啕大哭的情景,刘建军感慨万千。1941年9月25日清晨,狼牙山五壮士奉命掩护大部队转移,他们在棋盘陀上拖住日军之后,没有尾随大部队向东北方向撤退,而是故意把日军引向了相反的方向,在小莲花峰上与日军展开激战,最后弹尽粮绝,跳下悬崖。刘建军陪日本老人一起上了狼牙山,老人给刘建军讲述了当年他率领着日本兵,追杀狼牙山五壮士的经过。李振玉是狼牙山景区的一名导游,他的父辈也和狼牙山五壮士一样,在狼牙山上跟日本人打过仗。所以他不仅熟悉狼牙山上的一草一木,对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也知道得很详细。李振玉告诉我们,今天上山的路已经拓宽了,当年这里几乎没有路。但五壮士跳崖之后的一幕,日本老人的讲述让刘建军又吃了一惊。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时候,有一个人在狼牙山的另一个山头目睹了他们慷慨赴死的壮举,他就是当年狼牙山脚下一个村子的游击队中队长冉元通。冉元通不仅是壮士们跳崖的惟一目击者,当时去世的三位烈士的遗体,也是他带着另外两名游击队员一起埋葬的。今天老人已经去世,老人的女婿冯成泉带着我们,爬上了当年他岳父目睹五壮士跳崖的那个山头。五壮士跳崖之后,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生前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悬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1941年10月18日,也就是在五壮士跳崖24天之后晋察冀军区颁发训令:对五壮士以身殉国的英勇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为三位遇难的烈士建纪念碑,幸存下来的葛振林和宋学义则被送入“抗大”分校深造。现在这两位战斗英雄也都已因病去世。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地方叫小莲花峰,我们摄制组希望去那里进行拍摄。但当地村民告诉我们,由于这些年封山育林,树木把原来就窄小的山路都遮盖了,再加上山路陡峭,这些年已很少有人上去。后来在我们的执意要求下,两名熟悉山路的村民,带着我们攀登小莲花峰。经过一番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到了半山腰,但一堵绝壁挡在了我们面前。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撤下山来日本老人在狼牙山上以自己的方式谢罪之后,心情轻松了下来。时近中午,车子在路过一个名叫北淇村的村子的时候,老人突然提出要请这个村子的老人吃饭。日本老人告诉刘建军,他们当年曾经在北淇村制造过“血井”惨案,刘建军当然知道这起惨案的经过。抗战时期,北淇村曾被八路军誉为“抗日模范村”,于是日本侵略军对该村的村民恨之入骨。1943年9月,日军在这里灭绝人性地制造了“血井”惨案。他们把无辜的村民一个个推到二、三十米深的井里之后,又往井里抛石头,一层石头一层人,把村里这口惟一的水井变成了“血井”。日本侵略军离开村子之后,幸存下来的村民们立刻从井里救人,但大多数人都已窒息而死,一个个惨不忍睹。让刘建军没想到的是,这位日本老人,还是当年这起“血井’惨案的凶手之一,我们来到北淇村拍摄的时候,当年日本老人请客吃饭的那个小饭馆已被拆除,在它的原址附近,刘建军带我们找到了一个跟它很相似的小饭馆。刘建军告诉我们,当时他压着怒火,还是从村里找来了五位老人跟日本老人见面。这张照片是日本老人狼牙山谢罪之行留下的惟一影像。照片就是在这家小饭馆里拍摄的。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顿午餐,一桌子的人谁都没有动一下筷子。想起当年的“血井”惨案,小饭馆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在回程途中,当车子来到易水河畔的时候,老人又一次让车停了下来。这把军刀一直被刘建军保存着,那位日本老人告诉刘建军,他当年就是带着这把军刀,追杀狼牙山五壮士,又在北淇村参与了“血井”惨案,这把日本军刀,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见证了日本老人当年所有的罪恶和暴行,但也是这把军刀,后来帮老人捡回了一条命。原来,在狼牙山五壮士跳崖之后,老人命令他的士兵脱帽敬礼,朝天鸣枪向五壮士致敬的事情,被人告发,不久他被遣送回国,离开了狼牙山地区。日本老人告诉刘建军,军事法庭的人,最后用一条小船,把他送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无名小岛之后,只留给他一袋粮食和在侵华战争他一直随身携带的那把军刀。像鲁滨逊那样,日本老人开始了他的荒岛生活,在生与死面前,他选择了活下去。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老人在小岛上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人,也没有看到过船只从荒岛附近的海面上经过。直到离别时,这位日本老人才向刘建军道出了自己的名字——茅田幸,他说这不是他本来的名字,是离开荒岛以后改的,意思是他在岛上住茅草房,种田,才侥幸活了下来的,所以从那以后,他就叫茅田幸茅田幸来谢罪的那天,是1997年7月14日,他跟刘建军说这天是他八十岁生日,他特意挑选这个日子前来谢罪。追杀狼牙山五壮士和参与北淇村“血井”惨案,是茅田幸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也是他今生难以忘却的一场噩梦,他一生都受到自己良心的鞭笞,谢罪是他寻求解脱的惟一途径。如果想要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惟有所有的战争罪人,都能像茅田幸老人那样,真心悔悟,诚心谢罪,老人的举动,已经为他们作出了榜样
故事之一:以二当九,以少胜多1941年12月2日,苏联飞行员梁赞诺夫和帕尔莫斯科保卫战中的10个真实故事什科夫驾驶两架歼击机在莫斯科西区进行巡逻时,在帕夫什诺区与德军的九架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遭遇。虽然以少对多,但两名飞行员凭借高超的驾驶技巧同敌机顽强周旋,成功地捍卫了莫斯科空中安全,并击落敌机一架。故事之二:骑兵PK坦克,创造战争神话1941年11月29日,在解放卡什拉市郊的皮亚特尼察村时,别洛夫少将率领的红军第一近卫骑兵军摧毁德军16辆坦克,创造了骑兵PK坦克的战争神话。故事之三:放水破冰,阻敌追击别洛勃罗夫上校率领的苏军第78师曾在离伊斯特拉市3~4公里处构筑防线,以掩护第16军撤离。当时,德军已经开始踏着伊斯特拉水库上厚厚的冰层,抄近路追赶上来。万分危急时刻,第16军指挥部下令打开水库闸门。3米高的水流沿着伊斯特拉河谷奔涌而下,一泻数百公里。水库水位急剧下降,使上面的冰层迅速塌陷。德军被迫停止前进的步伐,延误了数天的战机,而此时苏军已经占据了新的有利阵地。故事之四:装甲列车上前线1941年11月28日夜,德军第7坦克师占领了亚赫罗马以及伏尔加河上的一座桥梁,并将10辆坦克调遣至伏尔加河东岸。时任苏军第1突击军军长的库兹涅佐夫中将命令第73号装甲列车出击迎敌。结果苏军的这些铁道兵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一举歼灭德军10辆坦克和700多名士兵。故事之五:43名阵亡烈士1941年11月16日,德军用两个坦克军的兵力攻打苏军第316步兵师的前沿阵地。在杜勃塞科沃铁路会让站附近,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率领28名反坦克手击退了德军50辆坦克的攻击,击毁了其中18辆。28名英勇的红军战士全部战死疆场,后来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就在同一天,在离杜勃塞科沃1.2公里处的别捷利诺区,15名战士在消灭了德军5辆坦克和约1个排的德军后,全部殉难,事后只有政治指导员维赫列夫获得英雄称号。这些顽强的红军战士以血肉之驱铸起牢固的防线,为大部队的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故事之六:拯救莫斯科的“鸡毛信”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沦陷后,莫斯科以完全处于德军重型火炮的打击范围之内。从1941年11月30日起,德军开始向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调遣炮兵部队,其射程可达到20公里。当地学校的女教师叶莲娜.戈罗霍娃偷偷给苏军指挥部寄送了一张便条,上面准确地标出德军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便条送到前线部队后,苏联官兵如获至宝,迅速组织炮兵反击,一举端掉了德军的一个炮兵连。故事之七:“苏联版的王小二”1941年12月11日,莫斯科谢列布里扬诺—普鲁斯克区的老饲马员伊万.彼德罗维奇将一支由40辆汽车组成的德军车队带入了大峡谷中,结果德军被“搁浅”在谷底,进退两难。恼羞成怒的德国鬼子残酷地将伊万杀害。故事之八:奇妙的气球之旅莫斯科保卫战期间,为了干扰德国的轰炸机,苏军在莫斯科上空放置了数百个气球。1941年12月6日,一个哨位的气球绳索突然断裂。负责守护的中士德米特里.维里古拉反应迅速,一把抓住绳索的断裂处,几分钟后,便随气球一起上升至1500米的高空。当时夜里的气温下降到了-38度C,但是维里古拉凭借顽强的毅力,沿绳索攀至气囊处,拧开专用气阀,放气后气球开始缓缓坠落,最终在离原哨位110公里处的地方顺利着陆。为表彰维里古拉誓死捍卫军队贵重财产的可贵精神,上级授予他红旗勋章。故事之九:孤身奋战震敌胆莫斯科保卫战期间,在离杰多夫斯克城两公里的涅费多沃村,发生了一场最不可思议的坦克战。12月7日,帕维尔.古德济中尉驾驶一辆KB-1坦克同德军18辆坦克交火。KB坦克摧毁了敌军10辆坦克。敌其余坦克仓皇逃窜。帕维尔因战绩辉煌而被授予列宁勋章。故事之十:“两个卓娅”卓娅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苏联女英雄。她是苏军9903特种部队的侦察员,1941年11月29日被捕后遭德国鬼子杀害。1942年2月16日,卓娅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其实,在11月29日那一天,还有一位苏军女侦察员、卓娅的战友沃洛申娜也英勇就义。但是一直到1994年,沃洛申娜才被追授英雄称号。(来源:《环球军事》杂志)